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空肠弯曲菌肠炎

空肠肠炎(campylobacter jejuni enteritis)是由空肠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性便、粪便中有较多中性白细胞和红细胞为特征。 弯菌最早于1909年自流产的牛、羊体分离出,称为胎儿弧菌(vibrio fetus),1947年从人体首次分离同该菌。至1957年king把起儿童肠炎的这种细菌定为“相弧菌”(related vibrios)。......
目录

病原学

  空肠菌系弯菌属的一个种,弯菌属共分六个种及若干亚种。弯菌属(campylobacter genus)包括胎儿菌(campylobacter fetus),空肠菌(c.jejuni),结肠菌(c.colic),幽门弯菌(c.pybridis),唾液弯菌(c.sputorum)及海欧弯菌(c.laridis)。

  对人类致病的绝大多数是空肠菌及胎儿胎儿亚种,其次是大肠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微需氧杆菌。长1.5~5μm,宽0.2~0.5μm;呈弧,S或螺旋,3~5个呈或单个排列;菌体两端尖,有极鞭毛,能做快速直线或螺旋体状运动;无荚膜。粪便或肠拭子标本接种选择培养基(Skirrow’s Butzletp’s或Campy-BAP),或通过0.65μm滤器后接种于非选择培养基,在5~10%氧、3~10%二氧化碳,42℃时可分离该菌。空中不能生长。最初分离时菌落很小,约0.5~1mm,白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或粗糙,转种后光滑型变成粘液型,有的呈玻璃断面样的折光。生长所需温度的不同,不发酵葡萄糖及在1%甘氨酸、3.5%盐液、1%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特性可鉴其种。

  要抗原有O抗原,是胞壁的类脂多糖,及H抗原(鞭毛抗原)。感染后肠道产生局部免疫,中也产生抗O的IgG、IgM、IgA抗体,有一定保护力。

  该菌在水、牛奶中存活较久,如温度在4℃则存活3~4周;在粪中存活也久,鸡粪中保持活力可达96小时,人粪中如每克含菌数108,则保持活力达7天以上。细菌对酸硷有较大耐力,故易通过肠道生存。对物理和化消毒均敏感。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要是动物。弯菌属广泛布在各种动物体,其中以家禽、野禽和家畜带菌最多。其次在啮齿类动物也分离出弯菌。病菌通过其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当人与这些动物密切接触或食用被污染的食品时,病原体就进入人体。由于动物多是无症状的带菌,且带菌率高,因而是重要的传染源和贮存宿

  病人也可作为传染源,尤其儿童患者往往因粪便处理不当,污染环境机会多,传染性就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差,重复感染机会多,可成免疫带菌。这些无症状的带菌者不断排菌,排菌期长达6~7周,甚至15个月之久,所以也是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粪一要的传播途径。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类多被弯菌污染,如进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适当,吃凉拌菜等,均可起传染。水源传播也很重要,有报告弯起的腹泻患者有60%在发病前一周有生水史,而对照组只有25%。

  另外除人与人间密切接触可发生水平传播外,还可由患病的母亲垂直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易感性 人普遍易感。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尤其1岁以者。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下降。发达国家卫生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空肠菌分离率以10~29岁年龄最高,说明成人对本病的免疫力并不比儿童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这一差异,与卫生条件有,发展中国家的成人平时常少量接触体获得一定水平的免疫力,所以发病率低。

  (四)流特征 本病全年均有发病,以夏季为多。平时可以发,也可由于食物、牛奶及水被污染造成暴发流。自然因素,如候、雨量;社会因素,如卫生条件的优劣、人流动(旅游)都可影响本病的发生和流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

  空肠起人类肠炎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其侵袭力、内毒素及外毒素有。国外两例志愿受试者,一例服含菌量为106的牛奶后三天出现典型症状;另一例服含菌量为500个的食品第四天发病。空肠菌从进入消化道,空酸对其有一定杀灭作用,已明pH≤3.6的溶液对该菌可可杀灭。所以饱餐或硷性食物利于细菌突破屏障。进入肠腔的细菌在上部小肠繁殖,并借其侵袭力侵入粘膜上皮细胞。细菌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细菌裂解出内毒素。外毒素类似霍乱肠毒素。外毒素激活上皮细胞腺苷酸环化酶,进而cAMP增加,能量增加,促使粘膜细胞分泌旺盛,导致腹泻。这一作用可被霍乱抗毒素所阻断。病菌的生长繁殖及毒素还造成局部粘膜充、渗出水肿溃疡、出。如果免疫力低下则细菌可随流扩,造成血症,甚至血症,进而尿路、关节等的损害。

  肠粘膜病理检查为非特异性结肠炎,固有层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肠腺退变、萎缩,粘液丧失;腺窝脓肿;粘液上皮细胞溃疡,类似溃疡结肠炎和克隆氏病的改变。也有部分病例粘膜病变类似沙门氏菌和志贺菌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天,平均5天。食物中毒型潜伏期可仅20小时。

  初期有头痛发热肉酸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腹泻恶心呕吐。骤起者发热腹痛腹泻

  发热约占56.3~60%,一般为低到中度发热,体温38℃左右。个可高热达40℃,伴有全身不适。儿童高热可伴有惊厥

  腹痛腹泻为最常见症状。表现为整个部或右下痉挛性绞痛,剧者似症,但罕见反跳痛。腹泻占91.9%,一般初为水样稀便,继而呈粘液或脓粘液便,有的为明显便。腹泻次数,多为4~5次,频者可达20余次。病变累及直肠、乙状结肠者,可有里急后重。轻症患者可呈间歇性腹泻,每日3~4次,间有性便。重者可持续高热伴严重便,或呈中毒性巨结肠炎、或为伪膜性结肠炎及下消化道大出的表现。纤维结肠镜检和钡灌肠检查提示全结肠炎。

  部分较重者常有恶心呕吐、嗳食欲减退

  多数1周自愈。轻者24小时即愈,不易和病毒性肠炎;20%的患者病情迁延,间歇腹泻持续2~3周,或愈后复发或呈重型。

  婴儿肠炎多不典型,表现为:①全身症状轻微,精神和外表若似无病;②多数无发热腹痛;③仅有间断性轻度腹泻,间有便,持续较久;④少数因腹泻发育停滞。

  肠道外感染 弯菌也可起肠道外感染,故有弯菌病之称。肠道外感染多见于35~70岁的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见症状发热咽痛干咳荨麻疹、颈淋巴结肿大或肿大,黄疸神经症状。部分感染,发生血症栓性炎、膜炎、心包炎、肺炎脓胸脓肿腹膜炎、脓肿胆囊炎、关节炎及泌尿系感染。少数还可发生管意外,网膜下腔出炎、脓肿液呈化脓性改变。

  孕妇感染者常见上呼吸道症状肺炎血症。可早产死胎新生儿血症及新生儿及新生儿膜炎。

  病死率不高,老年人偶可发生。

并发症

  有报道Guillain—Barri综征常发生在空肠菌感染之后,认为是GB的病因之一。其发病原理可能与免疫反应有。①细菌与神经纤维的鞘磷脂有类属抗原,可发生交叉免疫;②肠毒素与神经苷脂结;③细胞介导免疫损伤。

诊断

  (一)本病在发展中国家多见于婴幼儿,而发达国家则以青年为,且常有不洁食物史、生水及旅游史,临床症状要为发热腹痛腹泻发热多为38℃左右,或无热;腹痛为脐周及全痉挛性疼痛,多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一般不多,且可间歇性便。确诊有赖实验室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大便常规 外观为粘液便或稀水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有较多红细胞。

  直接涂检查病菌 法是在一玻上涂一薄层粪便,并慢慢地加热固定。然后把涂浸于1%碱性品红液中10~20分钟,继之用水彻底洗。镜检涂上显示细小、单个或成,海欧翼、S、C或螺旋两端尖的杆菌为阳性。

  2.细菌检查 可取患者大便,肠试子、或发热病人的液、穿刺液等为检材,用选择培养基,在厌氧环境下培养,分离病菌。若具有典型的菌落态及特殊的生化特性即可确诊。

  3.检查 取早期及恢复期双份清做间接凝试验,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一)细菌性痢疾 典型菌痢有高热、腹痛腹泻、泻便。腹痛在下或左下,左下明显压痛,且有肠索,伴明显里急后重。粪检有较多脓细胞、吞噬细胞。重者常脱水。这都有利于和本病区

  (二)其它细菌所致腹泻,如伤寒、致病性大肠杆菌、耶氏菌、亲水气单胞菌,其他厌氧菌等,单从临床有时很难鉴。怀疑时应依靠病原来确诊。

  (三)肠道外感染者须与沙门菌病及布氏菌病

治疗

  肠炎病人病程自限,可不予治疗。但婴幼儿、年老体弱者,病情重者应予治疗。

  (一)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对患者的大便应彻底消毒,隔离期从发病到大便培养转阴。发热腹痛腹泻重者给予对症治疗,并卧床休息。饮食给易消化的半流食,必要时适当补液。

  (二)病原治疗该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族、林可霉素均敏感。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有耐药。临床可据病情选用。肠炎可选红霉素,成人0.8~1.2g/日,儿童40~50mg/kg/日,服,疗程2~3日。喹诺酮类抗菌药,如氟哌酸疗效也佳,但对幼儿可影响发育细菌性膜炎首选庆大霉素膜炎首选氯霉素。重症感染疗程应延至3~4周,以免复发。

预防

  空肠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动物,如何控制动物的感染,防止动物排泄物污染水、食物至重要。因此做好三管即管水、管粪、管食物乃是防止弯病传播的有力措施。

  前正在研究减毒活菌苗及加热灭活菌菌,可望在消灭传染源,预防感染面起重要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