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在月经周期的后期(黄体期D14-D28)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方面的不适症状,症状与精神和内科疾病无关,并在卵泡期缓解,在月经来潮后自行恢复到没有任何症状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烦躁易怒、失眠、紧张、压抑以及头痛、乳房胀痛、颜面浮肿等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可影响妇女的正常生活。从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看,该病是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同时,经前期综合征是一种生理和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导致的一种妇女疾病。
病因
病机
诊查要点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生泄泻为辨证要点。本病属虚证者多,泻而兼脘腹胀满者属脾虚,兼腰酸肢冷者属肾虚,亦有肝强侮脾,出现虚实夹杂证候者。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1.脾气虚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注于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职,水湿下走大肠,故使泄泻,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脾气虚弱,故神疲肢倦;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脾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脾虚生湿,湿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也为脾气虚之征。
方药:人参、白术、扁豆、茯苓、甘草、山药、连肉、桔梗、薏苡仁、砂仁。
若肝旺乘脾者,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肾阳虚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五更泄泻,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肾阳不足,经前、经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命火不温脾土,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故经行泄泻;肾阳虚不能温养外府,故腰膝酸软;肾阳虚阳气不布,故畏寒肢冷;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肾阳虚,湿浊下注冲任,故带多质稀;肾虚冲任不足,血失温化,故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薄,脉沉迟无力,也为肾阳虚衰之征。
方药举例:健固汤(《傅青主女科》) 合四神丸(《证治准绳》) 。
方中巴戟、补骨脂温肾助阳;吴茱萸温中和胃;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止泻;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肉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全方使肾气温固,脾气健运,湿浊乃化,泄泻遂止。
其他疗法
转归预后
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日即开始泄泻,至经净后,大便即恢复正常,也有至经净后数日方止。这种证候可持续数年,日久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以育龄期妇女多见,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调护
1. 经行泄泻与体质虚弱有关,尤其是脾和肾虚弱者,因此平时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预防本病的发生。
2. 经行泄泻者少食油腻不消化食物。医生用药时尽量避免润肠、滑肠之药,如桃仁、胡桃肉、芝麻、杏仁、柏子仁等。
文献选录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