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泄
概述
便血定义
消化道出血,经肛门排出,包括单纯便血、先便后血、先血后便、便血杂下,或便中挟血。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
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便血是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病因
一是肠道本身的疾病,例如肠道溃疡和炎症、寄生虫感染、肿瘤、痔、肠套叠、肛裂、大便干燥擦伤等。
二是肠道以外的其他系统的疾病,例如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维生素缺乏症、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等。
儿童出现便血,多由直肠息肉引起,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
成年人便血,多由痔疮、肛瘘、肛裂、直肠息肉、结肠息肉、直肠癌、结肠癌、细菌性痢疾等引起,大多属于肛肠科疾病范畴,应引起注意。
发生人群
年轻人群
年龄小于30岁的便血患者所占比例已经从10年前的8%上涨至15%。
中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中乙状结肠与直肠的恶变性病变(包括良性与恶性)明显增多。中年以上患者,有大便习惯的改变,腹泻或便秘,大便变细,粪便伴有黏液脓血时应疑及结肠艾的可能,少数患者可仅表现为固定性的腹部疼痛。
引起便血的种类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