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藿香蓟

藿香蓟 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菊科植物藿香蓟的全草。全部红色,或上部绿色,被白色尘状短柔毛或上部被稠密展的长绒毛。对生,有时上部互生,常有腋生的不发育叶芽。具有清热解毒,止,止痛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烧,咽喉肿痛,生疮,咯血等。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常有栽培或逸为野生。白草、脓草、绿升麻、白毛苦、毛射香、白臭草、消炎草、胜红......
目录

别名

草、脓草、绿升麻、白毛苦、毛射香、白臭草、消炎草、胜红药、水丁药、腥眼、紫红毛草、广马草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凉。

功效

清热解毒,止,止痛。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烧,咽喉肿痛,生疮,咯血,衄崩漏,脘疼痛,湿痹痛,跌打损伤,外伤疮毒湿疹瘙痒。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热:白草60g。水服。(《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手册》)

2、治症(包括白喉):胜红蓟鲜30-60g,洗净,绞汁。调冰糖服,日服3次。或取鲜晒干,研为末,作。(《泉州本草》)

3、治结核咳嗽中带:胜红蓟、矮麦冬上珠(青荚叶)各15g。水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4、治鼻衄:白草鲜搓烂塞。(《广西本草选编》)

5、治崩漏疮,疔疮红肿:胜红蓟10-15g。水服。(《云南草药》)

用法用量

服:汤,15-30g,鲜品加倍;或研末;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捣;研末吹或调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除去部,鲜用或切段晒干。

形态特性

藿香蓟咸虾花、臭垆草《广州植物志》。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有时又不足10厘米。无明显主根粗壮,基部径4毫米,或少有纤细的,而基部径不足1毫米,不分枝或自基部或自中部以上分枝,或下基部平卧而常生定根。全部红色,或上部绿色,被白色尘状短柔毛或上部被稠密展的长绒毛。对生,有时上部互生,常有腋生的不发育叶芽。中部卵形或长,长3-8厘米,宽2-5厘米;自中部向上向下及腋生小上的渐小或小,卵形或长,有时植株全部,长仅1厘米,宽仅达0.6毫米。全部叶基部钝或宽楔形,基出三或不明显五出急尖,边缘齿,有长1-3厘米的叶柄,两面被白色稀疏的短柔毛且有黄色腺点,上面沿处及下面的毛稍多有时下面近无毛,上部叶柄或腋生幼及腋生上的小叶柄通常被白色稠密展的长柔毛。头状花序4-18个在排成通常紧密的伞房状花序花序径1.5-3厘米,少有排成松伞房花序式的。花梗长0.5-1.5厘米,被尘球短柔毛。总苞钟状或半球,宽5毫米。总苞2层,长或披针状长,长3-4毫米,外面无毛,边缘撕裂。花冠长1.5-2.5毫米,外面无毛或端有尘状微柔毛,檐部5裂,淡紫色瘦果黑褐色,5棱,长1.2-1.7毫米,有白色稀疏细柔毛。冠毛膜片5或6个,长端急狭或渐狭成长或短状,或部分膜片截形而无状渐尖;全部冠毛膜片长1.5-3毫米。果期全年。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缘,荒坡草地常有生长。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常有栽培或逸为野生。

药理作用

1、对的作用。

2、对平滑的作用。

3、抗炎、镇痛作用。

4、胜红蓟中得到的油具有抗菌活性。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疟疾,感冒,湿病关节疼痛,跌打损伤,皮肤疖和急性咽喉炎肿痛等。

相关论述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外用止。治感冒风热外伤,疮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