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动过速(adrenergic dependent torsades despointe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ADTdpVT)是一种由于多基因突变的遗传缺陷所致多种离子通道异常,导致Q-T间期延长、反复发作TDP,反复发作晕厥猝死的临床综征。(一)发病原因既往将ADTdp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Jervell-Lange-Niels......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既往将ADTdp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Jervell-Lange-Nielson综征(JLNS) 特点是伴有先天性耳聋Q-T间期延长,T波异常,在紧张和应激状态下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动过速(TDP)或室颤动,甚至晕厥猝死,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2.Romano-Ward综征(RWS)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不伴有耳聋,余与JLNS相同,Ganstorp综征为RWS的亚型,表现为无先天性耳聋,伴清钾降低。

3.发型 无家族史,听力正常,其余同JLNS。

(二)发病机

近年来认识到基因突变是其遗传基础的基本动因,ADTdp具有遗传异质性,前已知至少有6种LQTS(LQT1~LQT6)的变异位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5种已在染色体上定位,4种已确立相的突变基因,JLNS属于LQT1,相突变基因为KVLQT1,当JLNS患者的父母双亲都含有KVLQT1,并从双亲遗传获得异常基因为纯合子时,KVLQT1使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即钾通道调控功能异常,使复极明显延迟表现为Q-T间期明显延长,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基因携带者也只有在低钾等条件时才发生TDP,KVLQT1还通过编码听力元件而出现先天性听力异常及耳聋,而耳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成JLNS的条件如此特殊,所以JLNS很少见,其他各型LQT即构成RWS,所以RWS是由多种遗传缺陷所致,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已知的相基因有LQT2,LQT3(HERG),LQT4(SCN5A),LQT5,LQT6(KCNE4)。

缺陷基因介导细胞膜离子通道调控功能异常:SCN5A编码钠通道使Na 向电流增加,其离子介导有可能与Cl-异常有,KVLQT1,KCNE1及HERG编码钾通道,使K 外向电流降低,因此无论哪一种或多种基因突变均可导致K 外流减少,和(或)Na 流增加即向电流增大,致使动作电位2相及3相时程延长及膜电位增高,产生复极延迟及不完全,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TU波异常,由于这种电异常产生后除极(特是早期后除极EAD)易达阈电位而起触发性律失常,表现为TDP或室颤动,EAD与TDP的成和维持与中层M细胞也有律失常的维持与折返机制有

JLNS多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运动及劳累导致率增快时出现TDP,表现为发作性晕厥甚至猝死,此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增多促使钙通道放,Ca2 流增多有,因其促使向电流增大,加重了细胞膜外离子流的失衡,更易于产生后除极特是EAD及触发性律失常,有的ADTdp平时不表现出Q-T间期延长,只有当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向电流增大更为明显时才出现,因此,将JLNS与RWS及与其并发的TDP称之为上腺素依赖性TDP,但也有少数ADTdp患者是在睡眠或安静状态发病(为HERG及SCN5A基因缺陷类型),属于间歇依赖性;同时上腺素能神经兴奋亦能促使药物所致继发性LQTS患者TDP的发作,说明在发生机制上两型均有少许交叉。

症状

ADTdp少见,美国每年约有3000例儿童及青少年死于本病,约2/3基因携带者发生晕厥猝死率约为15%,发病年龄从出生后数天至50岁,TDP的首发病年龄阶段多在婴儿及儿童期,要表现为发作性晕厥猝死晕厥几乎都是发生在交感神经高度紧张或张力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发作呈上腺素能依赖性特点),例如剧烈运动,劳累,排便,精神紧张,疼痛,恐惧,焦虑噩梦,声光刺激等,率逐渐加快并出现室性期前收缩,从而诱发TDP,有时可转化为室颤动而猝死症状轻者意识不丧失,仅出现黑矇,眩晕,可有视力模糊,忧虑,呻吟,喊叫等,重者发生晕厥意识丧失抽搐,尿失猝死,易被误诊为癫痫,发作后24h常有倦怠或嗜睡,TDP或晕厥发作次数多至一天数次,少则数年1次或终生仅发作1~2次,随年龄增长,Q-T间期逐渐缩短,发作次数相应减少,JLNS伴有先天性耳聋骼畸,家族成员中可见有Q-T间期延长,不明原因晕厥发作或猝死者,临床上可将上腺素能依赖性TDP分为下列3型:

1.典型性

本病初为婴儿和儿童期,也可见延迟至30岁或成年期,要特征是发作性晕厥,其原因是TDP起,常因突然运动,恐惧,疼痛,惊吓或情绪激动诱发,呈上腺素能依赖性,易误认为癫痫

2.不典型性

此型发生率比典型性高,在运动和精神紧张时U波增大并出现TDP,临床表现轻型多,常因运动试验或因室性期前收缩接受ⅠA类律失常药治疗发生TDP,激发试验如运动试验和滴注异丙上腺素可诱发。

3.中间型

LQTS 部分患者在上腺素能兴奋时发生TDP,在出现跳长间歇时也发生TDP,前者治疗用β受体阻滞药,后者治疗可用异丙上腺素终止TDP,另一部分人电图有明显U波,TDP发作时没有长间歇,与体力负荷或情绪激动亦无明显系。

检查

1.电图检查特点

(1)上腺素能依赖性TDP发作间歇期电图特点:

Q-T间期延长和T,U波异常:

A. Q-T间期延长:传统诊断标准为Q-T间期及QTc≥0.44s,1993年提出的国际通用诊断标准为男性≥0.45s,女性≥0.46s,为延长,本病患者Q-T间期延长通常是长期存在的,但其程度常变化,有时可不延长,随着年龄的增大可渐有缩短,运动可使Q-T间期延长,Q-T间期的长短与突变基因的种类有,LQTS1,LQTS2者Q-T间期多为正常,LQTS3,LQTS4者Q-T间期多为延长,在TDP发作前数秒至数分钟,可见Q-T间期(QTc间期)明显延长,TU波明显异常,并可逐搏表现不同,逐天改变,甚至瞬息改变,TDP发作时Q-T间期大多>0.44s,少部分患者>0.60s。

B.T,U波态异常:T波宽大,U波波幅增加,不同类型突变基因的LQTS亚型间T波态可有不同,可表现为增宽,变尖及降低等,可出现T波电交替(即T波正向及负向交替出现),常出现在上腺素能依赖性TDT发作前,而间歇依赖型TDP无此特点,可作鉴,它亦是识高危患者的一个重要而客观的指标,U波亦可显著增高(>0.15mV为显著U波),亦可呈U波电交替,尤以出现QT(U)电交替更具诊断价值,TU振幅,QT电交替,可呈波动性改变,且与患者的疾病发展程度,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有密切系,复杂的TU态变化常是严重律失常出现的前兆。

②在发作间歇期或Q-T间期正常时:用促使交感神经张力增加的法,如运动试验,冷加压试验或瓦氏动作,或静滴注异丙上腺素等增加率的措施时,可使原有的Q-T间期延长者更延长,Q-T间期正常者发生延迟,T波增大,增宽,U波振幅增加,并可诱发TDP,Kadise(1990)提出,静息时QT正常而运动时异常延长是“潜在性LQTS”的概念,说明通过对LQTS患者家族运动试验,观察T,U波的变化,对其是否发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③发作间歇期可见室性期前收缩或R-on-T室性期前收缩:基础律多为窦性律。

④Q-T间期度大:常规导联中最长与最短Q-T间期之差值为Q-T间期度,反映室复极的离度(QTd),正常人均为89ms,LQTS患者人均为155ms。

(2)上腺素能依赖性TDP发作期电图特点:发作时频率为150~180次/min,TDP可由R-on-T型(R-on-U型)室性期前收缩诱发,也可见于室复极时间极度延长Q-T/R-R≥1时,匀齐而正常的搏亦可落入室异常延缓的复极期诱发产生ADP,本型ADP没有一长一短周期的特点,这是与间歇依赖型ADP鉴要依据之一。

诊断

1993年Schwarts提出计分法LQTS诊断标准,为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

鉴别

尖端扭转型室性动过速与其他多性室速的鉴甚困难,要依据其QT间期延长,U波,常无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有特殊的病因,常反复发作并可自终止等特点。

此外,须与一般室速或室颤动相鉴,一般室速表现为一系列态几乎固定的宽大QRS波,ST段与T波可以辨认,发生往往不会自停止;一般室速也可由RonT室早诱发,但室早配对间较短,室颤时无法识QRS波及ST段与T波,发作持续即死亡。

本病应与发作性晕厥猝死的疾病鉴,例如应与间歇依赖性TDP,预激综征伴极速性房颤动,特发性室颤动,Brugada综征,病态窦房结征及癫痫等相鉴,应除外继发性Q-T间期延长。

并发症

可出现晕厥抽搐,阿-斯综征及心脏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药:由于本型TDP的触发因素是交感神经性活动增高所致,上腺素能抑制可获最佳疗效。对于长期治疗或对急性发作治疗,β受体阻滞药是首选药物,常用能耐受的大普萘洛尔(得安)治疗,量为:1~2mg用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推注,若无效,再用0.5~0.75mg,每2分钟静推注1次,总量<5mg。注意普萘洛尔可致衰加重、压、动过缓、心脏停搏等,应在电监护下密切观察。静注有效后服,量从10mg,3次/d,逐渐增加到足量为3mg/kg。一般张长期服用,减量时应逐渐减,不能突然停药。有报告在突然停药后可发生反跳,个可发生猝死。大普萘洛尔的耐受性个体差异较大,必须注意个体化。当耐受不了,而又未达到足量、TDP仍在发作的患者,可选用美托洛尔(Metoprolol或称美多安,倍他乐克),先以5mg稀释(5%葡萄糖液20ml)后缓慢静推注,如无效,5min后可重复1次。或用萘羟安(Nadolol)等。普萘洛尔用后可减少本型TDP的发作次数或完全控制发作,TU异常可恢复正常,QTc间期缩短。但有的Q-T间期仍延长。用普萘洛尔治疗后病死率由73%可降低至6%。在应用β受体阻滞药时,由于量较大,必须很好地监测,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及时纠正。

(2)苯妥英钠:可用于β受体阻滞药治疗无效的本型TDP。量为50~100mg,用注射用水稀释后缓慢静推注,每5~10分钟重复1次,直至律失常消失或累积量达1000mg,改服维持量,首日1000mg,第2、3天500mg,以后300~400mg/d。严重压、力衰竭、动过缓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用。有苯妥英钠(35mg)与普萘洛尔(150mg),3次/d交替服,也可控制发作,比单用一种药效果好。

(3)其他药物:少数病例对普萘洛尔(注射)无效,而用利多卡因硫酸镁有效。维拉帕米普罗帕酮仅个有效。儿茶酚胺类及延长复极的药物。

2.左侧颈交感神经切断术

对足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左侧颈交感神经切断术。切除左侧星状神经的下部及前3~5个胸(保留星状神经的上部,以避免发生Horner综征),可使病死率降低7%。手术后仍应长期服用普萘洛尔

3.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在上述两种法治疗无效时可用此法。疗效显著,应及早安装。

4.同步直流电击复律

当患者TDP持续发作,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可能发展为室颤动、猝死者,应及时行电复律终止发作。

5.对缺陷基因分类进治疗

对LQT1、LQT2型(即KXLQT、MINK及HERG缺陷基因)患者,应以钾通道为“靶点”进治疗,如用Nicorandil(系钾通道)、补钾、补镁治疗。酯也有效。对LQT3型(相基因为SCNSA和部分HERG)患者,应以钠通道为“靶点”进治疗,如美西律(Mexiletine)。治疗后,LQTS3组Q-T间期、QTc显著降低,而LQTS2组无效。对于LQTS2患者,因其与细胞外钾浓度升高激活HERG钾离子通道有,此时补充钾盐可使复极异常得到纠正。

(二)预后

当QTc间期>0.60s、动过速、有猝死病史、普萘洛尔治疗无效等指征为LQTS的高危指征,患者预后差,年死亡率为9%,首次发病即有30%~40%的患者死亡。未接受治疗的上腺素能依赖性TDP有症状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71%。治疗后可显著降低。

与未治疗者相比,β受体阻滞药长期治疗者显著减少晕厥发作和降低病死率,虽然其Q-T间期并不一致地缩短。β受体阻滞药治疗的患者,以及做过左侧颈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患者,总的晕厥发生率已下降到9%,猝死率已下降到1.5%。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桑蠹虫

下一篇 双子叶植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