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膈下脓肿

脓肿脓肿的常见类型,因为位置比较特殊,通常是继发感染,容易被原发病灶的一些症状所掩盖,因此诊断一般比较困难。临床上对于原发疾病过治疗后病情好转,于数日后又出现持续发烧、乏力、部疼痛等症状,应该首先想到下感染的可能。脓肿脓液积聚在一侧或两侧的膈肌下、横结肠及其系膜的间隙者,通称脓肿脓肿绝大多数是由于器官化脓性感染,空脏器穿孔所致的腹膜起的并发症,少数是......
目录

疾病名称

  脓肿

疾病概述

  脓液积聚在一侧或两侧的膈肌下、横结肠及其系膜的间隙者,通称脓肿脓肿绝大多数是由于器官化脓性感染,空脏器穿孔所致的腹膜起的并发症,少数是手术后的并发症。

疾病分类

  普通外科

疾病描述

  脓液在积聚,由肠袢、脏、肠壁、网膜肠系膜等粘连包围,与游离腔隔离,脓肿脓肿可分为脓肿盆腔脓肿,肠间隙脓肿。一般均继发于急性腹膜炎或手术,原发性感染少见。

诊断

1、疼痛:上腹痛、在深呼吸和转动体位时加重,有持续性钝痛向肩部放脓肿大时可有胀痛气急咳嗽或呃逆。

2、毒血症:早期为细菌性毒血症的表现,即在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间歇或弛张型高烧,有时是寒战高烧,食欲减退率快或弱而无力乃至压下降。

3、脓肿要如何进诊断?患侧之呼吸动度变小,肋间隙不如健侧明显。

4、下和季助区有叩击痛、压痛,若脓肿表浅时该处皮肤有可凹性水肿

症状体征

  脓肿一旦成,可出现明显的全身及局部症状

  ①全身症状发热,初为弛张热。脓肿成以后持续高热.也可为中等程度的持续发热率增快,舌苔厚腻。逐渐出现乏力、衰弱盗汗厌食消瘦、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②局部症状脓肿部位可有持续钝痛.深呼吸时加重。疼痛常位于近中线的肋缘下或剑突下。脓肿位于下靠后可有区痛.有时可牵涉到肩、颈部。脓肿刺激膈肌起呃逆。下感染可通过淋巴胸膜反应,出现胸水咳嗽胸痛脓肿穿破到胸腔发生脓胸。近年由于大量应用抗生素,局部症状多不典型。严重时出现局部皮肤凹陷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患侧胸部下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右脓肿可使浊音界扩大。约有10%-25%的脓腔含有体。

疾病症状

  1.腹膜炎或部手术后,病情曾一度好转,数日后又出现驰张热,伴寒战出汗,快等感染中毒症状

  2.患侧上部持续性钝痛,伴肩部放射痛及呃逆。

  3.局部压痛和叩击痛,相应部位肋间皮肤水肿

疾病病因

  腔感染,其常继发于脏器穿孔、炎症等腹膜炎的并发症。

病理生理

  病人平卧时躺下部位最低,急性腹膜炎时的脓液易积聚此处。细菌亦可由门静淋巴系统到达下。约70%急性腹膜炎的病人手术或药物治疗后,的脓液可被完全吸收;30%的病人发生局限性脓肿脓肿的位置与原发病有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管化脓性疾病、阑尾炎穿孔,脓液常发生在右下;穿孔、切除术后感染,脓肿常发生在左下。 小的脓肿非手术治疗可被吸收。较大的脓肿.可因长期感染使身体消耗以至衰竭,死亡率甚高。下感染可起反应性胸腔积液,或淋巴途径蔓延到胸腔胸膜炎;亦可穿入胸腔脓胸。个的可穿透结肠瘘而“自家”流。也有因脓肿腐蚀消化道管壁而起消化道反复出肠瘘瘘者。如病人的身体抵抗力低下可发生脓毒血症

诊断检查

  急性腹膜炎或脏器的炎性疾病治疗好转后,或部手 术数日后出现发热腹痛者,均应想到本病,并作进—步检查。X线透视可见患侧膈肌 升高,随呼吸活动度受限或消失,肋角模糊,积液。X线显示胸膜反应、胸腔积液部分不张等;下可见占位阴影。左脓肿底可受压下降移位;脓肿 者可有液平面。B超检查或CT检查对脓肿的诊断及鉴诊断帮助较大。特 是在B超指诊断性穿刺,不仅可帮助定性诊断,而且对于小的脓肿可在吸脓后 注入抗生素治疗。需要提出的是,穿刺阴性者不能排除有脓肿的可能。

治疗原则

  1.早期应用大抗生素控制感染,加强支援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抗生素的选择以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作依据,在培养未获结果以前,应选择广谱抗生素下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常选用庆大酶素,氨芐青酶素及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在治疗中应注意并应用抗厌氧菌的抗生素(灭滴灵)。

  2.脓肿成后,原则上应手术切排脓或穿刺置管流,这是任何药物治疗代替不了的。脓肿的大小,部位选择如下术式:皮穿刺置管流术;前肋缘下部手术流;流;侧胸部流。

治疗方案

  过去,脓肿基本上采用手术流。近年多采用皮穿刺插管流术,并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均应进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补液、输养支持和抗生素的应用等。

  1.皮穿刺插管流术 优点是,手术创伤小、可在局部麻醉下施、一般不会污染游离腔和流效果较好等。

  适应:与体壁贴近的、局限的单房脓肿。穿刺插管须由外科医师和超声医师或故射科医师配.如穿刺失败或发生并发症,便于及时手术治疗。

  操作法:据超声检查或CT所显示的脓肿位置,确定穿刺的部位、向和深度。 这个部位应是脓肿壁最近处,其间无脏。选定部位后,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下切皮肤少许。由超声导引,将20号四氟乙烯套管针向脓肿刺入,拔出针芯,抽出脓液约5-l0ml送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从套管插人细的管造影导针直达脓腔后,即将套管拔出,再用扩张器此导针扩张针道,然后放入一较粗的多孔导管,拔出导针,吸尽脓液,固定导管导管可接床边重力流瓶,也可用无菌盐水或抗生素溶液定期冲洗。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显示脓腔明显缩小甚至消失,脓液减少至每日l0ml以后,即可拔管。吸尽脓液后,也可不留置导管。因有的病人一次抽脓后,临床症状即可消失,残留的少量脓液可慢慢被吸收,脓腔也随之消失。 过这种法治疗,约有80%的脓肿可以治愈。

  2.切流术 应脓肿所在的位置来选择适当的切。术前应常规进B超检查,或通过CT来确定脓肿的位置。脓肿的切流可以通过多种切和途径进前常用的有两种。 壁肋缘下切 适用于上、下位置靠前或左下靠前的脓肿。 此途径较安全而最常用。缺点是脓肿多数偏后,此法流不畅。加用负压袋吸可弥补其不足。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沿前肋缘下切,切壁各层至腹膜,穿刺确定脓肿的部位,在吸出脓的部位进入脓腔,可用手指或钝器插入,吸净脓液后,用低压灌冼,放置多孔流管或双套管并用负压吸脓肿周围一般都有粘连,只要不分破粘连.脓肿不会流入腔或扩部切 适用于下、左下靠后的脓肿上间隙靠后的脓肿也可采用此途径。在第12肋下缘作切膜下切除第12肋,平第1椎横肋骨床,然后进入腹膜后间隙。检查下、后,左侧切检查下及牌后有无脓肿。用针穿刺抽吸,吸到脓后再切脓腔,放多孔流管或双套管,要注意避免误入胸腔。

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下感染尚未脓肿前,宜用非手术治疗,如积极治疗其感染源,杨、补洒加强支持,并结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 一旦脓肿成须及时流。

①穿刺流:对位置较深、脓腔较小、脓液稀薄的照下脓肿可在B超定位下穿刺并嚣管冲洗,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法。

②手术流:应校脓肿部位选择温简捷的切,同时避免胞、腔污染。上间隙脓肿选择胸壁切;右上、下较靠前的脓肿可选择前壁切nz右上、T较靠后的脓肿则选择部切。注意招近脓腔后均应先穿刺抽脓,切后尽可能吸尽脓液,放置有效的流管。

用药原则

  下虽有感染,但未脓肿者,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增加养(含特需药物),增强机体抵抗力抗生素的选择以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作依据,在培养未获结果以前,应选择广谱抗生素下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常选用庆大酶素,氨芐青酶素及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在治疗中应注意并应用抗厌氧菌的抗生素(灭滴灵)。脓肿一旦成,原则上应手术切排脓或穿刺置管流,这是任何药物治疗代替不了的。

疾病预防

  感染的有效控制。

  脓肿常是继发于脏器穿孔、炎症等腹膜炎的并发症。但有时穿孔或炎症初起,即被机体所局限,并无腹膜炎表现。当脓肿较大时诊断并不困难,但病变初起或脓肿很小时,往往不易肯定,需反复检查,细致观察,能发现。脓肿脓胸脓肿等因部位接近有时不易区分,但详加分析也能鉴脓肿起始于感染,如能抗感染治疗,则能预防脓肿成。脓肿较小时,非手术治疗或穿刺吸脓有时能使脓肿吸收消失,较大的脓肿具有较重的症状时必须及早手术流。因为不但脓肿使病情逐日加重,并且易产生严重并发症造成危及生命的后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肝癌

下一篇 石栗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