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中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为高,秋冬季发生的泄泻,容易起流。小儿常不足,感受外内伤乳食,或肾阳虚,均可导致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阴两伤,甚至阴竭阳。久泻迁延不愈者,则......
目录

名词解释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为高,秋冬季发生的泄泻,容易起流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病因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内伤饮食,胃虚弱为多见。其要病变在,因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微,若受病,则饮食入,水谷不化,微不布,清浊不分,污而下,致成泄泻

病机

1.感受外 小儿脏腑娇嫩,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侵袭而发病。外感湿、热均可致泻,唯无致泻之说,盖因而恶湿。其他外则常与湿而致泻,故前人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泻”之说。由于候的因素,一般冬春多为风寒(湿)致泻,夏秋多暑湿(热)致泻。小儿暴泻湿热泻最为多见。

2.内伤饮食 小儿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若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而发生泄泻。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乃伤。”伤食泻既可单独发生,更多于其他泄泻候中兼见”。

3.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胃虚弱。弱则腐熟失职,脾虚则运化失常,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污而下,而成脾虚泻。亦有暴泻实证,失治误治,迁延不愈,损伤,而由实证转为虚证泄泻者。

4.肾阳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损及,造成肾阳虚。肾阳不足,不暖土,阴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彻清冷,洞泄而下的肾阳虚泻。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5次,多者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汤样,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渴等症。

2.有乳食不,饮食不洁或感受时病史。

3.重症腹泻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疲,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诊断

痢疾大便稀,有粘冻或脓,便次增多于里急后重腹痛明显。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均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泄泻病程短,泻下急暴,量多腹痛,多属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泄泻或急或缓,腹胀痛拒者,多为虚中夹实

2.辨病因 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的型,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状。一般大便稀溏夹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多由伤乳伤食所致。大便清稀多沫,色淡黄,臭不甚,多由风寒起。水样或蛋汤样便,量多,色黄褐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多是湿热所致。大便稀薄或烂糊。色淡不臭,多食后作泻,是为脾虚所致。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陷虚。

3.辨轻重 大便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精神尚好,无呕吐,小便量可,属于轻泻下急暴,次频量多,萎或烦躁,或有呕吐,小便短少,属于重。若见皮肤干枯,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尿少或无,面色发灰,精神萎靡等,则为泄泻的危重变

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据不同的型分治以消食导滞,祛清热利湿虚证扶正,分治以健脾补脾泄泻,分治以益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本病除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

论治

(一)常

1.湿热

候:大便水样,或如蛋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疲乏力,或发热烦闹,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滑数。

分析:湿热,蕴结,下注肠道,传化失司,故泻下稀薄如水样,量多次频。湿性粘腻,热性急迫,湿热,壅阻气机,故泻下急迫,色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烦闹不安;湿,故食欲不振,甚或呕恶,疲之力。若伴外感,则发热;热重于湿,则渴;湿热下注,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滑数,均为湿热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肠之湿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具解表清肠、表里双解之功。

2.伤食

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嗳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分析:本常有乳食不史。乳食不,损伤,运化失常,故泻下稀便夹有不消化的乳凝块或食物残渣。食滞中焦,气机不利则腹胀腹痛;泻后积滞见减,气机一时得畅,故见泻后腹痛暂时减缓。乳食腐,浊上冲,失和降,嗳酸馊,或有呕吐舌苔厚腻或微黄,大便酸臭,或如败卵,不思乳食,夜卧不安,皆为乳食积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湿连翘解郁热;腹胀腹痛木香、厚朴、槟榔理气消胀止痛;呕吐藿香生姜止呕。

2.风寒

候:大便清稀,中多沫,臭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流清涕咳嗽淡,苔薄白。

分析:调护失宜,感受风寒客于肠气滞,中阳被困,运化失职,故见大便清稀,粪多沫,臭不甚。风寒郁阻,气机不得畅通,故见肠鸣腹痛恶寒发热流清涕咳嗽淡,苔薄白,均为风寒外袭之象。

治法:疏风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加减。

常用药:藿香、苏白芷生姜疏风理气化湿皮、厚朴、陈皮半夏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苍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

4.脾虚

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疲倦怠,淡苔白,缓弱。

分析:胃虚弱,浊阴不降,运化失职,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轻时重。胃虚弱,运纳无权,故多于食后作泻。泄泻较久,脾虚不运,微不布,生化乏源,不足,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疲倦怠、淡苔白、缓弱。

治法:健脾,助运止泻。

方药白术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山药、莲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

5.肾阳虚泻

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肛,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睛,淡苔白,细弱。

分析:久泻不止,肾阳虚,命门衰,不能温煦土,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陷,则见肛。肾阳不足,阴生,故肢冷,面色觥白,精神萎靡,睡时睛,淡苔白,细弱。

治法:补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健脾干姜吴茱萸温中附子脂、肉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肛加炙黄芪升麻升提中气;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敛固涩止泻。

(二)变

1.阴两伤

候: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眶及前凹陷,皮肤干或枯瘪,啼哭无泪,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细数。

分析:本多起于湿热泄泻,由于泻下无度,水液耗失,阴津受劫,液亏气虚肤失养,故眶及前凹陷,皮肤干或枯瘪,啼哭无泪,红而干,精神萎靡。水液不足,故小便短少,甚或无尿胃阴伤,无津上承,故口干饮。阴不足,失所养,故心烦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细数,均为阴损伤之象。

治法:益养阴,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炙甘草乌梅涩肠止泻木瓜湿,四药用且能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

2.阴竭阳

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冷,淡无津,沉细欲绝。

分析:本多见于暴泻或久泻不止,耗伤津液,阴损及阳液脱。阴伤于,故见啼哭无泪,尿少或无;阳于外,则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哭声微弱,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冷。淡无津,沉细欲绝,为阴津耗竭、阳之象。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大补元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养阴、酸甘化阴附子回阳固龙骨、牡蛎潜阳救逆。

其他疗法

中成药

1.藿香正气囊每服2-3粒,1-4次。用于风寒泻泄。

2.纯阳正气每服2-3g,1日-4次。用于中寒泄泻呕吐者。

3.消毒每服2-3g,1日—4次。用于暑湿泄泻

4.葛根苓连,每服1二2g,1日-4次。用于湿热泻。

5.附子理中每服2-3g,1日—4次。用于肾阳虚泻。

单方

1.苍术山楂各等份,炭存性,研末。每次—2g,1日—4次,调服。有运脾止泻之功,用于湿浊泻、伤食泻。久泻脾阳伤者加等份炮姜炭粉,用于脾虚泻。

2.杏仁滑石杏仁滑石半夏各10g,黄芩、厚朴、郁金各6g,橘红4g,黄连甘草各3g。水服,每日一。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用于湿热泻。

药物外治

1.丁香2g,吴茱萸30g,胡椒30粒,共研细末。每次—3g,调成糊状,贴脐部,每日1次。用于风寒泻、脾虚泻。

2.鬼针草30g,加水适量。沸后倒入盆,先熏后浸泡双足,每日1—5次,连用3-5日。用于小儿各种泄泻

针灸疗法

1.针刺法取足三里、中脘、天枢、俞。发热池,呕吐、上脘,腹胀加下脘,伤食加刺四缝,水样便多加水分。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2次。

2.灸法取足三里、中脘、隔姜灸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泻、肾阳虚泻。

推拿疗法

运脾土、推大肠、清小肠各100次,摩3分钟,揉天枢、揉龟尾、推七各100次,捏脊3-5遍。发热加退六腑、清天河水,偏寒湿加揉外劳宫100次,偏湿热加清大肠100次,偏伤食加推门100次,偏脾虚加揉足三里。

转归预后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阴两伤,甚至阴竭阳。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或出现慢惊

预防调护

一、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卫生。

2.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守添加食的原则,注意科喂养。

3.加强户外活动,注意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部受凉。

二、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肠负担,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可暂时食6-8小时,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部,并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泄泻

文献摘要

《小儿卫生总微论·吐泻论》:“小儿吐泻者,皆由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干于正所致也。”

《幼科全书·泄泻》:“凡泄泻皆属湿。其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为,不可一例混施。”

《古今医统·幼幼汇集·泄泻门》:“泄泻专病,凡饮食、、热三者不调此为因,必致泄泻,又《》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止泻之,而云概可治,此则误儿,岂浅云?若不治本,则泻虽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益虚,变生他,良医莫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心源性肝硬化

下一篇 小肠瘘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