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
疾病病因
蚕豆病主要因G-6-PD缺乏症患者进食新鲜蚕豆或其制品所致。目前认为可能与蚕豆浸液中含有的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的物质有关。但部分G-6-PD缺乏者在进食蚕豆后并不一定发病,故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尚待进一步研究。
诱发因素
1、食用蚕豆或其制品
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均可发病,哺乳期母亲食蚕豆后也可使婴儿发病。
2、服用氧化性药物
(2)磺胺药:如磺胺、乙酰磺胺、磺胺吡啶等。
(3)解热镇痛药:如乙酰苯胺等。
(4)其他:如呋喃西林、萘啶酸等;
疾病症状
1、初期症状
起病急,1-2天内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来势凶猛,表现为全身不适、脸色苍白、微热、头昏、倦怠无力、厌食、腹痛、恶心、尿色加深等。
2、后续症状
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
并发症
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休克、全身衰竭,若急救不及时,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临床分类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季节
遗传风险
G6P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XX),如其中一条发生G6PD缺陷,另一条为正常的染色体,则该女性为G6PD缺乏症基因携带者(杂合子)。男性只有1条X染色体(XY),如发生G6PD缺陷,则该男性为G6PD缺乏症基因患者。当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生育后代中,男性后代为患者的概率是50%,而女性后代为携带者的概率为50%;当女性携带者与“蚕豆病”男性患者生育后代中,男性后代和女性后代为患者的概率均为50%。
检查项目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厌食、恶心、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异常体征。然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尿常规、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G-6-PD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是否有黄染,然后会通过触诊明确腹部肝脏、脾脏的大小质地等,以初步了解病情进展情况。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通过观察尿色、透明度,检测尿酸碱度、尿中细胞分布情况等可以初步了解肾脏病变情况。
2、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常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荧光斑点试验、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可半定量判定G-6-PD活性,分为正常、中度及严重异常。
3、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是确定G-6-PD缺乏最可靠的方法,具有确诊价值。本病酶活性为正常的10%~60%,但在急性溶血期及恢复期G-6-PD活性可正常或接近正常。通常在急性溶血后2~3个月后复查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患者的G-6-PD活性。有多种方法,测定结果较正常那均值低40%以上具有诊断意义。
4、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可见海因小体,计数>5%有诊断意义。但该试验缺乏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溶血。
5、G-6-PD基因检测
用于鉴定G-6-PD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多态性,也可用于产前诊断。
疾病诊断
诊断原则
患者具有蚕豆病家族遗传史或过去有蚕豆病病史,患者表现为厌食、恶心、黄疸、疲乏等急性溶血特征,并且于发病前食用蚕豆,应考虑本病诊断。结合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遗传性肾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疾病相鉴别。
鉴别诊断
1、遗传性肾炎
遗传性肾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主要特征为血尿、蛋白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其临床表现与蚕豆病相似。基因检测可鉴别二者。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由于暴露于氧化性及毒性化学品、药品所致,以发绀、呼吸困难、头晕为常见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可鉴别二者。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多数蚕豆病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停止食用可自行于1周左右恢复。严重患者需要积极去除诱因,对症支持治疗,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输血、纠正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等。密切注意肾功能,警惕肾衰竭。
一般治疗
1、停止食用蚕豆或其制品,禁服有氧化特性的药物,如抗疟药(伯氨喹、帕马喹、氯喹等),镇痛退热药(阿司匹林、非那西汀),磺胺类,抗菌药等,避免再次溶血加重病情。
2、严重贫血时,可输G-6-PD正常的红细胞。
4、应多饮水或输入液体,以改善微循环,维持有效血循环,促进肾脏排酸及排血红蛋白尿功能。但应防止急性肾功能衰谒,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积极控制感染。
药物治疗
1、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能够使尿液保持碱性,以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但在静脉滴注时需防止渗漏,以免造成皮肤组织渗漏损伤。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应争取早期、大星、短程使用。
3、其他
相关药品
手术治疗
该病暂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疾病预后
一般预后
蚕豆病的溶血过程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轻症的溶血持续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少数重症患者可由肾衰竭或休克导致死亡。
危害性
自愈性
治愈性
该病经积极去除诱因、药物等治疗可实现治愈,恢复正常。
治愈率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达到治愈,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护理
蚕豆病与饮食习惯等关系密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蚕豆病的食物或药物等,注意休息,预防感染,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以保证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药护理
1、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产生不良影响。
2、碳酸氢钠静脉滴注时需防止渗漏,以免造成皮肤组织渗漏损伤。
生活管理
1、居室环境要安静,注意休息,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2、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
3、禁止服用抗疟药(如伯氨喹、万奎等)、磺胺类(如磺胺吡啶、对氨苯磺酰胺等)、解热镇痛药等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
病情监测
注意监测尿色、尿量、皮肤颜色等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饮食护理
饮食调理
蚕豆病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主,科学合理的饮食可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
饮食建议
1、饮食宜细软,易于消化,易于吸收,以清洁素食为主。
2、少食多餐。
4、黄疸已退,患者正气虚弱,需给予扁豆、红枣、莲子、豆制品、牛肉、瘦猪肉、鸡蛋等补养。
饮食禁忌
1、忌油腻、荤腥、辛燥食物。
2、忌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蚕豆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具体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1、G-6-PD缺乏者应忌吃蚕豆及其制品,禁止使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
2、有蚕豆病家族遗传史的夫妻,女性怀孕或哺乳期间应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5、宝宝有病史,平时要多喝水,多接触阳光,注意日常护理。
不宜吃的食物
蚕豆病是一种重在预防的病情,能够完全治愈的机会不大,所以应应避免接触蚕豆花粉。另外蚕豆病不能吃珍珠末,金银花,川莲,牛黄,腊梅花,熊胆,保婴丹,切记禁食蚕豆或蚕豆生加工品,避免在蚕豆开花、结果或收获季节去蚕豆地。至于其他水果蔬菜的话,一般没有禁止。
不宜接触的物品/用品
1、禁用品少接触
禁止使用的日用品:樟脑、臭丸、冬青油、颜料、薄荷膏、跌打酒(含牛黄)、白花油、万金油等。
有些杀虫剂的喷雾可以使血液溶解,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也要格外注意。
3、勿用氧化性药物
就医指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