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为获得性免疫性溶血贫血,IgG是起该贫血抗体。本病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上,原发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以女性为,除贫血溶血外,一般无其他特殊症状;继发性者常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其原发病多为慢性病、淋巴多发性骨髓系统性红斑狼疮、类湿关节炎、多发性炎、感染以及药物(止痛退热、磺胺、甲基多巴、左旋多巴、降压药等)、妊娠......
目录

概述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为获得性免疫性溶血贫血,IgG是起该贫血抗体。本病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上,原发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以女性为,除贫血溶血外,一般无其他特殊症状;继发性者常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其原发病多为慢性病、淋巴多发性骨髓系统性红斑狼疮、类湿关节炎、多发性炎、感染以及药物(止痛退热、磺胺、甲基多巴、左旋多巴、降压药等)、妊娠起。

病因

温性抗体型溶血贫血病因均可分为原因不明性(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淋巴增殖性疾病是继发性温抗体型AIHA最常见的病因,占一半左右,其次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继发性温抗体型AIHA的原发疾病包括所有的造系统肿(如病、淋巴骨髓和原因不明性巨球蛋白血症)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湿关节炎)、感染性疾病特是儿童病毒感染 免疫性疾病(如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异常球蛋白血症、免疫缺陷综征) 肠系统疾病(如溃疡结肠炎)及良性肿(如卵巢皮样囊肿)。Petz收集1956~1973年文献报道656例温抗体型AIHA,其中原发性仅292例(45%),而继发性达364例(55%)。近年报道尚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征、卟啉病肺癌、急性重型炎、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及戈谢病等伴发AIHA者。

发病机制

1.抗红细胞自身抗体的产生机制 尚未阐明,可能的因素有以下诸面。

(1)病毒感染可激活多克隆B细胞或化物与红细胞膜相结:改变其抗原性等均可能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

(2)淋巴组织因感染、肿以及免疫缺陷等因素可使机体失去免疫监视功能:无法识自身细胞 有利于自身抗体的产生。

(3)T助细胞(Th)平衡失调:Th2功能亢进,要产生IL-4、IL-6和IL-10 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功能异常亢进,产生自身红细胞抗体。

2.AIHA红细胞的破坏式和机制

(1)管外红细胞破坏:要见于温抗体型AIHA。红细胞膜上因吸附IgG而被致敏。不完全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不足以立即在破坏而溶血 但可被巨噬细胞反复吞噬而溶血。巨噬细胞膜上可有1×106 IgG的Fc受体(FcR),随巨噬细胞的活跃程度而增减,受体有3种类型:FcRⅠ、FcRⅡ和FcRⅢ。FcRⅠ几乎都被单体IgG所占领。FcRⅡ与双体IgG相结,仅FcRⅢ对IgG3及IgG1有重要作用(IgG3>IgG1),而对IgG2及IgG4无反应。IgG1与FcRⅢ结后的要反应为吞噬作用,而IgG3与FcRⅢ结后则为细胞毒溶解,最后都在破坏。具有IgG3的患者都有溶血征象 而单独IgG1者仅65%有溶血反应。因此IgG3对致敏红细胞的破坏远较其他亚型严重,而IgG4几乎无反应。红细胞破坏的速率与红细胞上吸附的IgG数量不一定成比例。不同病例有同样IgG数量致敏的红细胞 其生存期各不相同。

吸附有IgG3或IgG1的红细胞一旦与巨噬细胞相遇,其接触部分即有变,最后被吞噬;往往仅有一部分膜被拖住而消化,膜发生缺损,虽能自修复,但膜蛋白及磷脂类物质反复丧失后,红细胞趋向于球 最终要在阻留破坏 巨噬细胞膜上也有C3b受体,如果红细胞膜同时被IgG和C3致敏,则可加速脾脏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

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识”、“附着”与“摄入”3个阶段;其中“识”由巨噬细胞表面的IgG FcR及C3bR共同介导,但“附着”要依赖C3bR,而“摄入”则要依赖IgG FcR。C3b的“附着”加上IgG的“摄入”促进,明显增强了巨噬细胞的效应而致严重溶血,而且破坏场所要在脾脏

单独补体致敏红细胞,除补体被远离红细胞的免疫复物激活而结在红细胞膜上导致溶血外,也可使致敏红细胞在破坏,因为肝脏体积大,流丰富,巨噬细胞数量较脾脏相对为多 但单纯C3型管外溶血一般都较轻 因为仅有“附着”而无摄入,可能不致被吞噬。

单核吞噬细胞也有IgA FcR 所以被IgA致敏的红细胞要在破坏;对温性IgM不完全抗体 单核吞噬细胞无相应的受体。IgM有激活补体作用,但温性IgM不能激活全补体,仅能达到C3阶段,与巨噬细胞C3受体相结,最后多在破坏。

(2)溶血:常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较少见于冷凝集素综征,但在温性抗体中极罕见 红细胞破坏要由于抗体激活补体,通过传统途径溶血。抗体(要系IgM 少见有IgG,IgG中以IgG3最活跃,其次为IgG1及IgG2)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结后 抗体结构发生变异,使原来被掩盖的位于Fc段上的CH2区域补体结合点,与C1q相结(C1由C1q、C1r、C1s组成) 当C1q被结结构发生变异,出酶活性部分,作用于C1s,最终导致C1分子被激活(C1),随后C3激活,裂解为C3b。通过一系列激活和裂解作用使C5b与C6~9结成复体,淹没在红细胞双层脂膜中 发生离子渗漏,特是钾离子丧失钠离子进入细胞,红细胞肿胀,以致在溶血

临床表现

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尤其是原发性者。从婴儿至老年都可累及,有报道73%为40岁以上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以慢性为多。急性发病多发生于小儿,特是伴有感染者,偶见于成年 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 痛、呕吐腹泻症状极严重 可有休克神经系统表现 如头痛烦躁以至昏迷。慢性起病可先有头昏及全身虚弱,几个月后才发现贫血,程度不等。

诊断

诊断温抗体型AIHA要依据:①是否有管外溶血贫血据;②Coombs试验是否阳性;③是否有其他溶血性疾病的据;④上腺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治疗是否有效。若前2条皆为“是”,则温抗体型AIHA可确诊。若第2条为“否”,则需第3条“否”、第1和第4条“是”,可确诊所谓“Coombs试验阴性的温抗体型AIHA” 现有不少人明 此型AIHA要是因传统Coombs试验法欠灵敏所致,若改用放射免疫或免疫酶标等较灵敏的法,则还会有一半左右的“Coombs试验阴性”患者被测及有温型抗体。另外 温型抗体AIHA由于抗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 可使红细胞呈球型 故应注意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HS)相鉴;HS可有阳性家族史,但无温型自身红细胞抗体,AIHA则反之;还可做蔗糖高渗冷溶试验 该试验HS阳性,AIHA阴性。

当温抗体型AIHA被确诊后,应进一步找可能的继发病因,特是淋巴细胞系统疾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以及结缔组织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实验室检查

1.外周 正常色素贫血上可见多量球细胞,1/3的患者有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 偶见红细胞被吞噬现象。网织红细胞多增高,极个可达50%。半数以上白细胞数正常,急性溶血阶段白细胞增多,甚至有病反应。数多在正常范围,但也有以增多为首见者。

2.骨髓象 呈增生象,以幼红细胞增生为,粒/红比例倒置。病程中幼红细胞可呈巨幼样变 但叶酸维生素B12测定都在正常范围。

3.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简称AT)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是测定结在红细胞表面不完全抗体和(或)补体较敏感的法,为诊断AIHA较特异的实验室指标。红细胞膜的Q电位使2个红细胞间保持一定的间 不完全抗体(IgG)分子较小,无法嫁接在2个邻近的红细胞,而只能和1个红细胞抗原相结(图1)。用正常人清免疫家兔,取得抗人球蛋白清。抗人球蛋白抗体是完全抗体,可与多个不完全抗体的Fc段相结,起搭桥作用而使致敏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图2)。由于免疫清的不同,可制备抗IgG和(或)抗补体的特异Coombs清。据Coombs试验的结果,温抗体型AIHA又可分为3种亚型:IgG型(20%~66%) IgG+C3型(24%~63%)和C3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七叶一枝花

下一篇 代偿性月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