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石筋草

石筋草,中药。为荨麻植物石筋草PileaplatanifloraC. H. Wright的全草或。分布于陕西、甘肃、台湾、湖北、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舒筋活利尿,解毒之功效。用于风寒湿痹,筋疼痛,手足麻木,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癃闭黄疸痢疾疮疡肿毒,烫伤。石芹草、石稔草、石头狗骨、软三股筋、草本三股筋、六月冷、三钱草、拔毒草、血桐子草、霸王鞭、蛇。......
目录

别名

石芹草、石稔草、石头狗骨、软三股筋、草本三股筋、六月冷、三钱草、拔毒草、血桐子草、霸王鞭、蛇

入药部位

全草或

性味

味辛、酸,性微温。

归经

肝经

功效

舒筋活利尿,解毒。

主治

用于风寒湿痹,筋疼痛,手足麻木,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癃闭黄疸痢疾疮疡肿毒,烫伤

相关配伍

1.治风寒湿痹,筋疼痛,手足麻木:石筋草羊肚参、木瓜牛膝寄生草各等分。烧服。(《滇南本草》)

2、治炎:狗骨9-15g。水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用法用量

服: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

采集加工

全草,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秋、冬季采挖,洗净,晒干。

形态特性

石筋草恒春冷水麻、歪水麻、西南冷水花全缘冷水花多年生草本,无毛,长,匍匐生,多少木质化,生纤维状。肉质,高10-70厘米,粗1.5-5毫米,基部常多少木质化,干时带蓝绿色,常被灰白色腊质,下部裸节间0.5-3厘米,分枝或几无分枝薄纸质或近膜质,同对的不等大或近等大,状大小变异很大,卵形、卵状披针、椭披针,卵状或倒卵状长,长1-15厘米,宽0.6-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或长尾状渐尖,基部常偏斜,、浅心形心形,有时变狭近楔形,边缘稍厚,全缘,有时波状,干后上面暗绿色蓝绿色,下面淡绿色,常呈细蜂窠状,疏生腺点,钟乳体梭,长0.3-0.4毫米,在上面明显,基出3(-5)条,其侧出的一对弧,伸达近先端网结或消失,侧脉多数,常不规则地结成网,外向的二级在远离边缘处彼此网结,有时二级不明显;叶柄长0.5-7厘米;托叶很小,三角,长约1-2毫米,渐落。雌雄同株或异株,有时雌雄同序;花序聚伞锥状,有时仅有少数分枝,呈总状,雄花序稍长过或近等长,花序梗长,纤细,团伞花序疏松着生于上;雌花序在雌雄异株时常聚伞锥状,与近等长或稍短,花序梗长,纤细,团伞花序较密地着生于上,在雌雄同株时,常仅有少数分枝,呈总状,与叶柄近等长,花序梗较短。雄花带绿黄色紫红色,近无梗,在时长约1.5毫米;花被4,合生至中部,倒卵形凹,外面近先端有短角突起;雄蕊4;退化雌蕊极小,雌花绿色,近无梗;花被3,不等大,果时中间一枚卵状长面增厚略呈龙骨状,长及果的1/2或更长;侧生的二枚三角,稍增厚,比长的一枚短1/2或更长,退化雄蕊状长,略长过短的花被瘦果卵形端稍歪斜,双凸透镜状,长0.5-0.6毫米,熟时深褐色,有细点。期(4-)6-9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林下石上。分布于陕西、甘肃、台湾、湖北、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相关论述

《全国草药汇编》:“治肾炎水肿尿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