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脓耳

脓耳是指由外侵袭,毒炽盛,停聚窍或脏腑虚损,正气亏虚,窍,无力托毒所致的以部疼痛、鼓膜穿孔、流脓、听力下降等为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病严重者可脓耳,甚者危及生命。西医的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可参考本篇进辨证施治。《灵枢?病》曰:“耳痛不可刺者,中有脓。”这是类似于脓耳症状的最早记述。《仁斋直指?卷二十一》:“热乘虚,随,聚热不,脓汁出焉,谓之脓耳。”古代......
目录

基本概述

《灵枢?病》曰:“耳痛不可刺者,中有脓。”这是类似于脓耳症状的最早记述。《仁斋直指?卷二十一》:“热乘虚,随,聚热不,脓汁出焉,谓之脓耳。”古代医家对脓耳的论述较多,又有称聤耳耳疳底子、湿等。

病因病理

外因多为风热湿侵袭,因多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1.外侵袭,壅遏

风热风寒外袭,上犯,毒结聚窍。或可因污水入,水湿侵,湿热窍,发为本病。

2.湿热熏蒸

外感湿热,或嗜食肥甘,湿热湿热壅滞,上窍发为本病。

3.脾虚失运,湿

素体虚弱,脾虚失运,湿浊停聚,泛溢窍,发为本病。

4.元亏损,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或久病不愈,元亏虚,肾虚质失养,毒滞留,毒腐蚀质,甚或内陷,发为本病。

诊断要点

1.病史

初发者多有外感鼓膜外伤史;久病者有患反复流脓史

2.临床症状

初发者起病急,疼痛,胀闷,听力障碍,或有耳鸣。随病情发展,疼加剧,呈跳痛,或如钻痛、刺痛,痛。全身可有畏寒发热等症。小儿患病全身症状较重,多有高热,啼哭,抓、摇头,烦躁不安,拒食甚至后红肿等。鼓膜穿孔溢脓后,则耳痛及全身症状迅即减轻。病久则以流脓反复难愈,不同程度听力减退要表现。

3.局部检查

病初起,鼓膜松弛部、锤柄、周边部的管呈放射状充;病情进一步发展,则鼓膜弥漫性充鼓膜穿孔前,其标志消失,充鲜红色,鼓膜外凸或突出部位中有黄点(脓点),若凸出部点有闪光点,可见脓液从此处呈搏动性流出(彩图4),少数患者可有完骨红肿疼痛。久病者,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大小不等的穿孔。可有灰白色状或豆渣样臭秽分泌物。

4.其他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亦可见混耳聋常规:鼓膜穿孔前,白细胞总数偏高,鼓膜穿孔后或慢性者,白细胞可正常。颞骨CT或X线摄可示质破坏或脂瘤成。

辨治思路

脓耳发病特点,以疏风清热、清泻肝健脾湿,补培元为治法;外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排脓的局部治疗。

内治法

1.外侵袭,壅遏

:起病急,发热耳痛逐渐加剧,或剧痛后脓液流出;

全身伴发热恶寒鼻塞流涕。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浮数。

风热风寒外袭,或污水入,水湿侵,上犯,毒结聚窍,与搏结,则疼痛;性善数变,常挟挟热,而多从化,故发病急;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浮数皆为上焦肺热壅盛之征。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蔓荆子加减。蔓荆子甘菊升麻轻之品升阳清上;木通茯苓桑白皮清热利水去湿前胡蔓荆子,助桑白皮化痰;生地、赤芍麦冬养阴凉血。全疏风清热,利水去湿而排脓,凉血清热,活止痛。病初起风热偏盛者,可去生地、麦冬,加柴胡薄荷;若鼓膜红肿、耳痛剧烈者,为热壅盛,可加野菊花蒲公英、地丁、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2.湿热熏蒸

耳痛剧烈,脓黄稠,耳鸣耳聋

全身可见发热口苦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小儿症状较成人为重,可有高热、烦躁惊厥等症。舌质红、苔黄,弦数有力。

湿热壅滞熏蒸窍,故疼痛;窍为毒阻塞,清气不达,而不用,故耳鸣耳聋蕴,不得外解,阻塞经脉,化腐成脓;口苦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弦数等均为热之征。小儿脏腑柔弱,未充,毒易犯,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利湿排脓。

龙胆泻肝汤加减。取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以清泻肝当归、生地清热活消肿;车前子、木通泽泻导热下。若火毒炽盛,流脓不畅者,可选用活命饮加减,以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疗效。小儿热盛宜,可加入平药,如勾藤、蝉蜕;若出现神昏惊厥呕吐,应参考“黄伤寒”篇处理。小儿脏腑娇嫩,用药过于苦会损伤正气,临床用药应加以注意。

3.脾虚失运,湿

流脓日久,量多而清稀。听力下降或有耳鸣

全身可有头晕、面色少华,纳差,大便溏薄等。舌质淡,苔白腻,缓弱。

湿属阴,性黏滞。为清空之窍,喜空虚。脾虚运化失健,湿浊停聚,泛溢窍,故脓液清稀,量较多,缠绵日久而无臭味;湿浊清窍,故耳鸣耳聋头晕头重头晕、面色少华,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缓弱等皆为脾虚失于运化,清阳不得运之征。

健脾湿,补托排脓。

托里消毒加减。若湿蕴化热,湿热盛,流脓色黄,且耳痛者,加入黄芩野菊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排脓;耳闷听力下降者,加菖蒲、蔓荆子等以通窍排脓。若周身倦怠乏力,头晕而沉重,为清阳不得上达清窍,可选用补中益汤加减。若脓液清稀量多、纳差、便溏,为脾虚失于健运,可选用白术加减。

4.元亏损,

流脓日久不愈,反复发作,量不多,脓液秽浊或呈豆腐渣样,并有臭味,听力减退明显。全身可见头晕疲,膝酸软。淡红,苔薄白或少苔,细弱。

元亏损,窍失养,毒留恋,故流脓日久不愈,并反复发作;毒久恋,化腐成脓,故脓秽浊或呈豆腐渣样,并有恶臭气味亏损,窍失养,故听力明显减退;元虚损,失养,故头晕疲;膝酸软,淡红、苔薄白或少苔、细弱为元亏损之征。

培元,化湿祛腐。

鱼腥草金银木通夏枯草桔梗等。中以培补元,配以鱼腥草金银木通夏枯草桔梗以祛湿化浊。肾阴虚者,若湿热郁久,化腐成脓,气味臭秽,可在前基础上选用穿山甲皂角刺金银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以活祛腐。若伴见虚烦失眠耳鸣膝酸软等症,则可用知柏地黄加减。

外治法

1.清除脓液

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洁外耳道。也可用负压吸法清除脓液,以利于脓液流出。

2.滴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液滴,如黄连液,或新鲜的耳草捣汁,每日滴5~6次。

3.吹药

用具有清热解毒、敛湿去脓作用的药物吹,如耳疳

。吹法是古代治疗脓耳的最常用法之一,吹药前应先将脓液清除干净,每次吹入的药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堵塞及妨碍流。

4.滴

急性期鼻塞患者,可用芳香通窍的滴或1%麻黄素滴液滴

如病情严重或脓液刺激,前后有红肿疼痛,可用紫金磨水涂,或用如意金黄,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摘除

有肉息肉鼓室有肉息肉者,可用药物腐蚀或手术摘除,有利于脓液的流。

其他

小儿患病周红肿,或脓耳日久流脓臭秽者可择时手术。

1.体针

实热以取手足少阳及足厥阴肝经,一般用泻法;如为虚证,则以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阳经穴,多用补法。门、听会、,配池、外池、谷、足三里、阳陵泉、俞、俞等,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2.灸法

虚寒者选用悬灸,亦可配足三里艾灸,每日1次,每次约1分钟。

预防与调护

(1)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时不用力擤,防止毒窜入脓耳

(2)防止鼓膜损伤脓耳,如遇鼓膜外伤防止污水入脓耳

(3)患病后保持脓液的流通畅,理使用滴药,吹药。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见剧烈耳痛头痛发热志异常,提示有变的可能,要及时处理。

(5)对于某些诱发或加重本病的食物,要适当加以避忌,如豆类、及其他可能毒的食物。

脓耳初发如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若遗留鼓膜穿孔多反复发作者,影响听力。部分患者,因贻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而并发脓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梅核气

下一篇 血色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