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甲状腺舌管囊肿与瘘

甲状囊肿与瘘为先天性发育异常,由于甲状腺管退化不完全所起。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导管上皮细胞未退化消失,即可在盲孔至胸骨颈切迹间正中线的任何部位甲状腺囊肿囊肿因感染破溃或手术切成瘘。大多数出现于5岁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约有四成病人并发感染,成年人也有发现。胚胎第3周时,在原口腔底部第1和第2对陷凹间的正中部分,成一个憇室状的甲状腺胎基。此始基在部前沿正中线......
目录

病因

胚胎第3周时,在原口腔底部第1和第2对陷凹间的正中部分,成一个憇室状的甲状腺胎基。此始基在部前沿正中线向下移至颈部,其径构成一条细长的导管,称为甲状腺管。由两侧向正中发育而包围导管或居于其前后,其下端甲状腺。至第5周时甲状腺管即退化成实质的纤维条索,在口腔端残留为部盲孔。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导管上皮细胞未退化消失,则可在盲孔至胸骨颈切迹间正中线的任何部位甲状腺囊肿

甲状腺囊肿内壁衬以复层鳞状或柱状上皮细胞,囊壁或瘘壁全为结缔组织所构成,无淋巴组织,囊含有淡黄色粘液样液。

临床表现

在颈部正中相当于下的甲状软部位,可见1~2cm直径的肿块,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囊性因充盈紧张而有实感。较固定不能上下或左右推动,但可随吞伸舌运动而略有上下移动。小的囊肿可扪到一条索带连向。未发生感染时,不与皮肤粘连无压痛、疼痛与压痛,自溃破或切流后甲状腺管瘘从瘘常排出透明或混浊的粘液,过一定时间后瘘可暂时封结痂,但不久又溃破流液,可反复发生,久不愈在瘘深处可扪及向上潜的索状组织通向

诊断与检查

1.多见于小儿和青年。颈前平面下有肿块,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囊性感,皮肤无粘连,随吞上下移动。沿向可触及索状物,张伸舌时可觉肿回缩上提。

2.囊肿继发感染时,局部红肿触痛,自破溃或切流后,可入不愈的瘘。

3.粘液性分泌物,常含柱状和鳞状上皮细胞。

诊断依据

1.在颈前正中相当于下的甲状软部位,可见园肿块,表面光滑,边缘清楚,吞伸舌略有上下移动。

2.上述部位肿块因感染可有红肿,疼痛与压痛,自溃破或切流后瘘常排出透明或混浊的粘液,瘘可暂时封结痂,但反复溃破流液久不愈。

助检查

1.一般病例以检查框限“A”即可;

2.准备手术明确瘘管和周围结构界限时可加查“B”项检查。

鉴别诊断

10~20%囊肿位于的上,应与该部位好发的颏下淋巴结炎和皮样囊肿相鉴囊肿位于胸骨甲状腺间,应与气管源性囊肿、皮样囊肿甲状腺囊肿,软化的结核性淋巴结、异位的唾液腺囊肿。特要强调注意异位的甲状腺,文献报告被误切后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因其70%病例缺如正常甲状腺。因此,必要时应进甲状腺扫描和和功能检查。略偏于正中线的囊肿应与鳃源性囊肿

治疗

对于细小的囊肿是否必要的摘出的意见尚不一致,但鉴于感染后手术复杂和再发率增加因此确诊后以早期手术为宜。手术者必须熟知下列结构的特征:①瘘管与紧密附着并贯穿其中;②的瘘管非常细小而脆弱;③瘘管有憇室样的突起或侧支。手术要点是切除一部分並全部切除囊肿与瘘管才不致术后复发,复发率约4~5%均系切除不完全所致。有感染的病例先作切流,给抗生素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手术治。

治疗原则

1.本病原则上应要依手术治疗、年幼体弱者可酌情推迟手术时间。

2.并发感染者,先用抗菌素控制感染,张力高者先流。

3.有瘘管者也须炎症控制后手术治疗。

预防预后

(1) 利用好术中美蓝示踪,尽量切净小的分支或瘘管。在进美蓝示踪时,大的囊肿或瘘管只要细致操作,防止美蓝污染术野,一般可有很好的效果。对于小的囊肿或小的瘘管,可结术前的B 超定位分析,不注射美蓝。然后在分离时不要牵拉断瘘管或小分支,沿分支或瘘管分离到后,切除中段约1. 5 cm。电凝断端,然后环缝扎。

(2) 切除的范围要足够。从甲状囊肿胚胎发育来看,囊肿和瘘的瘘管并不都从中央穿出。可从体中段的不同部位穿出,亦可不穿出而穿过周围组织。其瘘管可为多或单。Horisawa 等发现,在水平,甲状管最远的分支中线离是0. 24~0. 96 cm。因此要求切除至少1. 0 cm ,并切除其附着组织。一般切除1. 5 cm 左右。

(3) 对于反复感染或复发的病例,是首先要控制好感染,待炎症消退2月后手术。其次,术中尽可能切除所有的瘢痕组织、瘘管和囊壁,如不能切除的可以用电凝烧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