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发热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1. 首见于宋代《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并在病因上提出“客热乘虚所伤”和“内伤”之异。提出治疗客热宜退热凉血,内伤宜补血清热。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
病机
1. 肝肾阴虚 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耗血伤阴,致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经行之际,血注胞宫,营阴愈虚,虚阳浮越,以致经行发热。
2. 血气虚弱 禀赋素虚,或劳倦过度,或久病失养,血气不足,经行气随血泄,其气益虚,营卫阴阳失调,遂致低热不扬。
3. 瘀热壅阻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或因经期产后外感内伤,瘀血留滞胞中,积瘀化热,经行之际,血海充盈,瘀热内郁,气血营卫失调,遂致经行发热。
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1.经行感冒 经行前后或经期偶患感冒者,亦可有发热症状,但以外感表证为主,伴见恶寒、 鼻塞、流涕等症状,与月经周期无关,而经行发热伴随月经而发生,无外感表证,经后热退。
2.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也可见经行发热,为经期或行经前后,感受外邪,邪热与血相搏所致, 其发病虽与月经有关,但不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其热型多为寒热往来,或寒热如疟,往往伴有神志症状: 昼则明了,暮则谵语,或胸胁满如结胸状而谵语。可与经行发热鉴别。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辩证要点
本病应从气血营卫来辩证。经行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汗多,经量多,舌质淡薄, 神疲肢软,少气懒言,以气血为主;经行或经后发热,腹痛,经色紫黯,挟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以入血为主。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发热为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要点)
症治分类
症状:经期或经后午后发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两颧潮红,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常用中药:青蒿、黄芩、地骨皮、牡丹皮、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
症状:经行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汗多,经量多,舌质淡薄,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3. 瘀热壅阻型
症状:经行或经后发热,腹痛,经色紫黯,挟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
治法:化瘀清热。
转归预后
预防调护
临证备要
经行发热,是以发热为主证,每伴随月经周期而作的一种病证,必须结合月经的特点,顾及妇人以血为本,经前、经期阴血相对不足的特点,注意清热不宜过用寒凉,祛瘀不可攻破, 不可过用发散,以免克伐正气,重伤气血。务使气血充盛,阴平阳秘,自无寒热之疾。现代临床报道: 王庆侠用两地汤治疗阴虚内热经行发热临床每获良效。王广见、王淑端认为经行发热的病因病机总由气血营卫失调所致。肝主疏泄与藏血,若经前或经期受到强烈刺激, 又不得疏泄,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气有余为火,血瘀久则热。用桃核承气汤主治血与热搏结于下焦,用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经行发热80 例,总有效率为 100%。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患者少数可出现经行发热,与精神神经因素、 维生素缺乏、激素、水分潴留、催乳素浓度增高、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前列腺素及甲状腺功能等有关。
文献摘要 [1]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