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BBR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持续性单室性动过速,由希-浦系统大折返起。束支折返性室性动过速多见于扩张型肌病。治疗同一般室速,对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好。束支折返性动过速(BBRVT)是一种持续性单室性动过速。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大量临床病例的积累,BBRVT在诊治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种室性动过速的QRS波群态取决于束支折返的途径,如......
目录

疾病概述

束支折返性动过速(BBRVT)是一种持续性单室性动过速。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大量临床病例的积累,BBRVT在诊治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种室性动过速的QRS波群态取决于束支折返的途径,如右束支前传、左束支逆传,QRS波群呈左束支图。如折返途径相反,则QRS波群呈右束支图束支折返性室性动过速多见于扩张性肌病。治疗同一般室速,对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好。通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如扩张型肌病约占50%。其余可发生在瓣膜病、肌病炎,偶见于肥厚型肌病、Ebstein畸,以及室传导阻滞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系单纯希-浦系统病变者)。有的因持续发作而猝死,尸检仅为希-浦系统退性变。

疾病病因

通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如扩张型肌病约占50%、瓣膜病,肌病炎,偶见于肥厚型肌病,Ebstein畸,以及室传导阻滞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系单纯希-浦系统病变者)。

症状体征

束支折返性室性动过速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扩张型肌病患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动过速发作时,动过速的频率较快,一般在200次/min以上。同时,绝大多数束支折返性动过速患者都有较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功能也常有不同程度的恶化。因此,一旦束支折返性室性动过速发作,病人常常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心慌胸闷胸痛、黑矇、晕厥,甚至发生心脏猝死。体格检查要是原有心脏病的体征。束支折返性室性动过速发作时,常出现功能不全的体征。 由于干扰,第1音可强弱不均。也可闻第4音及颈静音。如发作持续时间较久则流动力有明显改变,表现在量降低、压降低,尤其是收缩压降低明显。有效量、流量、冠状动脉流量等均降低,可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压下降及末梢环障碍等症状。若动过速频率更快或持续时间更长,则量极度降低,最终发生室颤动或室停搏及阿-斯综征。可有原发疾病的症状及体征表现。

病理生理

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是室性动过速中惟一具有明确折返环的室性动过速。希氏束(至少其远端)、希-浦系统和是折返环的组成部分。束支间折返是的大折返,可呈两类表现:一类是束支阻滞型:左束支的2个分支为一整体,与右束支构成折返环路,其QRS波群呈逆传束支阻滞图;另一类是分支阻滞型:右束支与左束支的一个分支共同作为顺传支,而在束支的另一分支作为逆传支,构成折返环路,其QRS波群呈逆传侧分支阻滞图。无论哪一种类型,其激动有时可逆传通过希氏束及房室结,此时如果离不应期。还可逆传房。希-浦系统的折返激动可分为下列3型:

1.A型呈典型的束支折返激动。当刺激室时,逆向传导沿左束支,而前向传导由右束支而室激动。A型折返性激动起的室性动过速,其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图

2.B型呈分支性折返激动。激动的逆传由左束支的一分支而前传通过其另一部分。由于室激动是由左束支系统的,故QRS波呈右束支阻滞的图。此外,在心脏正常者,进室期前刺激。V3常由分支性折返激动所致。

3.C型折返环传导向与A型相反,即逆传由右束支,而前向激动由左束支。是一种极少见的类型。即使希-浦系统有病变,C型也是罕见的。对室传导正常的患者进常规室刺激时,约50%的患者可诱发出束支折返激动,但是室传导正常的患者其束支折返有自限性。而当希-浦系统有传导异常,则束支折返激动可持续存在。

诊断检查

1.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的电图特点

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表现为持续性单室性动过速。发作时QRS≥0.12秒,常可出现室房分离。大多呈左束支阻滞图。因为束支折返激动最常见的是QRS呈左束支阻滞图,即激动左束支逆传至希氏束,再由希氏-右束支系统前传至室。少数患者的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激动右束支逆传至希氏束而前传经左束支至室。室率不快,常可自然终止,但易复发。

在能诱发出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者的常规电图上,窦性律时,往往有室传导延迟的表现,常是非特异性室传导延迟,也可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图。这种图并非肯定某侧束支真正发生了阻滞,而有可能是其传导延迟的程度是以使室上性激动沿对侧束支下传而室激动。此外,一侧束支的前向传导完全阻滞时,其逆向传导仍可正常,所以仍可能发生持续性束支折返。

2.电生理检查特点

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在希氏束电图上的特征是H-V间期延长。其电生理检查特点如下:

(1)发作时QRS时间≥0.12秒,多呈左束支阻滞型,少数呈右束支阻滞型。常可出现房室分离

(2)窦性律时,基础H-V间期有一定程度的延长,约为60毫秒或更长。

(3)动过速时,每个V波前有希氏束电位(H波)和(或)右束支电位(RB波),H在RB之前,典型顺序是V-H-RB。若是罕见的C型束支折返,则每个V波前有H波和(或)左束支电位(LB),H在LB前,典型顺序是V-H-LB。动过速时的H-RB间期短于窦性律时的H-RB间期,而RB-V间期应≥窦性律时的RB-V间期。若是C型,则动过速时的H-LB间期短于窦性律时的H-LB间期;而LB-V间期则≥窦性律时的LB-V间期

(4)必须有临界程度的希-浦系统逆向传导延迟才能发生动过速。

(5)动过速时的H-V间期大于或等于窦性律时的H-V间期,一般前者比后者长10~30毫秒,很少超过50毫秒。

(6)动过速时,H-H间期的改变发生在V-V间期改变之前。

(7)房性期前搏动若能起希氏束波(H)以下的阻滞,则应能终止动过速。

(8)室性期前刺激可诱发或终止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

(9)消融右束支能治愈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

(10)常可出现房室分离

(11)在每一个QRS波前电图可记录到希氏束电图或右束支电图。

疾病诊断

1.呈持续性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发作时QRS时间≥0.12s,多呈左束支阻滞图,少数呈右束支阻滞图

2.常可出现房室分离

3.室性动过速时V-V之间有H波H-V间期长于窦性律,延长可达80ms。

4.电生理检查易诱发室性动过速。

5.通常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者,多见于扩张型肌病

鉴别诊断

伴有房室分离的宽QRS波动过速,其室波(V)前有希氏束电位(H),应疑及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仔细分析希氏束各束支的激动顺序是作出诊断的键。应与以下动过速鉴

1.起源的室性动过速是最常见的室性动过速,折返环在。最常见于急性梗死或室壁患者。

2.室上性动过速伴室差异性传导。

3.房-分支型折返激动性动过速即Mahaim房室旁束的折返激动起的室性动过速。

4.发生在正常心脏的QRS波呈左束支阻滞型室性动过速亦即特发性室性动过速。

5.分支型室性动过速即前述的B型。分支型室性动过速可呈单纯分支阻滞的QRS波图动过速时的H-V间期显著短于窦性律的H-V间期

并发症状

常见的并发症为心脏猝死、阿-斯综征、动过速性肌病力衰竭等。

1.心脏猝死律失常性心脏猝死中占80%~90%为室性快速性律失常所致。大规模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院外发生心脏猝死的患者10%以上以室性动过速为特征,65%~85%在紧急救治时表现为室颤动。心脏猝死室性动过速最严重的并发症。

2.阿-斯综征也称急性源性缺氧综征,是指一种暂时性缺氧起的急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并伴有抽搐面色苍白发绀的综征。在接受临床电生理检查的晕厥患者中,快速性室性律失常占晕厥原因的20%。

3.动过速性肌病长期动过速可导致心脏组织病理发生类似于扩张型肌病的变化,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功能下降,称之为动过速性肌病。慢性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每天总时间的10%~15%以上就有可能发展为动过速性肌病室性动过速,包括短阵室性动过速、反复发作型连续的室性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动过速、并律性室性动过速和双向性室性动过速均可动过速性肌病

4.力衰竭室性动过速,包括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动过速,均可导致力衰竭。

治疗方案

选用Ⅰ、Ⅲ类律失常药物。电击复律(100~150J)有效。程序期前刺激可终止。但也有报告食管房调搏超速抑制或程序期前刺激不能终止室性动过速。

射频消融右束支是治疗束支折返型室性动过速的首选疗法,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可治。

积极治疗其原发疾病是预防束支折返性室性动过速的本性措施。避免精神紧张;室保持清静,避免噪声和不良刺激。用语言安慰患者,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和信。饮食适当,保持大便通畅;起居有止烟

1.电击复律术

在下述情况下应首选此法:①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复苏术及迅速的电复律术。始用100~200J的电击能量同步直流电电击。大多是有效的。如果低于100J易于促使室性动过速加速,而不是终止室性动过速。如始的电击能量无效,可用最大能量300~400J重复电击。如仍无效,应怀疑有代谢性或电解质紊乱或律失常药物的致律失常毒性作用存在,应立即予以纠正。②患者意识未丧失而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动过速表现为压、搏明显减弱或不能触及或功能不全者,应迅速给予作用迅速的全身麻醉,然后同步直流电击。使用的电击能量及法同上所述。③对室性频率>200次/分钟随时有发生室颤动危险者,或已有室颤动发作过,应首选同步直流电转复(能量为100~200J)。应同时配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动过速频率过快。室波宽大而畸,近似室扑动状者,应用非同步电击复律(因此时用同步电击复律不放电)。④发作持续时间过长已超过2小时者。⑤室性动过速患者已用大量药物治疗无效者。患者意识清醒时如需电击应给予快速作用的全身麻醉,然后再电击复律。

2.药物治疗

对耐受好的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动过速患者,室率<200次/分钟时,可选用药物治疗。适用的药物如下:①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为弱碱性,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成游离状态。因此在急性梗死局部细胞存在酸中毒的情况下,其作用可显著增强。②胺碘酮利多卡因无效时可选用静推注胺碘酮。③普鲁卡因胺当利多卡因无效时可选用,也有张首选本药。当普鲁卡因胺无效时,应选用ⅠB类或ⅠC类药,而不必改用或加用其他ⅠA类药。ⅠC类药物如氟卡尼、劳卡尼、恩卡尼(英卡胺)或普罗帕酮律平),都可选用。但如病人功能不良、射分数(EF)低于0.30者不用或慎用ⅠC类药物。不能用丙吡胺。如无效可用胺碘酮推注。④β受体阻滞药。 ⑤索他洛尔(Sotalol)适用于急性梗死室性动过速者。索他洛尔率减慢时使Q-T间期延长加剧,需监测率及Q-T间期。当与延长Q-T间期的药物用则会增加多室性动过速的发生,如与胺碘酮、钙拮抗、抗压药、律失常药用则增加索他洛尔的β受体阻滞作用。⑥硫酸镁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⑦托西溴苄铵(溴苄铵)和维拉帕米由于它们有明显的扩张管作用,可起重度压,故通常不用这两种药物。

3.伴随因素的纠正

如缺氧、压、酸中毒力衰竭等。有时伴随因素纠正,室性动过速即自转复。如系低起应立即补钾。

4.室起搏

对药物治疗无效而又不宜电复律的持续性室性动过速患者可采用此法。一般采用室起搏,以程序期前刺激和(或)短降快速起搏(超速起搏)治疗。如单用室起搏未能终止,可在加用一种律失常药后,再次起搏则较易终止持续性室性动过速。

5.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具有起搏、复律、抗动过速、除颤四项功能。

(1)绝对适应认为必须植入者:①病因不可逆,晕厥已被实系室性动过速/室颤动起,无有效的药物防治;②室性动过速/室颤动长期药物治疗,患者不能耐受;③虽已接受药物、手术或消融治疗,但电生理检查仍能诱发室性动过速/室颤动者。

(2)相对适应室性动过速/室颤动药物治疗有效,但难以预测远期治疗效果;②原因不明性晕厥,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室性动过速/室颤动,对晕厥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药物治疗难以奏效者。认为可植入ICD,但尚有意见分歧。

6.持续性阵发性室性动过速的外科治疗

由于导管射频消融的广泛展和其显著的疗效,所以外科手术治疗除某些特殊情况(如室壁导致)外已很少展。

7.导管射频消融(RFCA)

已广泛展,疗效达71%~90%。

预后预防

预后:对任何扩张型肌病患者伴有晕厥猝死时均应怀疑束支折返性动过速,在室上性律时存在传导异常或左束支阻滞型动过速的患者也应考虑束支折返动过速是持续性单室性动过速的原因。Narasimhan及同事报告,束支折返性动过速可能发生于动脉瓣或二尖瓣手术后的数天,即使左室功能正常的患者也是如此。确定室性动过速的机制为束支折返性动过速很重要,因为通过射频消融右或左束支能使其治愈。不幸的是,束支折返性动过速的患者常常有其他可诱发的室性动过速,并需要其他治疗。

预防:

1.积极治疗其原发疾病是预防束支折返性室性动过速的本性措施。

2.安定志,避免精神紧张;室保持清静,避免噪声和不良刺激。

3.用语言安慰患者,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和信

4.饮食适当,保持大便通畅;起居有,慎防外侵袭,止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三尖瓣畸形

下一篇 室性期前收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