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蚕豆病

蚕豆病 蚕豆病(Favism),豆黄,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氢酶缺乏症的一种临床类型。该疾病因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而发病,一般于食用后2小时至几天(通常1~2天,最长15天)突然发生急性溶血溶血程度与食蚕豆的量无,多数患者停止食用可自恢复,严重患者需要输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采取措施避免急性肾衰竭。蚕豆病全球约4亿人受累,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中国广东、广西、海南、......
目录

疾病病因

蚕豆要因G-6-PD缺乏症患者进食新鲜蚕豆或其制品所致。前认为可能与蚕豆浸液中含有的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异脲咪等类似氧化的物质有。但部分G-6-PD缺乏者在进食蚕豆后并不一定发病,故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尚待进一步研究。

诱发因素

1、食用蚕豆或其制品

进食蚕豆蚕豆制品(如粉丝)均可发病,哺乳期母亲食蚕豆后也可使婴儿发病。

2、服用氧化性药物

(1)抗疟药:如伯氨喹氯喹等。

(2)磺胺药:如磺胺、乙酰磺胺、磺胺吡啶等。

(3)解热镇痛药:如乙酰苯胺等。

(4)其他:如呋喃西林、萘啶酸等;

(5)中药:薄荷樟脑、川莲、珍珠粉、牛黄粉、腊梅等。

疾病症状

蚕豆病1、初期症状

起病急,1-2天出现急性溶血,来势凶猛,表现为全身不适、脸色苍白、微热、头昏、倦怠无力厌食腹痛恶心、尿色加深等。

2、后续症状

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

并发症

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加剧、肝脏肿大、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休克全身衰竭,若急救不及时,可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临床分类

据病情轻重分类:

1、轻型

Hb(血红蛋白)≥51g/L,尿潜在+++以下。

2、中型

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

(1)Hb31~40g/L,尿隐(++)以下;

(2)Hb41~50g/L;

(3)Hb≥51g/L,尿隐(+++)。

3、重型

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

(1)Hb<30g/L;

(2)Hb为31~40g/L,尿隐(+++)以上;

(3)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衰、酸中毒精神异常等。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季

发病集中于每年蚕豆成熟季(3~5月)。

遗传

G6P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XX),如其中一条发生G6PD缺陷,另一条为正常的染色体,则该女性为G6PD缺乏症基因携带者(杂合子)。男性只有1条X染色体(XY),如发生G6PD缺陷,则该男性为G6PD缺乏症基因患者。当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生育后代中,男性后代为患者的概率是50%,而女性后代为携带者的概率为50%;当女性携带者与“蚕豆病”男性患者生育后代中,男性后代和女性后代为患者的概率均为50%。

检查项目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厌食恶心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异常体征。然后可能会建议患者尿常规、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G-6-PD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是否有黄染,然后会通过触诊明确肝脏脾脏的大小质地等,以初步了解病情进展情况。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通过观察尿色、透明度,检测尿酸碱度、尿中细胞分布情况等可以初步了解脏病变情况。

2、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常用高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荧光斑点试验、硝基四氮唑蓝纸法。可半定量判定G-6-PD活性,分为正常、中度及严重异常。

3、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是确定G-6-PD缺乏最可靠的法,具有确诊价值。本病酶活性为正常的10%~60%,但在急性溶血期及恢复期G-6-PD活性可正常或接近正常。通常在急性溶血后2~3个月后复查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患者的G-6-PD活性。有多种法,测定结果较正常那均值低40%以上具有诊断意义。

4、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G-6-PD缺乏的红细胞可见海因小体,计数>5%有诊断意义。但该试验缺乏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原因起的溶血

5、G-6-PD基因检测

用于鉴定G-6-PD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多态性,也可用于产前诊断。

疾病诊断

诊断原则

患者具有蚕豆病家族遗传史或过去有蚕豆病病史,患者表现为厌食恶心黄疸、疲乏等急性溶血特征,并且于发病前食用蚕豆,应考虑本病诊断。结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遗传性肾炎、高血红蛋白血症等疾病相鉴

诊断

1、遗传性肾炎

遗传性肾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遗传性脏疾病,要特征为血尿蛋白尿、进功能减退,其临床表现与蚕豆病相似。基因检测可鉴二者。

2、高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血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由于暴于氧化性及毒性化品、药品所致,以发绀呼吸困难头晕为常见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可鉴二者。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多数蚕豆病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停止食用可自于1周左右恢复。严重患者需要积极去除诱因,对症支持治疗,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输、纠正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等。密切注意功能,警惕肾衰竭。

一般治疗

1、停止食用蚕豆或其制品,服有氧化特性的药物,如抗疟药伯氨喹、帕马喹、氯喹等),镇痛退热药(阿司匹林、非那西汀),磺胺类,抗菌药等,避免再次溶血加重病情。

2、严重贫血时,可输G-6-PD正常的红细胞。

3、蚕豆溶血期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应及时纠正酸中毒

4、应多饮水或输入液体,以改善微环,维持有效环,促进脏排酸及排血红蛋白尿功能。但应防止急性功能衰谒,并发急性功能衰竭时,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积极控制感染。

药物治疗

1、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能够使尿液保持碱性,以防止血红蛋白在小管沉积。但在静滴注时需防止渗漏,以免造成皮肤组织渗漏损伤。

2、上腺皮质激素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应争取早期、大星、短程使用。

3、其他

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等抗氧化可以稳定红细胞膜。

药品

碳酸氢钠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

手术治疗

该病暂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蚕豆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4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疾病预后

一般预后

蚕豆病的溶血过程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轻症的溶血持续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少数重症患者可由肾衰竭或休克导致死亡。

危害性

少数重症患者可发生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自愈性

本病呈自限性,轻症患者去除诱因后大多于1周停止。

治愈性

该病积极去除诱因、药物等治疗可实现治愈,恢复正常。

治愈率

大多数患者积极治疗可达到治愈,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护理

蚕豆病与饮食习惯等系密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接触可能蚕豆病的食物或药物等,注意休息,预防感染,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以保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药护理

1、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产生不良影响。

2、碳酸氢钠滴注时需防止渗漏,以免造成皮肤组织渗漏损伤。

生活管理

1、居室环境要安静,注意休息,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2、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

3、止服用抗疟药(如伯氨喹、万奎等)、磺胺类(如磺胺吡啶、对氨苯磺酰胺等)、解热镇痛药等可能溶血的药物。

病情监测

注意监测尿色、尿量、皮肤色等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饮食护理

饮食调理

蚕豆病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科理的饮食可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

饮食建议

1、饮食宜细软,易于消化,易于吸收,以清洁素食为

2、少食多餐。

3、尽量给汤汁,以通利小便,助湿从小便排出。

4、黄疸已退,患者正气虚弱,需给予扁豆、红枣、莲子、豆制品、牛肉、瘦猪肉、鸡蛋等补养。

饮食

1、忌油腻、荤腥、辛食物。

2、忌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蚕豆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具体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1、G-6-PD缺乏者应忌吃蚕豆及其制品,止使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

2、有蚕豆病家族遗传史的夫妻,女性怀孕或哺乳期间应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3、在蚕豆传粉和成熟时,家长要注意避免带孩子到蚕豆地。

4、购买樟脑不可选择含萘的产品,最好不用其来驱虫

5、宝宝有病史,平时要多水,多接触阳光,注意日常护理。

不宜吃的食物

蚕豆病是一种重在预防的病情,能够完全治愈的机会不大,所以应应避免接触蚕豆粉。另外蚕豆病不能吃珍珠末,金银,川莲,牛黄腊梅熊胆保婴,切记蚕豆蚕豆生加工品,避免在蚕豆、结果或收获季蚕豆地。至于其他水果蔬菜的话,一般没有止。

不宜接触的物品/用品

1、用品少接触

止使用的日用品:樟脑、臭、冬青油、料、薄荷膏、跌打(含牛黄)、白油、万金油等。

2、小心杀虫喷雾

有些杀虫的喷雾可以使液溶解,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也要格外注意。

3、勿用氧化性药物

不宜服用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磺胺类、呋喃类、维生素K3、K4、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砜类等药物。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食用蚕豆后出现头晕厌食恶心黄疸

2、伴疲乏;

3、伴少尿无尿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1、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厌食恶心黄疸症状,需及时去科就医。

2、如果患者为儿童,一般首诊科室为小儿科。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历,请携带相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