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sulfhemoglobinemia)是由于病人中含有硫化血红蛋白(sulfmethemoglobin,SHB)所起。正常人液中不含有硫化血红蛋白,不存在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被氧化后 还可进一步硫化成硫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可溶性硫化物,如硫化氢等,在氧化通常是过氧化氢存在的条件下,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有些人服用磺胺类或非那西丁等药物后 可出现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并可能伴有溶......
目录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使液呈红色的蛋白,它由四条链组成,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每一条链有一个包含一个原子的环状血红素。氧原子上,被液运输。每一条蛋白链和红蛋白的结构相似,红蛋白是用来在肉和其他组织来储存氧的。

血红蛋白除了运输氧外,还能运输其他分子,如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能使管扩张,从而降压。最新研究表明,一氧化氮能和血红蛋白中的半胱氨酸以及原子结在一起,如蛋白编号1buw所示。因此血红蛋白通过运输一氧化氮来调压。另一面,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体,它能很快的取代血红蛋白中的氧,如蛋白编号2hco,所示成稳定的不易去除的复物。这种错误使用阻碍了氧血红蛋白的正常结和运输,造成生物体缺氧。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 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2.生理性减低: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到15岁以前的儿童,因身体发育较快,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生成不足,因而出现相对的减低,可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孕妇在妊娠的中后期因浆容量增加,导致液被稀释;老年人因为骨髓机能减低,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也称为生理性贫血,此时需要进适当的养与治疗,并不意味着患有贫血性疾病或疾病导致的贫血

3.病理性升高:

(1)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2)慢性心脏病、源性心脏病、子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

(3)某些肿,如肾癌细胞癌,子宫卵巢癌,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上述的结果。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液疾病。

4.病理性减低:

(1)骨髓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病、骨髓骨髓纤维起的贫血

(2)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尿毒症、病、湿性疾病、分泌系统疾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3)造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贫血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免疫性溶血、机械性溶血等。

(5)急性失,大手术后,慢性失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概述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sulfhemoglobinemia)是由于病人中含有硫化血红蛋白(sulfmethemoglobin,SHB)所起。

病因

1905年Van den Bergh首先报道1例遗传性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此后相继有人报告此种病例。中国1963年首由杨崇礼等报道1例男性患者,此例的1女1子出生后也有同样疾病。这种病例十分少见,自1963年中国未再见此种病例的报道。

凡是能产生高血红蛋白的药物也能产生硫化血红蛋白,包括:①含氮化物,如硝酸钾 亚硝酸钠或硝酸甘油等;②芳香族氨基化物,如磺胺、苯胺衍生物或非那西丁等 有些患者并未接受任何药物而得此病,可能与慢性便秘腹泻。有些患者红细胞的谷胱甘肽增加,其原因未明。硫化血红蛋白一旦生成,无论在体或在体外都不能再恢复为血红蛋白。含有硫化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寿命正常 但也有人认为寿命缩短。患者红细胞的大小,厚度及其含血红蛋白的量都在正常范围。

发病机制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在试管中,血红蛋白溶液通过硫化氢体,可以生成硫化血红蛋白,色由红变成暗色。用含硫磺的饲料喂养动物,也可产生硫化血红蛋白。肠源性发绀症的病人也可同时有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有人认为这与有病变的肠道吸收了硫化氢有。患有本症既往史的部分病人,红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有增高,提示可能体的半胱氨酸也是硫的来源之一 因此有人认为硫化氢可能源于病人的红细胞,而不一定源自肠道 服用能中毒性高血红蛋白血症的各种氧化药物或化物品也能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其中以芳香族氨基化物如乙酰苯胺、氨苯砜、甲氧氯普胺和非那西丁起者最多见。但在服用上述药物的病人中,出现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的情况少见,同一药物分诱发硫化血红蛋白和高血红蛋白 机制并不清楚 有些病人甚至无上述或特殊药物接触史,因而个病人可能是先天性的。环境污染也可造成硫化血红蛋白。1983年 有人曾对巴西一个有工业污染的小镇居民调查 发现与其他地区居民比较,中高血红蛋白和硫化血红蛋白都有增加。硫化血红蛋白

在分光镜波长620nm附近有较强的吸收带 加氰化钾不能使其变色。硫化血红蛋白分子中硫原子的确切位置尚未确定,一般认为是血红卟啉中1个吡咯环的β碳双键被打,加进了1个硫原子。硫化血红蛋白一旦成,就不会再落,也失去了带氧的功能 硫化血红蛋白缺乏携氧能力,且使氧分离线左移 硫化血红蛋白对红细胞寿命的影响尚不很明确 有些病人用同位素测定的红细胞生命仍属正常,但也有不少病人可以发生溶血

临床表现

发病缓慢,发绀要的临床表现 皮肤和面部带有蓝色发绀 呈蓝灰色 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发绀。重者可有头晕头痛,甚至气急 昏厥。约有半数病人有便秘 腹泻腹痛 这些症状与硫化血红蛋白可能并无直接系。有些病人有服药或者接触有毒物质的病史。还有的病人可有轻度溶血贫血

实验室检查

1.外观 含有硫化血红蛋白的动脉呈蓝褐色,在空中振摇后并不变色,加入亚甲蓝温箱孵育后仍不能使液转为红色

2.硫化血红蛋白测定 在620nm附近有较强的吸收峰 加入氰化钾也不消失,依据多波长吸光度校正的法,即可以计算出硫化血红蛋白的含量。

3.在等电聚焦电泳检查 氧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之间有一条绿色区带。

其它助检查:

据病情 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X线 B超、电图、生化等检查。

诊断

要依靠实验室的检查做出诊断。明显发绀的临床表现和液在空中呈蓝褐色,振荡后不变色。用分光光度计检查,在620nm处可见到一特异的光吸收峰,加入氰化钾后不消失。这可作为可靠诊断法。服药的病史也可帮助诊断。

诊断:

法为取患者少许抗凝在小三角瓶中摇,如很快变为鲜红,表明中含有较多还原血红蛋白;如不能变红,则可肯定中仍有其他异常血红蛋白。肉眼观察时高血红蛋白呈现巧克力样的棕褐色,硫化血红蛋白呈蓝褐色血红蛋白M则因生成高血红蛋白而呈巧克力棕褐色。以馏水稀释液10~20倍,加入硫化铵或1%氰化钾数滴,如为高血红蛋白则由棕褐色变为鲜红色;如时间过久,则变为蓝褐色(高血红蛋白-氧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如色不变鲜红色则为硫化血红蛋白。分光镜下观察高血红蛋白之吸收光带在波长618~630nm处,硫化血红蛋白在波长607~620nm处;加入硫化铵或氰化钾后高血红蛋白之吸收光带消失 而硫化血红蛋白之吸收光带不变(因硫化血红蛋白一旦生成即不能再还原)。至于遗传性高血红蛋白血症与HbM的鉴为二者遗传式不同;高血红蛋白血症为隐性常染色体遗传,HbM为显性常染色体遗传 后者的血红蛋白电泳时有异常区带而前者则否,硫化血红蛋白常常易被误诊为高血红蛋白 因临床表现非常相似,需认真进实验室检查。

治疗

1.避免诱发因素 注意避免接触和用导致发病的药物。

2.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硫化血红蛋白成不可逆转为正常血红蛋白,直至被清除,常需几个月后当含有硫化血红蛋白的红细胞被破坏后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才能消失 亚甲蓝维生素C 泻药对本病均无效。

3.放 严重时可考虑静,或换疗法。

4.其他 病因便秘者,注意用缓泻导泻,但不宜用硫酸镁治疗。

预后: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的预后良好,避免接触某些药物可减少发作 先天性硫化血红蛋白症非常少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血脱

下一篇 血泄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