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征(crigler-najjar syndrome,CNS)又称为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黄疸,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遗传性高红素血症。 (一)发病原因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征Ⅰ型,首由Crigler等于1952年报道,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多为近亲婚配,患儿细胞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完全缺乏,不能成结红素,致中非结红素明......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征Ⅰ型,首由Crigler等于1952年报道,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多为近亲婚配,患儿细胞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完全缺乏,不能成结红素,致中非结红素明显增高,过高的脂溶性非结红素,尚未发育成熟的-液屏障,扩液及实质红素脑病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征Ⅱ型,由Arias于1962年发现,故又称Arias综征(Arias Syndrome),一般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父母罕有近亲婚配,患儿细胞葡萄糖醛酰转移酶部分缺乏,致红素结障碍,起非结红素增高,因仍可产生少量结红素,故较少发生红素脑病

(二)发病机

由于尿嘧啶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的编码区域不同部位的基因突变,UGT1Al酶活力减少甚至缺如;克里格勒-纳贾尔综据UGT1A1的缺乏程度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UGT1完全消失;Ⅱ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减少但不消失,由于UGT1A1酶活力减少甚至缺如,从而造成红素结功能障碍。

病人肝脏组织病理无特殊改变,仅可见毛细栓,在伴有黄疸的病人,可见到大脑的基底神经核被非结红素所深染。

临床表现

Ⅰ型罕见,由Crigler-Najjar于1952年首先报道。患者是致criglel-najjar型基因的纯合子。新生儿出生后迅速出现黄疸,多在出生后1~4天即有显著黄疸红素浓度可高达289~816μmol/L,90%为非结红素;由于非结红素对组织有亲和力,新生儿出生2周常出现肉痉挛和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红素脑病表现。患者无溶血现象,胆汁呈无色、无红素,胆囊造影正常。

Ⅱ型少见,但较Ⅰ型多见,于1962年发现,是致Grigler-Najjar型基因杂合子。患者出生后不久出现黄疸,也有在幼年或成年期发病。病情较Ⅰ型相对较轻,无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发育正常。黄疸程度较Ⅰ型稍低,红素波动于85~374μmol/L,红素脑病少见。胆汁有色素,粪便中也有相当量的尿素。仅有少数病人因中非结红素较高,从而起锥体外系的损害。其他功能检查皆正常。

并发病症

Ⅰ型可出现嗜睡,惊厥角弓反张肉痉挛和强直,昏迷,Ⅱ型可有智力异常,感觉缺陷,紧张性震颤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黄疸严重,红素>340μmol/L,伴有红素脑病苯巴比妥治疗无效者,诊断为本病Ⅰ型;黄疸较轻,红素<340μmol/L,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苯巴比妥治疗有一定效果者,诊断为本病Ⅱ型。

2.其他助检查

活检光镜下正常,偶有栓存在。电镜下细胞结构大致正常。Ⅰ型可见细胞质网较为突出,细胞偶见不规则小细胞质有特殊颗粒存在。Ⅱ型可有细胞滑面质网肥大和增生等改变。伴有红素脑病时,可见皮质、丘和基底神经核被红素深染。乳头、肠黏膜、膜等处有明显的红素沉积。

诊断

Ⅰ型诊断清非结红素明显升高,且无溶血据。功能及穿刺活组织检查正常。Ⅱ型:因BGT部分缺乏,用苯巴比妥治疗可降低红素浓度,临床上可视其对酶诱导的治疗反应,来鉴Ⅰ型或Ⅱ型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征。

鉴别诊断

需与感染、新生儿ABO溶血病、Rh溶血病等所起的新生儿溶血黄疸

治疗

1.Ⅰ型

(1)出生后1周应采取浆置换疗法,以降低浆中非结红素的浓度,防止组织损伤和红素脑病发生;能暂时改善症状

(2)因无BGT,故对酶诱导苯巴比妥无效。

(3)光照疗法:每天须保持15小时光疗能维持红素浓度在安全范围,可使黄疸降低,红素脑病减少,能暂时改善症状

(4)用原卟啉静注射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原卟啉为一种血红素加氧酶的抑制,使血红素转变为绿素的过程被抑制,减少红素的生成。

2.Ⅱ型

(1)因BGT部分缺乏,用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诱导苯巴比妥治疗可降低红素浓度;应坚持长期持续治疗,适当改善非结型高红素血症,从而使部分病儿生存到成年。苯巴比妥(鲁米那)衍生物之类的药物,副作用较小。

(2)光照疗法也有一定效果,利用日光或一定波长的人工灯光照射患儿。光照能改变红素的有异构体,加速非结红素的排出而减轻黄疸。波长430~470nm的光波,可促使间接红素氧化,产生无色的水溶性物质,直接分泌入胆汁或从脏排出。随着年龄增长光疗的效果越来越差。

(3)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等药物,因该药能同清非结红素竞争与白蛋白结,使清非结红素增加而诱发红素脑病

前正在实验的新的治疗法是肝脏移植和细胞移植。

预后

Ⅰ型病人预后不良,大多数在出生后18个月死于红素脑病或后遗症。少数黄疸持续终生。Ⅱ型预后比Ⅰ型好,轻型患者或可存活至成年。

预防护理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键。

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坚持治疗。

2、给予优质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少进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动物油脂),多吃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如植物油、鱼油

3、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生姜皮

下一篇 空肠弯曲菌肠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