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解颅

解颅是病。出《诸病源候论》。又解。指小儿到一定年龄,囟门而不,头缝解以致囟门较正常为大,或可见囟门部稍稍隆起。正常小儿的颅骨缝,大都在出生六个月间时,化,后在二至四个月时,前在一岁至一岁半时。如延迟不,多由父母精血不足,以致小儿先天气虚弱,不能充养而成。多见于积水、佝偻病等病症。治宜培补,滋解颅是由于先天不足,颅受损,或因热毒壅滞......
目录

概述

解颅是由于先天不足,颅受损,或因热毒壅滞,水停于,以致头颅增大,前和颅缝解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西医解颅积水,临床上环障碍的部位,可分为非交通性(阻塞性)和交通性两型,前者液阻塞在第四脑室孔以上,后者液阻塞在第四脑室孔以下。

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7岁的小儿。解颅患儿在病变进展过程中,常有烦躁、嗜睡、纳呆呕吐等症,甚至可以出现惊厥,重者常致失明,以及出现养不良、智力发育障碍,大多不易养育,预后不良。但有部分轻症患儿如能及时治疗,常可逐渐缓解。

病因病理

病因

解颅的发病原因,归纳起来不外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类。  

1、先天因素 多因父亏损,以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亏损,不足,头颅解而成解颅。   

2、后天因素 由于外感热毒壅滞,上攻于,或后天失养,病后失调,脾虚水泛,或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风水上泛,或瘀血,压迫,阻塞窍,终致宽颅裂而致解颅。   

现代研究认为,积水产生的原因要为环障碍,而导致环障碍的要原因有先天畸(导水管狭窄、柱裂、第四脑室塞等)、新生儿缺氧和产伤所致的膜炎继发的粘连、肿等。

病理

1.亏损 ,通于海。若小儿所禀父母精血亏损,先天不足,不能生,则海不充,头颅失养,以致颅逾期不,颅缝解,头颅增大。《保婴撮要.解颅囟填囟陷》说:“小儿解颅……因有亏,不足。”又说:“气怯虚而。”

2.肾虚为水脏,水相济则阴阳平衡。病后肾虚,则水不胜性上炎,腾,其则热,热则颅解;或因肾虚水不涵木,木亢则生,,风水上泛则头颅解。如《育婴家秘.头病》说:“解颅有二。……由病后肾虚,水不胜,其则热,热则解,而头复分矣。”

3.脾虚水泛 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真阳不足,不暖土,脾阳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日久成饮成,水湿痰浊乘虚上泛于,停聚致头颅解。如《书。头项/-7》说:“病久致阳虚阴盛,真阳不足,不能化气,塞水为积,潴留于。”

4.热毒壅滞 外感热毒壅滞,炼液为热之,上攻于窍而为本病。

5.瘀血 胎禀不足,后天失养,病后失调,以致气虚亏,涩滞,阻塞窍;或毒外侵,上攻于,毒热壅遏,阻塞瘀不窍不通,水液停聚而致本病。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疗效标准》中解颅的诊断依据。

1.头颅呈普遍均匀性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缝分离,前明显饱满而扩大,头皮青筋暴。颅部叩诊呈破壶音,头重不能支持而下垂,两眼下视。可有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惊厥

2.CT检查提示实质菲薄,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头颅X、线摄可见变薄,颅缝分离,蝶鞍增宽。眼底检查可见神经萎缩或乳头水肿

诊断

1.慢性硬橱膜下头颅增大较慢,硬膜下穿刺可得较多的红色黄色掖体,眼底常有出。头颅透光试验常见部局部透光。 .

2.佝偻病 头颅增大多为,并无颅缝分离和脑室扩大,要为颅骨的中有软堆积。

3.头大畸 头颅大,增长也快,有明显的智力不足,无眼球下转现象,脑室造影正常。

辨证论治

候辨

1、辨肾虚脾虚肾虚者,头颅增大,颅缝解,情呆钝,采,面色淡白;脾虚者,头缝裂,头皮光急,食少便溏,呆滞

2、辨热毒瘀血 热毒壅滞者。颅缝而复,两月下垂,发热烦躁,溲赤便秘瘀血者.头颅胀大,颅缝解,呆滞,青筋暴发紫。

治疗原则

解颅的治疗原则以补利水、益,并、水湿浊、瘀血的不同,而分运用健脾利水、化痰熄风清热解毒’、活化瘀等法,同时配药物+针灸推拿等综措施,以提高疗效。由于本病为一难治的慢性病,疗程不宜过短,以2—6个月为宜。

论治

使用法:先对症选用药,并提示辩加减,然后进入数据库查阅其药理、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对药进一步加减;得到最后的药后,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的疗效。

l.亏损

候表现 头颅明显增大,囟门宽裂,颅缝解,面色淡白,情呆钝,采,服球下垂呈“落曰状”,头大颈细,前倾不立,食少便溏,苔少弱,指纹淡青。严重者可见斜视呕吐惊厥

辨证要点 本羼先天胎禀怯弱,亏损,失充所致,以面色淡白,情呆钝,采。弱为辨证依据。头大颈细.前倾不立为肾虚,食少便溏属肾阳式微,不暖土所致;故便溏多澄澈清冷。

治法地黄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牛膝鹿角(惮化)、当归等。见面色觥白卜形体消瘦,肢软,呆滞者,加.重熟地、鹿角山药当归等药之量;见头大颈细,囟门,颅缝分离,头围迅速增大者,加重茯苓泽泻牛膝等药之量;兼见眼球震颤斜视或视力模糊,加枸杞子、菟丝子决明子菊花

若系小儿先天性颅裂、柱裂并发积水,可应用鹿角合剂(鹿角牛膝、山萸肉、山药、熟地、当归、.茺蔚子牡丹皮、泽泻茯苓猪苓),配外科手术治疗。

2.肾虚

候表现 颅缝裂,前宽大,眼球下垂,白多黑少,采,心烦不安,手足心热,筋惕肉困,时或惊叫,口干舌红沉细数,指纹紫红

辨证要点 本除表现亏虚的象以外,还表现了两面的候:一是阴虚,如烦不安,口干舌红,手足心热等;二是,如筋惕肉困,时或惊叫。其病理肾虚亢,动,与热盛动

治法养阴,熄风知柏地黄三甲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龟版、鳖甲、知母黄柏阿胶(烊化)、白芍等。阴虚发热者加玉竹白薇心烦不安者加琥珀粉、珍珠母,筋惕肉困,时或惊叫加天麻钩藤僵蚕;若肾虚热,口干舌红,手足心热者,可《幼科发挥。胎疾》所提出的“之海也,,中有伏,故热而头破,颅大而眼楞小也,宜服地黄。”

阴虚旺而肾阳告乏者,宜阳中求阴,用河车大造(紫河车、龟版、熟地、人参麦冬天冬牛膝杜仲黄柏、砂仁、茯苓),另用囟门,以温阳化水而除中之浊外配,可望取得较好疗效。

3.脾虚水泛

候表现 囟门宽大,颅缝解,面色淡白,精神倦怠,纳呆便溏,脘腹胀满,淡,苔薄白或白腻,细弱,指纹淡红。 、

辨证要点 脾阳气虚,运化不健,水湿痰浊上泛,出现一派浊阴不降" class="baikelink" title="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象,故以面色淡白,精神倦怠,纳呆便溏,舌苔白腻为辨证依据。

治法利水。附子理中汤五苓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制附子(先煎)、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等。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焦麦、焦神曲;便溏加车前子(包)、山药呕吐半夏竹茹、鲜生姜。若肾阳虚,纳呆便溏者,可用调元(山药人参、白茯苓茯神白术白芍、熟地、当归黄芪川芎炙甘草石菖蒲,共为细末),每次lOg,加姜枣服。

用药可在传统利小便基础上,取张仲景前后分消利水之己椒苈黄温阳利水之五苓,配益健脾利水消肿太子参黄芪,活化瘀之丹参。本治,可配针灸疗法。

4.热毒壅滞

候表现 头颅日见增大,囟门高胀,颅缝而复,两下垂,发热促,烦躁哭闹,面赤红,或见两斜视,四肢痉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多弦数,指纹紫滞。

辨证要点 此由于热毒上攻于,故有发热烦躁,面赤红,溲赤便秘等一派里热炽盛象。由于热水泛溢,故囟门高胀,头颅日见增大,热动则两斜视,四肢痉挛。

治法 清热解毒,化瘀通犀地饮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水牛角(先煎)、生地、连翘灯芯草牡丹皮、赤芍桃仁白茅、姜汁等。如由热壅结,胸闷欲吐,舌红苔黄者,可用陷胸汤南星、石菖蒲地龙、天竺黄、牛黄等;大便秘结,烦躁不安,可用以清上焦壅热;若肝经热盛,惊跳青者,用青丸当归龙荟泻肝实热抽搐者加全蝎钩藤白芍

5.瘀血

候表现 头颅膨大,颅缝解不,青筋暴呆滞,或聋哑失语,智能低下,四肢瘫痪发紫,或有瘀斑,弦或虚数,指纹色紫或隐青而淡滞。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扫描,可见某部位梗阻。

辨证要点 本瘀血阻于,压迫,阻塞窍,致窍不通,故以头颅膨大,青筋暴呆滞发紫为辨证依据。瘀血浊交夹互结,阻塞窍,窍失用则见聋哑失语,四肢瘫痪

治法 化瘀通窍。通窍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地龙麝香牛膝茯苓等。麝香每用0.05g,1日2次,另冲服抽搐者加钩藤僵蚕天麻;惊悸、烦躁者加琥珀朱砂四肢瘫痪者加制马钱子杜仲桑寄生黄芪等。

瘀血积聚塞所致,可予行气导滞,化瘀通阻为法,丹参桃红芎蚓汤(丹参50g,桃仁地龙各25g,红花15g,川芎lOg),症重便秘麝香0.01g(另冲),水蛭0。5g。l岁,每分2天匀6—8次服。同时配针灸与外药物。

预防护理

预防

1.积极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提倡优生优育。

2.分娩时尽可能少用胎头吸及产钳助产,避免新生儿窒息

3.预防感染,及时治疗新生儿肺炎血症化脓性膜炎、高热惊厥等疾病。

护理

1.注意保护头部,抱起患儿时需把头部托起,防止倾倒。

2.注意囟门的凸凹,每日测量头围,观察病情的轻重进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