结肠
分布
(1)升结肠:下端接盲肠,上缘在肝下与横结肠相连,长12~20cm;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使其固定于腹后壁及腹侧壁;前方有小肠及大网膜和腹前壁;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连,由上向下有右肾,腰背筋膜,内侧有十二指肠降部、右输尿管,手术分离较困难。
(2)横结肠:是结肠最长最活动部分,长40~50cm,在肝曲与升结肠相接,在脾曲与降结肠连接,脾曲位置一般较肝曲为高,横结肠上方是胃,下方是小肠,后方借结肠系膜附着胰腺,前方被大网膜所覆盖。横结肠活动度较大,有时可降至盆腔。
(3)降结肠:上自脾曲与横结肠相接,下在髂嵴水平与乙状结肠相连,长20cm,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左肾下外侧、腹横肌腱膜起点及腰方肌相接触。自左季肋部及腰部沿左肾外侧缘向下,至左肾下极,略转向内侧至腰肌侧缘,然后在腰肌和腰方肌之间下行至髂骨骨嵴水平而移行为乙状结肠。
(4)乙状结肠:在盆腔内,位于降结肠和直肠之间,上段较短,称为髂结肠,下段较长,称为盆结肠,长度差异较大,为20~70cm;肠管呈“乙”字形弯曲而得名。乙状结肠系膜多较长,活动度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系膜的后面附着于腹后壁,后面有开口向下的乙状结肠间隐窝。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应根据其形状,顺其自然弯曲进镜。
左结肠动脉分支
行程变化较大,有12例占17%左结肠动脉脉升支较短末达到脾曲。结肠脾曲的缘动脉主要由中结肠动脉的右支末端或副中结肠动脉左支末端形成。此时中结肠动脉左支较长,越过脾曲与左结肠动脉的升支在升结肠的起始或上1/3处吻合成缘动脉。此吻合处全长外径较小,为0.8-1.0mm,我们把吻合处血管外径小于1.0mm称为吻合不良。结肠脾曲处有20例占28%缘动脉吻合处外径小于1.0mm,且从缘动脉发出的分布到结肠脾曲的终动脉长支和短支数较其它区少。此时结肠脾曲的血液供应较差。除此之外在回结肠动脉升支与右结肠动脉降支间有14例占20%左右吻合不良。右结肠动脉升支与中结肠动脉右支之间有11例占15%左右吻合不良。中结肠动脉左支与左结肠升支间吻合不良有20例占25%。直肠上动脉与最下乙状动脉间末形成吻合支有49例占7000,故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血供较差。缘动脉吻合处血管外径平均为1.4±0.4mm。
分布到结肠的动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