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肝癌

肝癌 肝癌(Liver Cancer)指肝脏的恶性肿,包括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种。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原因不明,认为跟炎病毒感染、黄霉毒素以及某些化致癌物质等因素有;继发性肝癌是其他部位的恶性肿转移到肝脏所致。患者可有腹痛部肿块、黄疸消瘦等表现。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则对预期寿命的影响较大。肝癌治疗法包括切除术、移植术、局部消融治疗、TACE、放射治疗等多种手段。原发性肝癌肝癌......
目录

流行病学

肝癌

传染性

肝癌无传染性,但若患者有病毒性炎,炎可传染。

发病率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平均在10/100000人左右,在中国,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与原发性肝癌发病率相近。

发病趋势

原发性肝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与2000年比较呈现下降趋势,但肝癌粗发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

好发人群

病人的年龄大多为40~5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

好发地区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病较其他地区高。

发病病因

原发性肝癌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据流的调查,多认为与以下易患因素有

(一)病毒性

病毒性炎是原发性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的最要因素,其中以慢性乙型和丙型炎最为常见。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病毒性炎的流不同,故原发性肝癌患者炎病毒的检出率不同。中国肝癌患者中HBV的检出率高90%,而在欧美及日本等HCV感染的高发国家及地区,肝癌患者的HCV检出率高。

HBV的致癌机制复杂,前多认为是由于HBVDNA与宿DNA的整、HBV游离复制型缺陷病毒的存在以及HBV的某些基因产物使宿基因组丧失稳定性,激活或抑制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的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细胞癌变。HCV的致癌机制不同于HBV,其可能是通过表达基因产物间接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而诱发细胞恶变。基因1型HCV感染者较其他基因型感染者更易发生肝癌:HBV/HCV重叠感染或HIV感染者发生肝癌险性明显增加:炎病毒检测值长期处于高水平者更易发展为肝癌

(二)硬化

存在不同原因所致硬化是大多数细胞癌的共同特征,约70%的原发性肝癌发生在硬化的基础上,且多数是慢性乙型和慢性丙型炎发展而成的结硬化。有调查表明平均每年约有3%~6%的乙型硬化和1%-7%的丙型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抗病毒治疗有助于阻止慢性乙型和丙型炎进展为硬化,不过一旦硬化,即使采用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其仍有进展为肝癌险。硬化并HBV、HCV感染者发生肝癌险性更大。

(三)黄霉毒素污染

霉毒素至少有13种亚型,其中黄霉毒素B1(AFB1)的毒性最强。流资料表明食物中AFB1的含量与肝癌的发生率呈正相。非洲、亚洲中部及东南部既是HBV的高流区,又是粮油及食品受AFB1污染较重的地区,两个危险因素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协同作用,故上述地域的肝癌发生率较高。

AFB1是一种前致癌物质,其在肝脏微粒体中CYP450酶系代谢,然后再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其他Ⅱ相酶类降解而完成生物转化过程。谷胱甘肽转移酶Ml(GSTM1)基因在遗传上的多态性导致不同个体对摄入AFB1生物转化能力的差异。生活在AFB1高污染地区并存在GSTM1纯合子缺失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增加。

(四)家族史及遗传因素

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地区,家族史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其生物基础尚不清楚。流的调查表明某些具有诱发肝癌险的隐性等位基因的存在可能与机体能否清除或抑制HBV感染相;CYP450、GSTM1、NAT2 以及p53基因遗传多态性也与肝癌的家族聚集现象有一定的联。此外,携带低活性Thl细胞因子基因和高活性Th2细胞因子基因的个体肝癌发生的险性明显增加。

(五)其他因素

某些化物质和药物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雄激素以及某些类固醇均是致肝癌危险因素。HBV或HCV感染者若长期服用避孕药可增加肝癌发生的险性。长期酗肝癌险性增加,戒可明显降低其险性。代谢障碍、低硒、钼、锌、锰以及高镍、砷也被认为与肝癌发生相。近来还有研究表明肝癌患者螺杆菌属感染率高。

上述多种多种环境、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诱导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最终导致细胞生长失控,发生癌变。自前已发现人类肝癌组织中存在多种激活并过表达的癌基因,如c-fos、c-myc、c-erbB2、c-met等。抑癌基因通常处于隐性状态,当发生了杂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即染色体某一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之一出现缺失或突变,就可诱导细胞发生癌变。已发现人类肝癌在多个染色体区都可发生LOH,如17pl3.1(P53)、6q26-27(M6P/IGF2R)、8p21.3-22(DLC1)和13ql2-q32(Rb和BRCA2)。

除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外,多种生长因子,如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2(IGF.1和IGF-2)、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1(TGFa 和TGFβ1)介导的信号途径以及染色体末端特异的DNA结构-端粒的进性缩短及端粒酶的激活也被认为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常不明显,故也称亚临床期。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时一般已属中、晚期。

症状

1.区疼痛:多为肝癌的首发症状、表现为持续钝痛或胀痛。疼痛是由于癌肿迅速生长使包膜被牵拉所致。如肿生长缓慢或位于实质深部也可完全无疼痛表现。疼痛部位常与肿位置有,若肿位于疼痛多在右季肋部,肿位于左时常表现为上腹痛,有时易误诊为部疾患;当肿位于部时,疼痛可牵涉右肩。癌结破裂出可致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出量大时可导致体克。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由肿压迫、腹水肠道淤功能损害而起。

3.恶性肿的全身表现:进性乏力、消瘦发热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4.伴癌综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指机体在肝癌组织自身所产生的异位激素或某些活性物质影响下而出现的一组特殊综征,可与临床表现同时存在,也可先于肝癌症状。以自发性糖、红细胞增多症为常见,有时还可伴有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类癌征、增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体征

1.肝大:为中晚期肝癌要体征,最为常见。多在肋缘下触及,呈局限性隆起,质地坚硬。左肝癌则表现为剑突下包块。如肿位于实质表面可光滑,伴或不伴明显压痛。面肿可使右侧膈肌明显抬高。

2.肿大:常为硬化所致。肿压迫或门静癌栓也能起淤肿大。

3.腹水腹水为草黄色性,多数是在硬化的基础上并门静癌栓所致。肝癌浸润腹膜也是腹水的常见原因。

4.黄疸:多为晚期征象,以弥漫型肝癌管细胞癌为常见。癌肿广泛浸润可细胞性黄疸。当侵犯管或淋巴结肿大压迫管时,可出现梗阻性胆汁淤积。

5.其他:由于肿本身管丰富,再加上癌肿压迫大管,故可在区出现管杂音。区摩擦音提示肿侵及包膜。外转移时则有转移部位相应的体征。

(三)肝癌的转移途径及转移灶的临床表现

1.转移:组织有丰富的窦,癌细胞有向生长的趋势而且极易侵犯门静分支,成门静癌栓,导致。一般先在同侧,之后累及对侧。进步发展时癌栓可波及门静要分支或干;可门静高压,并可导致顽固性腹水

2.外转移:肝癌细胞通过进入体环转移至全身各部,最常见转移部位为,可咳嗽咯血。此外还可累及上腺、器官柱转移时出现局部疼痛和神经受压症状,颅转移可出现相应的定位症状淋巴道转移中以淋巴结最常见,此外也可转移至动脉旁、锁骨上、等处淋巴结肝癌也可直接蔓延,浸润至邻近腹膜器官组织膈肌结肠和横结肠胆囊小弯。种植转移发生率较低,若种植于腹膜腹水,女性患者尚可种植在卵巢成较大肿块。

并发症

1、脑病

常为终末期肝癌的并发症。常于肝癌进展、功能失代偿后发生,消化道出、大量利尿或高蛋白饮食等是常见的诱因。

2、上消化道出

多数因硬化或及门静高压而食管张破裂出。也可因肠黏膜糜烂、凝机制障碍而出并门静癌栓可进一步加剧门静高压增加上消化道出险。

3、肝癌破裂出

肝癌组织坏死、液化可致自发破裂或因外力而破裂,约10%肝癌病人发生肝癌破裂出。癌结破裂可局限于包膜下,产生局部疼痛;如包膜下出快速增多则成压痛性肿;也可破入急性腹痛腹膜刺激征(局部或全压痛、反跳痛、紧张)和腔积液,大量出可致休克、死亡。

4、继发感染

因长期消耗或化疗、放射治疗等,抵抗力减弱,容易并发肺炎、自发性腹膜炎、肠道感染和真菌感染等。

临床分期

肝癌的分期对于预后的评估、理治疗案的选择至重要。影响肝癌病人预后的因素很多,包括肿因素、病人一般情况及功能情况,据此国外有多种的分期案,如:BCLC、TNM、JSH、APASL等分期。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实践积累,推荐下述肝癌的分期案,包括:1a期、b期、la期、Ib期、lla期、llb期、IV期。

疾病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右上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巩膜变黄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查常规、功能、肝脏彩超、肿标志物,如果上述结果出现异常,则可能加做增强CT、MRI、穿刺活体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触诊来初步判断是否有肿大,通过叩诊初步判断是否有腹水成。

实验室检查

1、清甲胎蛋白(AFP)

(1)清AFP是当前诊断原发性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

(2)清AFP≥400μg/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以及消化道肿后,高度提示原发性肝癌

(3)继发性肝癌AFP多为阴性,部分肠道癌、生殖腺癌肿转移可伴AFP升高。

2、环游离微小核糖核酸环游离miRNA)

环游离miRNA组对于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3、环肿细胞(CTC)

CTC检测可成为一种原发性肝癌预后预测和疗效评价的临床新工具。有报道,外周EpCAM+CTC是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检测;CTC对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及放疗后肝癌复发和进展具有预测作用;不同部位的CTC能预测不同转移类型。

4、环肿DNA(ctDNA)

ctDNA是由肿释放至外周的特异性突变DNA段,能够反应肿的基因组信息,可用于早期诊断、监测肿进展及对治疗反应等。

5、其他

(1)在入院初以及诊治过程中,医生一般还会据病情要求进常规和功能检查。

(2)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酶原(PIVKAⅡ或DCP)和浆游离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也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特是对清AFP阴性人群。

(3)消化道肿是结直肠转移者,CEA被公认具有一定特异性诊断价值,阳性率达60%~70%。对结直肠癌术后定期随访、及早发现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检查

1、超声检查(US)

(1)检查意义:超声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检查法,具有操作简便、实时无创、移动便捷等特点,多种超声技术的联应用,可为肝癌准的术前诊断、术中定位、术后评估起到重要作用。

(2)检查式:超声包括常规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流成像、超声造影检查、超声联影像导航技术、超声弹性成像等,医生会据患者具体的情况建议患者进不同的检查。

(3)检查结果:对于继发性肝癌,表现为类病灶,常多发;肿块较小时,可表现典型的“牛眼征”。对于原发性肝癌肝癌常呈“失结构”站位。

2、CT和磁共振(MRI)

(1)检查意义:动态增强CT和多模态MRI扫描是肝脏超声和清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法,基于肝癌CT和(或)MRI信息的临床数据挖掘建立融模型还有助于改善临床决策(病人治疗案选择、疗效评价及预测等)。

(2)检查结果:原发性肝癌影像诊断据为“快进快出”的强化式。

3、数减影管造影(DSA)

(1)DSA是一种侵入性创伤性检查,多张采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动脉DSA检查。该技术更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或急性肝癌破裂出治疗等。

(2)DSA检查可显示管及染色,还可明确显示、大小及其供情况。

(3)DSA检查能够为管解剖变异、与重要管解剖系、以及门静浸润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对于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彻底性以及制定理的治疗案有重要价值。

4、核医影像检查

PET-CT有助于对肝癌分期及疗效评价,全身PET-CT还可对继发性肿提供原发病灶线索。

病理检查

对于缺乏典型肝癌影像特征的占位性病变,病灶穿刺活检可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病灶穿刺活检可对明确病灶性质、病因肝癌分子分型,并且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医学诊断

诊断原则

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炎或原发癌肿等病史,再结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影像检查发现实质性肿块以及甲胎蛋白(AFP)等分子标志物检查结果,可对肝癌做出临床诊断。诊断时需注意与硬化脓肿等疾病鉴

诊断依据

满足下列三项中的任一项,即可诊断原发性肝癌,这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肝癌诊断标准。

1、具有两种典型的肝癌影像(US增强CT、MRI或选择性动脉造影)表现,病灶>2cm。

2、一项典型的肝癌影像表现,病灶>2cm,AFP>400ng/ml。

3、肝脏活检阳性。

诊断

1、活动性病毒性

病毒性炎活动时清AFP往往呈短期低浓度升高,应定期多次随访测定清AFP和ALT(谷丙转氨酶),或联检测其他肝癌标志物并进分析。慢性炎活动可起AFP升高,但多伴有清转氨酶升高,随着炎活动的恢复,转氨酶恢复正常,AFP可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而肝癌起的AFP升高,清AFP水平会逐步升高,不随功能的恢复而下降。通过同期检测AFP和功能多可鉴

2、硬化

硬化有时和肝癌难以鉴,如超声检查可表现低回声结或高回声结;CT表现为低密度占位。但通过增强CT或MRI,以及超声造影,据结供情况可资鉴

3、脓肿

临床表现为发热区疼痛、压痛明显,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US检查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必要时在超声导下做诊断性穿刺或药物试验性治疗以明确诊断。

疾病治疗

肝癌治疗领域的特点是多种法、多个科共存,而以治疗手段的分科诊疗体制与实现有序规范的肝癌治疗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肝癌诊疗须 重视多科诊疗团队的模式,从而避免单科治疗的局限性,为病人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促进科交流,并促进建立在多科共识基础上的治疗原则和 指南。理治疗法的选择需要有高级依据支持,但也需要同时考虑地区和济水平差异。

(一)切除术:

肝癌的外科治疗是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最重要的手段,要包括切除术和移植术。

1.切除术的基本原则:

1)彻底性:完整切除肿,使切缘无残留肿

2)安全性:保留有足够功能组织(具有良好供以及良好的液和胆汁回流)以术后功能代偿,降低手术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

2.术前功能储备的评估:

在术前应对病人的全身情况及功能储备进全面评价:常采用美国东部肿协作组提出的功能状态评分(ECOG PS)来评估病人的全身 情况;采用 Child-Pugh 评分、吲哚氰绿(ICG)清除试验或瞬时弹性成像测定肝脏硬度评价功能储备情况;如预期保留组织体积较 小,则采用 CT 和/或 MRI 测定剩余的体积,并计算剩余体积占标准化肝脏体积的百分比。一般认为 Child-Pugh A 级、ICG15<20%-30% 是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件;余体积须占标准体积的 40%以上(硬化病人),或 30%以上(无硬化病人)也是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 件。

3.肝癌切除的适应

1)肝脏储备功能良好的 Ia 期、Ib 期和 IIa 期肝癌是手术切除的首选适应,尽管有以往研究显示对于直径≤3cm 肝癌,切除和射频消融疗 效无差异,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外科切除的远期疗效更好。

2)在部分 IIb 期和 IIIa 期肝癌病人中,手术切除有可能获得比其他治疗式更好的效果,但需更为谨慎的术前评估。对 于多发性肝癌,相研究显示,在满足手术安全性的条件下,肿≤3 枚的多发性肝癌病人可能从手术获益;若肿>3 枚,即使已手术切除,在多数情况下其疗效也并不优于 TACE 等非手术治疗。

3)对于其它 IIb 期和 IIIa 期肝癌,如有以下情况也可考虑手术切除,如肿>3 枚,但肿局限在同一段或同侧半者,或可同时行术中射频消融处理切除范围外的病灶;并门静干或分支癌栓者,若肿局限于半,且预期术中癌栓可完整切除或取净,可考虑手术切除 肿门静取栓,术后再结 TACE、门静化疗或其他全身治疗措施;如管癌栓且伴有梗阻性黄疸病灶亦可切除的病人; 伴有门部淋巴结转移者,切除肿的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或术后外放射治疗;周围脏器受侵犯,但可一并切除者。 此外,对于术中探查不适宜切除的肝癌,可考虑术中动脉结扎(已少用,有时用于肝癌破裂出时的手术止)和(或)动脉、门静 插管化疗、或术中其他的局部治疗措施等。

4. 肝癌治性切除标准:

1)术中判断标准:①、门静管以及下腔静未见肉眼癌栓;②无邻近脏器侵犯,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③肝脏切缘边界>1cm;如切缘< 1cm,但切除断面组织检查无肿细胞残留,即切缘阴性。 2)术后判断标准:①术后 2 个月超声、CT、MRI(必须有其中两项)检查未发现肿病灶;②如术前 AFP 升高,则要求术后 2 个月 AFP 定量测定,其水平在正常范围(极个病人 AFP 降至正常的时间超过 2 个月)。

5.手术切除技术:

常用的切除要是包括入和出肝血流控制技术、肝脏离断技术以及止技术。手术技术面,有验的医师可腔镜或机器人 助微创切除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要与传统的手术进前瞻性的多中的随 机对照研究。腔镜肝癌切除的指征:①病变位于 CouinaudII、III、IVb、V、VI 段;②病变大小以不影响第一和第二门的解剖为准,一般不超过 10cm;③有丰富验的医师可逐步腔镜半切除、 3 切除和 CouinaudI、VII、VIII 段切除。

切除范围较大导致余体积过少或顾忌余的功能,是阻碍治性切除的要原因。为了提高肝癌的可切除性,可采用如下法:

1)术前 TACE 可使部分病人的肿缩小后再切除;

2)栓塞(Portal vein thrombosis,PVE)或门静结扎(Portal vein ligation,PVL)所在半,使余代偿性增大后再切除。 临床报告其并发症不多,因需 4-6 周时间等待对侧组织体积增大,为减少等待期间肿进展的险,可考虑与 TACE 联

3)联肝脏分隔和门静结扎的二步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是近年发 展的新技术,适于预期残余肝脏体积占标准体积不足 30%-40%的病人,过 I 期的肝脏分隔或离断和患侧门静分支结扎后,健侧剩余 肝脏体积(future liver reserve, FLR)一般在 1-2 周后增生 30%-70%以上,FLR 占标准肝脏体积至少 30%以上,可接受安全的 II 期切除。术前评估非常重要,需要考虑硬化的程度、病人年龄、短期承受两次手术的能力和肿快速进展的险;此外可借助腔镜技术或消融技术等 降低二次手术的创伤。ALPPS 的:①存在不可切除的外转移灶;②严重的门静高压症;③全身麻醉高险病人以及一般状况较差 不能耐受大手术的病人;④I 期手术后 FLR 中有肉眼可见肝癌。ALPPS 应用可在短期提高肝癌的切除率,但同时也存在高并发症发生率 及死亡率,应谨慎、理地选择手术对象。

4)对于后探查发现硬化较重、肿位置深在、多结的肿,术中消融可降低手术险。 解剖性切除与非解剖性切除均为常用的手术技术。对于巨大肿,可采用不游离韧带的前径路切除法。对于多发性肿,可采用手术切除结中消融(如术中射频等)式治疗,切除肝脏边缘肿,消融深部肿。对于门静癌栓者,门静取栓术时应暂时阻断健 侧门静流,防止癌栓播。对于癌栓或腔静癌栓者,可肝血流阻断,尽可能整块去除癌栓。房癌栓者,可胸 切房取出癌栓,同时切除并腔静房癌栓时手术险较大,应慎重选择。对于肝癌管癌栓者,在去除癌栓的同时, 若肿已部分侵犯管壁,则应同时切除受累管并重建道,以降低局部复发率。

6. 术前治疗:

对于不可切除肝癌动脉结扎插管、TACE、外放射等治疗可能导致肿降期从而使部分病人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降期后切除的肝癌 病人可能获得较好的长期生存效果。对于可切除肝癌,术前 TACE 并不能改善病人生存。

7.术后治疗(转移复发的防治):

肝癌手术切除后 5 年肿复发转移率高达 40%-70%,这与术前可能已存在微小播灶或者多中发生有,故所有病人术后需要接受密切 随访。一旦发现肿复发,据肿复发的特征,可以选择再次手术切除、局部消融、TACE、放疗或系统治疗等,延长病人生存期。对于高 危复发者,有临床研究实术后 TACE 治疗有一定的效果,能发现并控制术后微小残癌,但该结论需要进一步实。此 外,对于伴有门静癌栓病人术后门静置管化疗联动脉化疗栓塞,也可延长病人生存。尽管有临床随机研究提示,干扰素 α 可减少 复发延长生存,但仍存争议,前仅推荐应用于并慢性乙景的肝癌术后病人。有报道发现肝癌 miR-26a 表达与干扰 素 α 助治疗的疗效相,该结果也需要进一步多中随机对照实。亦有大会报道,国多中随机平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槐颗 粒对肝癌治性切除术后的病人有一定的预防复发转移作用。

(二)移植术

1.肝癌移植适应

移植是肝癌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有失代偿硬化景、不适切除的小肝癌病人。适的适应是提高肝癌移植疗效, 保宝贵的供资源得到公平理应用的键。

移植适应,国际上要采用米兰(Milan)标准,美国加州大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等。国尚无统一标准,已有多家单位 和者陆续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包括杭州标准、上海复旦标准、华西标准 和三亚共识等。各家标准对于无大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 外转移的要求都比较一致,但是对于肿的大小和数的要求不尽相同。上述国标准均不同程度的扩大了肝癌移植的适用范围,可使更 多的肝癌病人因移植手术受益,并未明显降低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生存率。但仍需多中协作研究以支持和明,从而获得高级据。专家组充分讨论,现阶段本规范推荐采用 UCSF 标准。

2.肝癌移植术后复发的预防:

肝癌移植术后的肿复发明显减低了移植后生存率。其危险因素包括肿分期、管侵犯、AFP 水平、免疫抑制累积用药量量等。 减少移植后早期钙调磷酸酶抑制的用量可能降低肿复发率。肝癌移植采用 mTOR 抑制的免疫抑制案亦可能预防肿 复发,提高生存率,但尚需多中随机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实。

(三)局部消融治疗

尽管外科手术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法,但因肝癌病人大多并有硬化,或者在确诊时大部分病人已达中晚期,能获得手术切除机会的病人约 20%-30%。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局部消融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特点,使一些不耐受手术切除的肝癌病人亦可获得治的机会。

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医影像技术的导对肿靶向定位,局部采用物理或化法直接杀灭肿组织的一类治疗手段。要包括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冷冻治疗、高功率超声聚焦消融(High power 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HIFU) 以及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PEI)等。局部消融最常用超声导,具有便、实时、高效的特点。CT 及 MRI 结多模态影像 系统可用于观察超声无法探及的病灶。CT 及 MRI 导技术还可应用于上腺、等转移灶的消融等。

消融的路径有皮、腔镜、或三种式。大多数的小肝癌可以皮穿刺消融,具有济、便、微创的特点。位于包膜下的肝癌,特是 突出包膜外的肝癌皮穿刺消融险较大,或者影像导困难的肝癌,可考虑消融和腔镜消融的法。

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单个肿直径≤5cm;或肿不超过 3 个、最大肿直径≤3cm;无管、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功能分级为 Child-Pugh A 或 B 级的肝癌病人,可获得治性的治疗效果。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直径 3-7cm 的单发肿或多发肿,可联 TACE 。

1. 常见消融手段包括:

1)RFA:是肝癌微创治疗的最具代表性消融式,其优点是操作便,住院时间短,疗效确切,费相对较低,特适用于高龄病人。对于直径≤3cm 肝癌病人,RFA 的无生存率略逊于手术切除。与 PEI 相比,RFA 具有治率高、所需治疗次数少和远期生存率高的显著优势。RFA 治疗的是对肿整体灭活并尽量减少正常组织损伤,其前提是对肿浸润范围和卫星灶的确认。因此,十分强调治疗前确的影像检查。超声 造影技术有助于确认肿的实际大小和态,界定肿浸润范围,检出微小肝癌和卫星灶,为制定消融案灭活肿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2)MWA:是中国常用的热消融法,在局部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远期生存面与 RFA 相比都无显著差异。其特点是消融效率高,避免 RFA 所存 在的“热沉效应”。现在的 MWA 技术也能一次性灭活肿供丰富的肿,可先凝固阻断肿要滋养管,再灭活肿,可以提高疗效。建立温度 监控系统可以调控有效热场范围,保凝固效果。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两者之间无论是在局部疗效和并发症面,还是生存率面都无统计差异,MWA 和 RFA,这两种消融式的选择可据肿的大小、位置,选择更适宜的消融式。

3)PEI:适用于直径≤3cm 以肝癌的治疗,局部复发率高于 RFA,但 PEI 对直径≤2cm 的肝癌消融效果确切,远期疗效类似于 RFA。PEI 的优点是 安全,特适用于癌灶贴近门、胆囊肠道组织,而热消融治疗(RFA 和 MWA)可能容易造成损伤的情况下。

2. 基本技术要求需要注意以下面:

1) 操作医师必须过严格培训和足够的实践积累,治疗前应该全面而充分地评估病人的全身状况,功能状态,肿的大小、位置、数等。要注意肿 与邻近器官系,制定理的穿刺路径及消融范围,在保安全的前提下,达到足够的安全范围。

2) 据肿的大小、位置,强调选择适的影像导技术(超声或 CT)和消融手段(RFA、MWA 或 PEI)。

3) 肿门部总管、左右管的离应至少为 5mm。不推荐对>5cm 的病灶单纯施消融治疗。对于多个病灶或更大的肿据病人功能状 况,采取治疗前 TACE+消融联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消融治疗。

4) 消融范围应力求包括 5mm 的癌旁组织,以获得“安全边缘”,彻底杀灭肿。对于边界不清晰、状不规则的浸润型癌或转移癌灶,在邻近组织结构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适当扩大消融范围。

3. 对于直径≤5cm 的肝癌治疗选择:

数项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和系统回顾性分析显示,手术切除宜首选。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据病人的一般状况和功能,肿 的大小、数、位置决定,以及从事消融治疗的医师的技术和验,全面考虑后选择适的初始治疗手段。通常认为,如果病人能够耐受切除术,以 及肝癌位置表浅或位于肝脏边缘,应首选手术切除。局部消融可作为手术切除之外的另一种治疗选择。对于 2-3 个癌灶位于不同区域、或者位居肝脏深部 或中央型≤5cm 的肝癌,局部消融可以达到手术切除疗效,获得微创下治性消融。

4. 肝癌消融治疗后应重视的评估和随访:

评估局部疗效的规范法是在消融后 1 个月左右,复查肝脏动态增强 CT 或 MRI,或者超声造影,以评价消融效果。消融效果可分为:①完全消融 (Complete response,CR):动态增强 CT 或 MRI 扫描,或者超声造影随访,肿所在区域为低密度(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动脉期未见强化;②不完 全消融(In-complete response,ICR):动态增强 CT 或 MRI 扫描,或者超声造影随访,肿病灶局部动脉期有强化,提示有肿残留。对治疗后有肿 残留者,可以进再次消融治疗;若 2 次消融后仍有肿残留,视为消融治疗失败,应放弃消融疗法,改用其他疗法。完全消融后应定期随访复查, 通常情况下每隔 2~3 月复查肿标志物、彩超、MRI 或 CT,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局部复发病灶和新发病灶,利用皮消融微创安全和简便易于反复施的优点,有效地控制肿进展。

(四)TACE 治疗

TACE 治疗在国亦称介入疗法、介入治疗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前被公认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最常用法之一。

1.基本原则:

1)要求在数减影管造影机下进

2)必须严格掌握临床适应

3)必须强调超选择插管至肿的供养治疗;

4)必须强 调保护病人的功能;

5)必须强调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6)如过 4-5 次 TACE 治疗后,肿仍继续进展,应考虑换用或联其它治 疗法,如外科手术、局部消融和系统治疗以及放疗等。

2.适应

1)IIb 期、IIIa 期和 IIIb 期的部分病人,功能分级 Child-PughA 或 B 级,ECOG 评分 0-2;

2)可以手术切除,但由于其他原因(如高龄、 严重硬化等)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的 Ib 期和 IIa 期病人;

3)多发结肝癌

4)门静干未完全阻塞,或虽完全阻塞但动脉与门 静间代偿性侧支成;

5)破裂出动脉-门脉静分流造成门静高压出

6)控制局部疼痛、出以及栓堵动静瘘;

7)肝癌切除术后,DSA 造影可以早期发现残癌或复发灶,并给予介入治疗。

3.

1)功能严重障碍(Child-Pugh C 级),包括黄疸脑病难治性腹水征;

2)凝功能严重减退,且无法纠正;

3) 门静干完全被癌栓栓塞,且侧支成少;

4)并活动性炎或严重感染且不能同时治疗者;

5)肿远处广泛转移,估计生存期 <3 个月者;

6)恶液质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7)肿占全比例≥70%癌灶(如果功能基本正常,可考虑采用少量碘油分次栓塞);

8)外周白细胞和显著减少,白细胞<3.0×109 /L(非绝对忌,如功能亢进者,与化疗性白细胞减少有所不同),<50×109 /L;

9)功能障碍:酐>2mg/dl 或者酐清除率<30ml/min。

4. 操作程序要点和分类:

1)动脉造影,通常采用 Seldinger 法,皮穿刺动脉插管,导管置于腔干或动脉 DSA 造影,造影图像采集应包括动脉期、 实质期及静期;应做肠系膜动脉造影、注意找侧。仔细分析造影表现,明确肿的部位、大小、数以及供动脉

2)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操作的不同,通常分为:①动脉灌注化疗:动脉灌注化疗,常用化疗药物有蒽环类、铂类等。② 动脉栓塞:单纯用栓塞堵塞的供动脉。③动脉化疗栓塞:把化疗药物与栓塞在一起,的供动脉支注入。TACE 治 疗最常用的栓塞就是碘油、标准化明胶海绵颗粒,还有药物洗微球。先灌注一部分化疗药物,一般灌注时间不应<20 min。然后将另 一部分化疗药物与碘油成乳栓塞。碘油用量一般为 5-20 ml,不超过 30 ml。在透视监视下依据肿碘油沉积是否浓密、周是否 已出现门静小分支影为界限。在碘油栓塞后加用颗粒性栓塞(如:标准化明胶海绵颗粒、微球、聚乙烯醇颗粒等)。提倡使用超液化 乙碘油与化疗药物充分混成乳,尽量避免栓塞返流栓塞正常组织或进入非靶器官。栓塞时应尽量栓塞肿的所有供养管,以尽量使肿管化。

5. TACE 术后常见不良反应:

栓塞后综症,是 TACE 治疗的最常见不良反应,要表现为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发热、疼痛的发生原因是动脉被栓塞后起 局部组织、坏死,而恶心呕吐要与化疗药物有。此外,还有穿刺部位出、白细胞下降、一过性功能异常、功能损害以及排尿 困难等其他常见不良反应。介入治疗术后的不良反应会持续 5-7 天,对症治疗后大多数病人可以完全恢复。

6.疗效评价:

据实体 mRECIST 评价标准以及 EASL 评价标准评估肝癌疗效,长期疗效指标为病人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短期疗效: 评价指标为肿的影像应答和手术至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TTP)。

7.影响 TACE 远期疗效的要因素包括:1)硬化程度、功能状态;2)清 AFP 水平;3)肿的容积和负荷量;4)肿包膜是否完整;5)门静有无癌栓;6) 肿供情况;7)肿病理分型。

8.随访及 TACE 间隔期间治疗:

一般建议第一次 TACE 治疗后 3-6 周时复查 CT 和/或 MRI、肿标志物、功能和常规检查等;若影像检查显示肝脏碘油沉积浓密、组织坏死并且无增大和无新病灶,暂时不做 TACE 治疗。至于后续 TACE 治疗的频率应依随访结果而定,要包括病人对 上一次治疗的反应、功能和体能状况的变化。随访时间可间隔 1-3 个月或更长时间,依据 CT 和/或 MRI 动态增强扫描评价肝脏的存活情 况,以决定是否需要再次进 TACE 治疗。张综 TACE 治疗,即 TACE 联其它治疗法,的是控制肿、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让 病人带长期生存。

9.TACE 治疗时注意点:

1)提倡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插入肿的供动脉支,准地注入碘油和颗粒性栓塞,提高疗效和保护功能。

2)可使用门静支架置放术和碘-125 粒子条或碘-125 粒子门静支架置放术,有效处理门静干癌栓。

3)TACE 联消融治疗:前有两种 TACE 联热消融治疗式。①序贯消融:先 TACE 治疗,术后 1-4 周加用射频或微波消融。② 同步消融:在 TACE 治疗时,同时给予射频或微波消融,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并减轻功能损伤。

4)颗粒性栓塞的应用:包括标准化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颗粒、微球、药物洗微球等。常规 TACE 常使用标准化明胶海绵微粒与碘 油联。药物性洗微球(Drug-eluting beads,DEB)是一种新的栓塞,可携带化疗药物。文献报道 DEB 在肿客观有效率及总获益率面 具有优势。但是,近期文献报道结果显示两种法治疗肝癌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5)重视局部加局部治疗和局部联全身治疗:①TACE 联消融(RFA、MWA 等)治疗;②TACE 联放射治疗:要指门静干癌栓、下腔静癌栓和局限性大肝癌介入治疗后的治疗;③TACE 联 II 期外科手术切除:大肝癌或巨块型肝癌在 TACE 治疗后缩小并获得手术机会时,推荐外科手术切除;④TACE 联全身治疗:包括联分子靶向药物三氧化二砷、放 射免疫靶向药物、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及全身化疗等。

(五)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分为外放疗和放疗。外放疗是利用放疗设备产生的射线(光子或粒子)从体外对肿照射。放疗是利用放射性 核素,机体管道或通过针道植入肿

1. 外放射治疗:

1)适应: 对伴有门静/下腔静癌栓或外转移的 IIIa 期、IIIb 期肝癌病人,多属于姑息性放疗,有一部分病人肿缩小或降期,可获得手术切除 机会。外转移包括淋巴结转移、转移、转移、上腺转移、转移、腹膜和胸腔膜转移等,也可用于等待肝癌移 植前的治疗。对外转移的病人,外放疗可减轻疼痛、梗阻或出症状,使肿发展减缓,从而延长生存期 。中央型肝癌 切缘≤1cm 的窄切缘术后可以助放疗。

2)照射靶区:大体肿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在增强 CT 中定义,必要时也需要参考 MRI 影像。肝癌出现淋巴流区转移较少见,因此, 临床靶体积(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不包括淋巴流区。对于已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必须包括其下一站的淋巴流区,作为 CTV。 其余情况(如局限于、癌栓、上腺、转移等)的 CTV 为影像可见的病灶外扩 2 到 4 mm。肿移动度可以通过透视评估,但 4D 模拟 CT 技术更为准确。在常规放疗技术情况下,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一般在 CTV 基础上外放 5-15 mm。

靶区的勾划必须有动脉相、静相互相参考;MRI 对病灶较清楚,PET/CT 可以了解外病灶情况,靶区的确定尽量多种影像 资料互相参考。肝癌放疗野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充分利用正常组织所具有的强大再生能力,在设计放射野时,尤其是大肝癌,最好能保留 一部分正常组织不受照射,从而使部分正常组织能得到再生。

3)照射量和正常组织耐受量: 立体定向放疗时,功能为 Child-Pugh A 级,正常体积超过 700 ml,<15 Gy×3 次,正常>800 ml,<18 Gy×3 次是安全量;一般 推荐放疗量≥30-60 Gy/3-6 次。对姑息性放疗的肝癌病人,肿的放疗量基本上取决于全和/或周围肠道的耐受量,大部分的报道 以 40-70Gy 常规分割量。

正常组织耐受量:功能为 Child-Pugh A 者,常规分割放疗时,全的耐受量为 28-30 Gy,或非常规低分割放疗(每次分割量 4-8 Gy)全的耐受量为 23 Gy。功能为 Child-Pugh B 者,肝脏对射线的耐受量明显下降。由于亚洲 HCC 病人常伴有硬化功能亢进, 导致肠道瘀血和凝功能差,肠道的放射耐受量低于 RTOG 推荐的量 。

4)放疗技术:建议应用三维适放疗(3-D Conformal radiotherapy,CRT))、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图像导放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或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图像导下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优于三维适放疗,螺旋断层放疗设备作为图像导下的调强放疗,适多发病灶的肝癌病人。肝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有四维 CT 的影像设备导或肿追踪系统,非常确的病人体位固定,放射治疗前的个体化图像校正,放射治疗设备能聚焦到肿以及肿之外的射线 梯度下降快。前缺乏较高级的临床资料支持质子放疗在肝癌病人的生存率优于光子。

呼吸运动是导致肝脏在放疗过程中运动和变的要原因。前可采取多种技术以减少呼吸运动带来的影响,如门控技术、实时追踪 技术和呼吸控制技术,四维 CT 确定靶区(Internal target volume,ITV)等等。部加压简单易,减少肝脏的呼吸动度,压部位在 剑突与脐连线上半部,可最大程度减小肝脏呼吸动度。

2. 放射治疗: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局部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法,包括 90Y 微球疗法、131I 单克隆抗体、放射性碘化油、I125粒子植入等,放射性粒子可持续产生低能 X 射线、γ 射线或 β 射线,在肿组织或在受肿侵犯的管腔(门静下腔静道)植入放射性粒子后,通过 持续低量辐射,最大程度杀伤肿细胞。粒子植入技术包括组织间植入、门静植入、下腔静植入和植入,分治疗病灶、门 静癌栓、下腔静癌栓和癌或癌栓。

(六)全身治疗

对于没有的晚期肝癌病人,全身治疗可以减轻肿负荷,改善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1.抗肿治疗及其疗效评价:

1)分子靶向药物: 迄今为止,索拉非尼仍然是唯一获得批准治疗晚期肝癌的分子靶向药物。两项大型国际多中 III 期临床试验均充分明了索拉非尼对于 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景的晚期肝癌都具有一定的生存获益。常规推荐用法为 400mg,po.,bid,应用时需注意对功 能的影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体重下降、手足综征、皮疹、以及压等,一般发生在治疗始后的 2-6 周,可用于功能 Child A、B 级的病人。而相对于功能 Child B 级,ChildA 级的病人生存获益更明显。

2)系统化疗: 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氟尿嘧啶顺铂丝裂霉素等,在肝癌中的单药或传统联用药有效率均不高,且毒副作 用大,可重复性差。一个要原因为化疗药物不但会激活乙病毒复制,还会损害病人的功能,加重硬化,导致化疗无法带来生存效 益。

据 EACH 研究后期随访的数据,含奥沙利铂的 FOLFOX4 案在整体反应率、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面,均优于传统化 疗药物阿霉素,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因此,奥沙利铂在中国被批准用于治疗不适手术切除或局部治疗的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肝癌

化疗适应要为:①并有外转移的晚期病人;②虽为局部病变,但不适手术治疗和 TACE 者,如肝脏弥漫性病变或肝血管变异; ③并门静干或下腔静栓者;④多次 TACE 后肝血管阻塞和/或 TACE 治疗后复发的病人。

化疗为:①ECOG PS 评分>2,Child-Pugh 评分>7 分;②白细胞计数<3.0 X 109 /L 或中性粒细胞计数<l.5×109 /L,计数< 60×109 /L,血红蛋白<90g/L;③功能明显异常,氨基转移酶(AST 或 ALT)>5 倍正常值和/或红素显著升高>2 倍正常值,清白 蛋白<28g/L,酐(Cr)≥正常值上限,酐清除率(CCr)<50ml/min;④具有感染发热倾向、中-大量腔积液和脑病

其他药物:三氧化二砷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姑息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监测毒性。

3)免疫治疗: 肝癌免疫治疗要包括免疫调干扰素 α、胸腺肽 α1(胸腺法新)等)、免疫检查点阻断(CTLA-4 阻断、PD-1/PD-L1 阻断 等)、肿疫苗(树突细胞疫苗等)、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即 CIK)。这些治疗手段均有一定的抗肿作用,但尚待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加以验

4)中医药: 中医中药治疗能够改善症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除了采用传统的辨证论治、服用汤之外,中国 药监部门业已批准了若干种现代中药制颗粒、康莱特、华蟾素、榄香烯、复乐等用于治疗肝癌,具有一定的疗效,病人的依从性、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但是,这些药物尚缺乏高级据加以充分支持。

5)全身治疗的疗效评估: 对于化疗病人,仍然采用 Recist 1.1 标准,可同时参考标记(AFP)以及肿坏死程度的变化,一般在治疗期间每 6-8 周进影 像评估,同时通过动态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治疗相不良反应进评估。鉴于索拉非尼、TACE 治疗很少能改变肿大小,故建议采 用以肿管生成和密度改变为基础的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 标准)。对于免疫治疗的评价,可参照 irRC (immune-related response criteria)标准 。

2.抗病毒治疗及其他保治疗:

并有乙病毒感染且复制活跃的肝癌病人,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非常重要。宜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如恩替卡韦、替比夫 定或替诺福韦脂等。TACE 治疗可能起乙型炎病毒复制活跃,前推荐在治疗前即始应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还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因此,抗病毒治疗应贯穿肝癌治疗的全过程。

肝癌病人在自然病程中或者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伴随功能异常,因此应及时适当的应用保药物,如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甘草酸二铵肠溶 囊)、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磷脂酰碱等;抗炎治疗药物如广谱水解酶抑制乌司他丁等;利类药物如腺苷蛋氨酸、熊去 氧酸等。这些药物可以保护功能、提高治疗安全性、降低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3.对症支持治疗:

适度的康复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另外,应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在晚期肝癌病人中的积极镇痛、纠正贫血、纠正低白蛋白 症、加强养支持,控制糖尿病病人的糖,处理腹水黄疸脑病消化道出等伴随症状。 对于晚期肝癌病人,应理解病人者及家属的态,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其相应的状态,把消极理转化为积极理,通过舒缓疗护让其享 有安全感、舒适感而减少抑郁与焦虑

2018年4月,中国首个反义核酸药物“注射用CT102”进入临床试验研究,注射用CT102有望为肝癌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基因靶向治疗手段。

疾病预后

一般预后

对于原发性肝癌,部分病情较轻的患者预后较好,如并有硬化肝癌破裂等情况则预后较差;继发性肝癌的预后与原发癌的性质、发生转移的时间、原发和转移癌发现时的严重程度,肿对药物治疗的敏感度,以及个体因素有

危害性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影响患者预期寿命。

治愈性

积极有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周期,部分患者有治愈的可能。

治性

原发性肝癌有一定根治的可能。

复发性

肝癌切除术后5年肿复发转移率高达 40%~70%,肝癌移植术后复发者75%发生在两年

转移性

肝癌可进转移,也可通过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进外转移。常见的外转移部位是,其次是淋巴结上腺、腹膜等。

生存周期

1、原发性肝癌肝癌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30%~50%,肝癌移植者肿复发转移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16个月。

2、继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25%~46%。

康复保健

恐惧:

1、评估病人恐惧的表现,协助病人找恐惧的原因。

2、加强理护理,向病人解释保持乐观情绪的重要性。

3、为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1)多与病人交谈,但应避免自己的情绪反应与病人情绪反应相互起反作用。

2)帮助病人尽快熟悉环境。

3)用科、熟练、安全的技术护理病人,以取得病人信任。

4)减少对病人感觉的不良刺激,如限制病人与其他恐惧情绪病人或家属接触。

4、帮助病人减轻情绪反应:

1)鼓励病人诉说自己的感觉。

2)护士应理解、同情病人,耐倾听其诉说,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3)分病人的注意力,如听音乐、相声、默默数数、与人交谈等。

4)消除对病人产生干扰的因素,如解决失眠等问题。

5、帮助病人正确估计前病情,以配治疗及护理。

疼痛:

1、观察、记录疼痛的性质、程度、伴随症状,评估诱发因素,并告之病人。

2、加强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

3、咳嗽、深呼吸时用手压伤

4、妥善固定流管,防止流管来回移动所起的疼痛。

5、严重时注意生命体征的改变及疼痛的演变。

6、指导病人使用松弛术、分注意力等法,如听音乐、相声或默默数数,以减轻病人对疼痛的感受性,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

7、在疼痛加重前,遵医嘱给予镇痛药,并观察、记录用药后的效果。

8、教给病人用药知识,如药物的要作用、用法,用药间隔时间,疼痛时及时用止痛药效果最好。

养失调:

1、向病人解释摄取养物质的重要意义,指导病人采取理的饮食结构,给予高热量、适量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

2、采取增加食欲的措施:

1)选择病人爱好的适合病情的食物品种,并常更换,烹调时注意色、香、味及养成分。

2)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如空清新、安静,及时清理呕吐物。

3、进食前、进食时不做起疼痛和不适的治疗、护理和检查。

4、遵医嘱给予助消化药及护药。

5、遵医嘱给予养支持:静高价养(肠外养)、要素饮食(肠道养),其护理参见有

6、定期给病人测体得,了解养状况。

7、监测血红蛋白,必要时可少量输、白蛋白。

有感染的危险

1、评估起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并告之病人等,使其配治疗、护理。

2、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干,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1次,以预防皮肤破损而诱发感染。

3、食期间加强口腔护理,每天2-3次,预后口腔感染。

4、加强养,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如输新鲜氨基酸等,以增强机体防御功能和组织修复能力。

5、在进换药、治疗、护理处置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替程,切断感染源。

6、保持各流管畅通,观察并记录流物的性质及量,必要时做细菌培养,一般24-48小时拔除切流管,以预防腔感染。

7、嘱病人不可随意揭或用手触摸伤,以防污染伤

8、演示有效咳嗽法,并指导病人咳嗽时采取预防切疼痛的措施。

9、医嘱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

10、指导病人识感染的前兆症状,以便及时报告,尽早发现感染迹象。

11、观察体温、搏、呼吸和压等变化,注意有无感染的迹象,若术后72小时后,体温异常升高到38℃持续不降,则是感染的迹象,应报告医师确定感染部位,并及时处理。

潜在并发症--

1、术前护理:防止癌肿破裂出

1)术前全面检查功能和凝功能,如有倾向和低浆蛋白者,遵医嘱执全身支持和保治疗,以及给予改善凝功能的药物。

2)术前3天即应注射维生素K110mg,每天2次。

3)告诉病人避免精神紧张、剧烈活动,防止癌肿破裂出

4)让病人了解癌肿破裂出时的症状,如出现剧烈腹痛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免延误治疗。

5)如区疼痛突然加剧,且出现腹膜刺激症状休克时,则提示为癌肿破裂致急性大出,应配医师抢救,并作好手术准备。

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志改变。

2、术后护理:

1)术后第2天给予半卧位,但要避免过早活动,以免断面出

2)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每30分钟1次,平稳后每2-4小时1次。

3)严格执补液、补、抗感染治疗。

4)术后保持流管通畅,观察和记录流液色、量和性质,若疑有活动性出,立即通知医师处理,并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5)理护理:出和安慰病人,告诉病人不良理状态可加重病情,不利于止;帮助病人消除紧张、恐惧理。

潜在并发症--昏迷

1、密切观察意识状况,注意有无精神错乱、自我照顾能力降低、性格改变和为失常等昏迷前期症状

2、饮食护理:食高蛋白饮食,给予以碳水化物为的食物,保水、电解质和其他养的平衡。

3、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癌肿破裂出

4、密切观察压、搏及部情况,以及早发现

5、术前3天即应给病人进肠道准备,链霉素0.5,每天2次,或新霉素1.0,每天4次,以抑制肠细菌。术前晚温水清洁灌肠,以减少氨的来源和消除术后可能诱发昏迷的因素,用肥皂水灌肠。

6、半以上切除病人术后间歇给氧3-4天,以保护细胞,并严格执治疗,防止昏迷

疾病预防

迄今尚缺乏一种能够适用于所有肝癌患者统一固定的治疗案,所以肝癌的治疗应该个体化,在每一例肝癌患者的治疗中,都需要外科、影像科、介入科、肿科等多科相互补充和有机结。早期治疗案的选择将极大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键。在中国,肝癌的高危人群要包括:具有乙型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长期酗、非脂肪性炎、食用被黄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起的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 40 岁以上的男性险更大。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每隔 6 个月进至少一次检查。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起情绪波动的各种刺激活动;

2、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的力或体力劳动不仅可使肝癌患者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促使癌症的复发或转移,而且可加重功损害,导致病情恶化;

3、戒除不良的生活式或习惯:忌烟忌,不吃霉变的粮食,少吃腌制肉制品等;

4、生活规律,日常起居,户外活动,饮食养,身体锻炼,规律化;

5、避免感染乙和丙肝癌的防治任重而道远。

建议:

1、对于有乙、丙病病史的患者应该定期复查AFP水平和肝脏B超,对肝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对于炎基础上发展而来肝癌患者,应注重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尽早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控制肝癌的进展。

3、一旦确诊肝癌,应据肿的大小、部位、有无外转移及患者全身情况选择理的肝癌个体化治疗案。前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癌治疗的最有效手段。多模式的综治疗和多科团队联诊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4、移植是一种有效肝癌的手段,尤其适用于硬化功能失代偿的小肝癌患者,但对于晚期肝癌应严格把握其适应

5、肝癌手术后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应定期进影像检查以及动态检测AFP变化。

随访

对于肝癌患者,强调通过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助检查(要是清AFP和影像检查)进定期随访,应当监测疾病发展、复发或治疗相不良反应。一般认为,随访频率在治疗后3年应该每3~4个月一次;3~5年期间,每4~6个月一次;5年后依然正常,可以改为6~12个月一次。

增加谷物摄入量

2019年2月,哈佛医院等研究机构纳入约12万受试者随访研究发现,多吃全谷物与细胞癌险降低相,全谷物吃得最多的人群与吃得最少的人群相比,细胞癌险显著降低37%。该研究发表于《JAMA Oncology》。

疾病饮食

饮食调理

理的饮食可保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进食不宜过快、过多,在进食带的肉类时,应注意避免吞下刺或

2、食物应以易消化、产少的粮食为,持续少量蛋白及脂肪食物,常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不宜用力排便。

饮食

1、食物不宜过于辛辣和粗糙。

2、严格

科学研究

2019年1月,一项研究表明,使用遗传法或者一种在研药物抑制PD-L1蛋白的成,在肝癌的小模型中不但延缓了肿生长,而且成功阻断了肿逃避免疫反应的能力。这项研究发表于《Nature Medicine》上,可能为治疗肝癌带来新的药物发策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石桢楠根

下一篇 膈下脓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