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肠瘘

小肠瘘在部外科临床工作上并不少见。由於外科技术的进步使手术范围不断扩大,且对同一病人常应用手术治疗、化疗法、放射治疗等多种疗法,均使肠瘘的发生率有所增高。小肠瘘产生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死亡率迄今仍在10~30%之间。小肠瘘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手术、损伤、疾病起和先天性等。其中绝大部分为手术所起。 (一)手术所致手术为小肠瘘最常见的原因。西安医院王居邻等报告1957~1983年间收治的8......
目录

病因

小肠瘘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手术、损伤、疾病起和先天性等。其中绝大部分为手术所起。

(一)手术所致手术为小肠瘘最常见的原因。西安医院王居邻等报告1957~1983年间收治的82例小肠瘘中95.1%为手术后发生的。Roback等报告55例高位小肠瘘除1例为Crohn病并发肠援外均发生於手术后。手术后产生肠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肠道漏:是肠瘘的常见原因。很多漏是由於操作技术上的缺点。例如两端肠道管径相差过多,时对不够均匀使在一处存在较大孔隙;过密或过疏;供不足或张力过高;部肠壁水肿、疤痕或有癌肿浸润等。又手术后远端肠道梗阻或近侧肠道减压不良亦为产生瘘的原因。

(2)十二指肠瘘:由於仅有部分腹膜复盖、十二指肠或缝后易发生瘘。瘘发生於残端缝处或肠壁切处可分为端瘘和侧瘘,其中以侧瘘丢失肠液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端瘘多发生在切除术后,或因残端有疤痕组织,或因供不足,或因缝操作不当,如翻过多、张力过高等起。侧瘘很大一部分乃十二指肠奥狄氏括约术后,或因切时有疏漏产生十二指肠后壁漏,或因十二指肠前壁纵切后横缝张力过高而漏;亦可发生於右切除术或右侧结肠手术时误伤十二指肠

(3)手术损伤:部手术时如显不佳或广泛肠粘连,或因术者验不足、动作粗暴时可损伤肠壁或其供应而造成肠瘘。其中特以广泛性肠粘连手术分离最易损伤肠壁,需特予以注意。

(4)手术后遗留纱布等异物或流管、钢丝缝线等放置不当:遗留纱布大多造成肠穿破和脓肿脓肿或自穿破切,或手术流后成外瘘。部手术后安放流管不当(管太硬,导管紧压肠壁上)可压迫、磨损肠壁而成外瘘。手术后壁盲戳创放入流管时应小心轻柔以避免损伤。此外流管负压吸有可能吸住肠壁,起肠壁缺坏死穿孔,应予避免。如有必要持续负压吸,应当用双套管流。为减张用钢丝缝线最好放在腹膜外,否则当肠过度胀时钢丝压在肠壁上而发生肠瘘

(二)外伤部锐性或钝性外伤均有可能损伤肠管而成肠瘘。尤其是部分位腹膜后的十二指肠,因固定而易受挤压伤。肠穿破一般进入游离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后壁穿破腹膜脓肿,以后可破入游离腔。

有报道针刺治疗造成肠瘘的。放射治疗也有可能损伤肠壁而造成瘘。

(三)疾病造成小肠急性阑尾炎穿孔后常阑尾周围脓肿流后往往阑尾残端瘘。炎性肠病如Crohn病、肠结核等和肠道肿均可成肠穿破和肠瘘。Crohn病和脓肿等炎性疾病尚可造成不同肠段间的瘘。另一种常见的瘘为胆囊管与肠段间的瘘。当胆囊因炎症与十二指肠发生粘连后,胆囊结石可压迫胆囊粘连处造成缺、坏死后成为瘘(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瘘也可通入结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亦可胆囊十二指肠瘘。急性坏死性腺炎并发脓肿后也可破溃入肠道而肠瘘

(四)先天性异常卵黄管未可造成先天性脐部肠瘘

小肠起的病理生理可因瘘部位的高低而异。一般说高位肠瘘的生理扰乱较低位瘘为重。大致有下述病理生理改变。

(一)失水和电解质、酸硷平衡的紊乱成年人每日肠道分泌液量估计为7000~10,000ml,大部分在回肠结肠近段重吸收。所以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的高位小肠瘘每日丧失肠液量较多,可高达7000ml。因此,如未能得到及时补充,可很快造成脱水、低容量、周围环衰竭、休克

在大量失水的同时尚有电解质的丢失,具体据瘘的部位而异。如要丢失液则电解质的丢失以H+和Cl为,如损失肠液则以Na+、K+和HCO3为。一般小肠瘘可每日丢失NaCl2~40g。随着电解质的丢失必然影响酸硷平衡,大量硷性肠液丧失往往代谢性酸中毒,如丧失酸性液则可产生低钾性硷中毒

低位肠瘘的水和电解质的丢失较少,如回肠远段瘘每日失液量仅200ml左右,很少起严重的生理扰乱。

高位小肠结肠间的瘘将一长段具有重要消化吸收功能的肠段短路,可产生严重腹泻,同样可起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和养障碍。

(二)感染少数小肠瘘乃手术流处不愈成,如十二指肠空肠不愈;另有一些瘘系通过已粘连的两个空腔脏器间逐渐穿通而成;这些瘘在成过程中不伴有明显的局部或全身感染。然而大多数肠瘘成过程均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并发脓肿,单个或多个。病人有发热腹痛腹胀肠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纳差腹泻或无排便排消瘦中毒症状,甚至血症休克、死亡;亦可饼发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中毒炎,ARDS,功能衰竭等。

(三)养不良随着肠液的丢失尚有大量消化酶和蛋白质的丧失,消化吸收功能受到损害,於是造成负氮平衡,维生素缺乏,病人体重急剧减轻,贫血低蛋白血症,甚至成恶液质而死亡。

(四)瘘周围皮肤糜烂由於消化液长时间浸蚀,瘘周围皮肤极易发生糜烂,病人诉剧烈疼痛。尤其高位肠瘘肠液含丰富消化酶,更易产生皮肤损害。瘘管旁肉组织亦可受消化液的腐蚀而出

症状

肠道手术或外伤后从切或创持续流出肠容物就提示有肠瘘存在。如手术或伤后出现腹膜症状和体征时亦首先应当考虑到有肠瘘的可能而应予以确诊并处理。有时验不足的外科医师面对一发热38℃、率100次/分、腹胀部压痛的术后病人往往由於其无腹痛发热不太高,又无强直而迟疑不决、贻误诊断时机而肇致死亡。实际上部手术后病人对腔感染的反应与正常人有所不同,发热腹痛收缩等反应均明显减弱。这一点应予注意。遇到这类病例,应作B超和部摄检查,观察有无腔或脓肿下游离体,有阳性发现应予流;即使无阳性结果仍不能除外,可作腔穿刺以实临床诊断。必要时可重复上述检查。

当外瘘成后,诊断已不困难。但为实诊断和进一步了解其病理,可作下述检查。

(1)服染料试验:乃最简便实用的法。给病人服染料如美蓝、炭末、刚果红或靛胭脂等,观察有无染料从瘘排出,并据排出的时间推测瘘的部位高低,排出染料数量的多少也可作为推测瘘大小的一个因素。

(2)瘘管造影:是更可靠更直接的检查法。从瘘插入一细塑料导管,瘘用金属物作标志。从导管注入造影泛影葡胺,12.5%碘化钠或碘油等,同时在荧光屏上观察造影的走向。此时可调导管插入深度,造影注入数量和病者体位。挑选适时间摄,并在几分钟后可重复摄,据以了解瘘管长短,通向何段肠道,有无脓肿存在等。

(3)肠道钡餐造影:亦可显示肠瘘的部位。但由於钡较水溶性造影为稠,较难完整显示整个瘘管和脓肿。但可观察有无瘘远侧肠道梗阻。另一小肠瘘无法作上述瘘管造影等检查,肠钡餐检查就成为要的诊断检查措施。如怀疑结肠瘘时也可作钡灌肠检查。如为系肠道间瘘,部平就可见到体显影,在钡餐时则可见到钡通过肠道瘘向上进入胆囊管而实诊断。

小肠瘘的临床表现因不同部位、不同病因而异,而且肠瘘成的不同时期亦有不同的表现。现以最常见的部手术后小肠瘘为例作介绍。

典型例子为一位肠道手术后2~7天的病人,术后来顺利恢复,体温持续在38℃以上,跳每分钟超过100次,诉全身不适、腹胀肠道功能未恢复,表现为恶心呕吐、无排排便或大便次数增多,为水样稀便,量少,解便后依然腹胀不适。体格检查时除腹胀外有部局限或弥漫性触痛,但一般无强直。上述为腔感染、腹膜炎、脓肿麻痹的表现。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处理,在切处出现红肿,旋即穿破排出多量脓性液体,初为脓性,继为脓性,1~2天后即为肠容物。据瘘位置高低而漏出液量和性质不同:高位小肠瘘失液量多而质稀薄、含胆汁液;低位瘘漏出液量较少而量稠。高位瘘或瘘远侧有梗阻时失液量多,可造成重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多数肠瘘伴有一个或多个脓肿,成瘘后一般流仍不通畅,加上养补入困难,病人很快消瘦养不良,可伴发持久的脓毒症和血症,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如肠瘘流通畅,腔感染就可被控制,病人一般情况好转。又瘘久不愈,尚可起周围皮肤糜烂。

检查

(1)服染料试验:乃最简便实用的法。给病人服染料如美蓝、炭末、刚果红或靛胭脂等,观察有无染料从瘘排出,并据排出的时间推测瘘的部位高低,排出染料数量的多少也可作为推测瘘大小的一个因素。

(2)瘘管造影:是更可靠更直接的检查法。从瘘插入一细塑料导管,瘘用金属物作标志。从导管注入造影泛影葡胺,12.5%碘化钠或碘油等,同时在荧光屏上观察造影的走向。此时可调导管插入深度,造影注入数量和病者体位。挑选适时间摄,并在几分钟后可重复摄,据以了解瘘管长短,通向何段肠道,有无脓肿存在等。

(3)肠道钡餐造影:亦可显示肠瘘的部位。但由於钡较水溶性造影为稠,较难完整显示整个瘘管和脓肿。但可观察有无瘘远侧肠道梗阻。另一小肠瘘无法作上述瘘管造影等检查,肠钡餐检查就成为要的诊断检查措施。如怀疑结肠瘘时也可作钡灌肠检查。如为系肠道间瘘,部平就可见到体显影,在钡餐时则可见到钡通过肠道瘘向上进入胆囊管而实诊断。

诊断

小肠损伤相鉴肠道手术或外伤后从切或创持续流出肠容物就提示有肠瘘存在。

并发症

小肠瘘每日丧失肠液量较多,如未能得到及时补充,可很快造成脱水、低容量、周围环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小肠瘘造成肠道功能紊乱,可出现腹泻或无排便排消瘦中毒症状,甚至血症休克、死亡;亦可并发发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中毒炎,ARDS,功能衰竭等。

治疗

(一)小肠瘘的治疗首先要解决原发病变,如为肠Crohn病或其他性病变所致,应先控制原发病的急性病变,然后施手术治疗。可施单纯瘘修补术,如胆囊十二指肠瘘可在分离二者间粘连后切除十二指肠四周的疤痕组织后横,再切除病变的胆囊。如瘘处肠管有疤痕狭窄、肿或重度炎症等,宜切除病变肠段作对端

(二)小肠外瘘的治疗因不同病期而异。以下分三个时期来叙述,但需指出,下述时间的划分只是大致的,是可以据不同病人而变化的。

1、早期腹膜炎期,大致在发病后2~4周以。治疗的键是及早通畅地流,控制感染,同时纠正低容量和水电解质紊乱,注意保护瘘周围皮肤。

(1)发现脓肿,即予彻底流:诊断腹膜炎或脓肿后,可作短时间准备后及早剖流。吸尽脓液,找出瘘,冲洗腔后安置双套管流。注意有多发脓肿的可能而勿遗漏。流管宜放到瘘附近的最低位。最好在双套管上另固定一细塑料管以作冲洗用,可不断用含抗生素的无菌水冲洗脓腔和流管,以保良好流。

(2)纠正低容量和水电解质紊乱:很多肠瘘患者有组织间液的重度丢失。所以在剖流前应首先纠正低容量,并补充足量的等渗液。同时安放肠减压使肠道处於功能静止状态,减少分泌,减低丢失量。流术后的补液量和组成可参考肠瘘流量和肠减压量,尿量,皮肤的弹性等加以调,尚可测定电解质和分析以了解电解质和酸硷平衡的紊乱程度,必要时亦可测定中压。一般在治疗头几天即可完全纠正,以后再据丧失量予以补充以维持环境稳定。

(3)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扩:可应用一种广谱抗生素和一种氨基甙类药物,如疑有厌氧菌可加用甲硝达唑。必须强调的是,抗生素不能替代手术流,只能作为手术治疗时的助措施。如过上述治疗后仍继续有感染中毒现象,提示尚有脓肿存在的可能,须重复摄及B超检查,必要时作CT检查以发现脓肿予以处理。

(4)控制肠瘘,防止皮肤糜烂:小肠瘘尤其高位肠瘘由於含大量消化酶,极易起皮肤糜烂,病人深感痛苦,且影响瘘管的手术治疗。对不同病人应设计不同的收集肠瘘液的法。除最常用的双套管负压持续吸法外,尚可让病人俯卧在分的被褥上,让瘘处於身体的最低位。每日记录流液量以了解瘘的发展,并据以决定补液量。瘘周围皮肤必须涂氧化锌软膏,Karaya等以防止皮肤糜烂。

2、中期大致为病后第2、3个月。感染已基本控制,外瘘已成。此期除继续注意保持良好流和控制感染外,继续保护瘘旁皮肤。更重要的是补充养,增强体质,争取肠瘘

肠瘘的死亡原因除感染未能控制而并脓毒症外,另一重要原因乃养不良,体重减轻贫血低蛋白血症。这是由於从肠瘘丧失过多,而热卡的摄入不足。很多作者强调治疗肠瘘时改善养的重要作用。南京军区总院报告清白蛋白低於2.5g/dl者33.8%死亡,高於2.5g/dl者仅L6%死亡。

补充养的法有多种,应据具体情况予以选择:

(1)静养:肠瘘初期不可进食,因为食物可在肠道刺激消化液分泌而增加肠液的丢失,加重养不良。所以在肠瘘的初期安放肠减压让肠道休息是必要的。在水和电解质紊乱纠正后即可始静养。祗需控制感染,静养完全可以使病人获得正氮平衡并保持满意的养状态。如有必要,静养可在肠瘘的整个治疗过程继续应用。肠瘘病人每日需要热卡3000卡以上,外周静补液难以完成这一要求,需在中插管。长期大静插管要注意防止导管感染。有养的具体法可参阅第4章外科代谢和养。

(2)导管进食:从长远看,消化道给养优於养,因为肠粘膜自身的代谢很大部分依靠肠腔养物。据瘘位置而异。高位瘘可插管至瘘灌注高热量高蛋白流质食物或混奶,亦可在瘘远端作空肠灌注养。低位瘘如回肠远段或结肠瘘可进正常饮食或要素饮食。中段肠瘘养补充较为困难,往往除静养外以给要素饮食效果较好。要素饮食含有大多数为单纯分子式的养物,包括寡肽氨基酸,三酸甘油酯、脂肪酸、低聚糖等,并需加无机物和维生素

通过以上治疗,约40~70%的肠瘘可自

3、后期指肠瘘发生3个月后。此时养维持满意,肠道功能已恢复,如肠瘘未愈,可进手术治疗。

在手术前可试用较简单的堵塞疗法:肠瘘远侧应当无梗阻,局部无肿脓肿或异物。当瘘不大,瘘管尚未上皮化时,可用各种简单的堵塞瘘法,如油纱布填塞,医用填塞,橡堵塞等等。如仍无效,可施手术治疗。

(1)单纯肠瘘修补术:适用於瘘较小、周围感染基本控制者,应切除瘘周围疤痕后再缝,否则易失败。多数小的瘘适宜於施修补术。一些手术后漏的早期也可试修补术,但失败率高。近年来用肠段浆膜片贴补覆盖修补处,可提高修补成功率。

(2)瘘口部肠段切除:是肠瘘手术治疗最常应用的法,也是效果最好的法。

(3)肠瘘旷置术:适用於瘘口部粘连成团难以分离时,在粘连团外分离出远近侧两肠段予以切断后将远近两游离肠段对端恢复肠通路,粘连团两端残端或缝或作壁造,待瘘愈后再作二期手术切除粘连肠团。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泄泻

下一篇 水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