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面肌抽搐

中文抽搐 英文:facialtic :偏侧痉挛;阵挛痉挛;偏侧面痉挛;半侧面痉挛;间隙性痉挛;hemifacialspasm;clonicfacialspasm抽搐或称阵挛痉挛(clonicfacialspasm),以一侧抽搐样收缩为特点。发病可在任何年龄,儿童也可发病,但以中年妇女为多。特发性病例多见,或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暂时或永久性后遗症。前尚未......
目录

概述

抽搐或称阵挛痉挛(clonicfacialspasm),以一侧抽搐样收缩为特点。发病可在任何年龄,儿童也可发病,但以中年妇女为多。特发性病例多见,或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暂时或永久性后遗症。前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资料。 流前暂无相资料

病因

抽搐病因并不清楚可能为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近年来国外都有报道,手术及尸检材料已抽搐是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的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绝大部分患者是由于正常的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的压迫。偶尔由于动脉、动静脑瘤等对面神经部的压迫所致。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抽搐病机制: 管交叉导致的机械性压迫能把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使其失,导致神经轴突间的动作电流短路现象,这就是起半侧抽搐病理机制。

有报道用3D-TOF磁共振管成像脑干薄层扫描检查抽搐的患者,发现90%的患者为面神经部的管压迫。少数病例可由小脑角肿或椎动脉起。另外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抽搐。发病机制仍健康搜索不清楚,可能为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鶒在治疗后未能恢复正常,仍存在部分健康搜索的失,使面神经健康搜索的电传导易受泛化所致。或神经炎累及脑干神经核团,成类似的癫痫病灶而产生面部肉的发作性抽动。外伤、肿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抽搐健康搜索,可能为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神经出现短路,当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肉抽动。

实验室检查

液常规、生化及细胞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辅助检查

可选择电图、SPECT扫描和PET扫描。占位性病变可通过头颅X线摄CT和MRI检查进定位及定性诊断;管病变可选择管功能检测仪、颅多普勒以及造影(脑室管造影)。3D-TOF磁共振管成像可以比较清楚地显示面神经周围管异常扩张或增生,使我们了解面神经的受压情况,故此法为抽搐病因诊断的最佳影像检查法。体感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视觉诱发电位)对神经肉病变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临床表现

抽搐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首发症状常从下睑眼轮匝的轻微颤搐始,逐渐向上扩展至全部眼轮匝进而向下半部面扩展,尤以抽搐较多。严重者整个面及同侧颈阔均可发生痉挛,眼轮匝严重痉挛时使眼不能睁从而影响走和工作,并可伴轻度无力萎缩。精神紧张、疲劳、自运动时加剧,睡眠时消失。抽搐不伴疼痛,面随意性收缩在非抽搐时一般不受影响。电图发现刺激下颌缘支(marginalmandibularbranch)诱发眼轮匝(musculusorbicularoculi,MOO)电位,此称为MD-OC反应正常人无此反应而抽搐患者MD-OC反应均存在

并发症

病情严重者眼轮匝重度痉挛,使眼不能睁鶒,整个面及同侧颈阔均可发生痉挛,从而影响走和工作,并可伴轻度无力萎缩。

诊断

据临床特征性表现: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始多为眼轮匝间歇性轻微颤搐,逐渐扩至同侧其他面,如肉,严重者累及颈阔。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精神紧张、疲劳和自运动加剧,入睡后停止健康搜索。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健康搜索。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鉴: 1.功能性眼睑痉挛发生于老年妇女,常双侧性,无下半部抽搐。 2.习惯性抽动症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年,常为较明显的肉收缩,与精神因素有。 3.Meige综征 也称为睑痉挛-下颌张力障碍综征,表现两侧睑痉挛,伴、面下颌、和颈张力障碍,老年妇女多发。 4.神经精神抑制起面运动障碍(facialdyscinesia)者有新近服用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哌啶醇等强安定或甲氧氯普胺(复安)的病史,表现为健康搜索的强迫性张大或,不随意外伸或卷缩等。

治疗

1.镇静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一般400~600mg/d服时症状始改善,600~1000mg/d时发作完全消失。但停药后可迅速复发,因而需长期维持治疗健康搜索。持续好转率为35%完全控制率为22%。因此可用卡马西平治疗抽搐有肯定疗效,但需较大量,长期服用长期服用较大量的卡马西平常可出现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其有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面神经核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其异常放电有

(2)硝西泮(氯硝安定)每次0.5~1mg,3次/d服用,可使症状减轻,量加大后常有乏力、嗜睡等副作用。

(3)巴氯芬(氯苯氨丁酸)鶒:首次用5~10mg/d,分1~2次服用每2~3天增加5~10mg直至每天30mg。48h后症状可明显改善,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2.肉毒杆菌毒素A(BTXA)治疗 BTXA的注射部位为:

(1)下眼睑:从内眦外眦之间,均分为4等份,在每1等份中点,下睑缘5mm处注射BTXA5~5.5U如睑痉挛程度较轻BTXA的注射量可适当减少。

(2)上眼睑:从内眦外眦之间的中点,各向两侧外移5~8mm鶒,上睑缘5mm处注射BTXA5~5.5U鶒,一般选择1~2个点注射即可。上眼睑注射BTXA时,应注意一定要避免直接注射到上眼睑的正中央部位。因为此部位是提上睑的附着部位,将BTXA直接注射于此可使提上睑麻痹健康搜索导致上眼睑下垂

(3)眼外角:眼外眦的外侧部分眼轮匝肉较多,所以在原发性眼睑痉挛的患者中有许多人诉他们此处的肉痉挛是非常严重,故此处的注射部位相对较为集中。一般在外眦外侧5~8mm处注射3~4点,每点的间为5mm左右呈三角或四边排列。在患侧的颞部及颧部抽动的肉上多增加注射部位。在翼的外侧及沟上相应地注射2~3个部位。上注射部位应当尽量地减少,因为上及外侧角部位如果注射较多的BTXA,将势必导致相应角的下坠严重者可有流涎存饭等表现。下部注射部位也需据病情而定,其注射部位可以选择较多。注射计量多采用每点最多5~6UBTXA每点的量过大易产生较多的副作用。患者在治疗之后的4~7个月,效果一般较为满意。由于BTXA的作用逐渐地减弱,面积痉挛的表现逐渐复发,大多数患者需要在第一次治疗半年之后再进重复治疗。但是,由于抽搐的程度已较前有明显的减轻故所需要的BTXA的治疗量将大大减少。该治疗可持续应用数年,但达到痊愈的患者较少。少数患者由于在治疗后产生的BTXA抗体较多,影响了治疗效果鶒,可换用F型肉毒杆菌毒素(BTXF)进治疗。

3.阻滞疗法与手术治疗 神经干阻滞疗法鶒是从乳孔刺入进药物性神经阻滞可获满意效果,重症可试用50%1ml皮下面神经分支阻滞或乳孔处面神经干注射0.3~0.4ml阻滞。但在制止痉挛同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瘫痪。 预后: 患者健康搜索在BTXA治疗之后的4~7个月,效果一般较为满意但大多数患者需要在第一次治疗半年之后再进重复治疗达到痊愈的患者较少。近有人试用颅后窝微管减压术治疗,痊愈率达60%但仍有许多患者在6~18个月期间复发患侧的面抽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所致或可为永久性后遗症。

预防

1.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易影响日常生活鶒,因而病人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理。要鼓励病人保持乐观的态度,消除紧张不良情绪树立治病的信,积极配治疗。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避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情绪,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诱发。

4.积极病因,确定手术或药物治疗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蛇含石

下一篇 蛇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