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厥 ,读作jué,本意是指憋发力,采石于崖,申义是尽全力、憋发力、突然喘不过来而昏倒。该文在《说文》和《山海·海外北》等文献均有记载。 jué 【】 (从厂(hǎn),从欮(jué),欮亦声。“欮”意为“上半身憋(发力)”。“厂”指“石崖”。“厂”与“欮”联起来表示“采石于崖”。 本义:憋发力,采石于崖。 申义:1.憋发力。2.突然喘不过来而昏倒。 转义:(费大......
目录

详细释义

jué

从厂(hǎn),从欮(jué),欮亦声。“欮”意为“上半身憋(发力)”。“厂”指“石崖”。“厂”与“欮”联起来表示“采石于崖”。

本义:憋发力,采石于崖。

申义:1.憋发力。2.突然喘不过来而昏倒。

转义:(费大力采来的)石块。

说明:古代采石辛苦,是一种接近体力极限的劳动。所以,“”有憋用力的意思,有憋过头而休克的意思,也有“好不容易”、“厉害”、“严重”等意思。“角”是“大力叩头”;“职”是“费力职位”,“疾”是“厉害的疾病”,“罪”是“严重的罪”,“有”是“好不容易有”,“父”是“严厉的父亲”)同本义〖stone〗

,发石也。——《说文》

相柳之所抵,为泽溪。——《山海·海外北

荧惑弛。——《汉书·李传》

和之璧,井里之也,人琢之,为天子宝。——《荀子》

jué

【动】

。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befaint;fallintoacoma〗

凝于足者为。——《素问·六藏象论》。注:“谓足逆冷也。”

又如:冷(指突然晕倒或手足逆冷);逆(指突然晕倒或手足冷;久久的头痛)

“蹶”的古。摔倒;挫败〖defeat〗。如:弛(摇动的样子)

磕头;触碰〖kowtow〗

若崩角稽首。——《孟子》

又如:角犀地;角(叩头)

短,缺〖beshortof〗

是以汤武至尊严,不失肃祗;舜在假典,顾省遗。——《史记》

jué

【代】

其;他的;她的〖his;her〗

先祖父。——宋·苏洵《六国论》

将尽职焉。——明·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父;疾不疗;幸(其罪);罪惟均(其罪是一样的)

它的;他们的;它们的〖its;their〗

后。——《诗·商颂·玄鸟》

又如:

jué

【连】

因而,因此,于是〖therefore〗

左丘失明,有《国语》。——《史记》

厥症

juézhèng

〖syncope〗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时苏醒的病症

常见词组

允执

晕厥

孙谋

孙谋

痿厥痰厥尸厥
祖武挂漏大放大放
大肆东突刁,天,地
肝厥蛔厥昏厥
煎厥惊厥厥症
角稽首厥阴克尽

介绍

jué

古同“撅”,掘。

古同“撅”,断木。

笔画数:12;

部首:厂

,昏倒:昏厥痰厥

如刘熙《释·释疾病》:“,逆从下起,上胁也。”

者,逆也,气逆逆也,是中医典《黄帝》论“”的病机思想。即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不相顺接,而致手足冷(热),突然昏倒而能复苏为要表现的一种病。在中医典《黄帝全书中,既有专门论述“”的篇章,如《素问·论》、《灵枢·病》,但容未尽一致,所论“”亦不一;还有以“突然跌仆、不省人事”为“”病的条文,如“薄厥”、“大厥”、“煎厥”、“暴”、“尸厥”等;也有以“四肢(手足)冷(热)”为症状论述的“”、“热厥”以及气逆六经十二等条文。

古籍释义

康熙

〔古文〕氒〈氏下可〉《唐韵》《集韵》《韵会》居月切,音。《说文》发石也。从厂,欮声。《篇》短也。《尔雅·释言》其也。《周礼·地官·鄕大夫之职》明。《注》其也。

又《前汉·诸侯王表》汉诸侯王角稽首。《注》应劭曰:者,顿也。角者,頟角也。

又姓。《韵会》京兆人,汉赐衡山王妾氏。

又《韵会》九勿切,音。突世居金山,工於作,金山状如兜鍪。俗呼兜鍪为突,因为国号。

历代《》注家论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六·热厥》:“夫者,动逆也。”

注:“,谓气逆上也,世谬传为脚,广饰论焉。”

吴昆《素问吴注》“,谓气逆上也。”

张介宾《类十五卷·疾病类三十四》:“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绝,是

之起于足者,发之始也。甚至猝倒暴,忽不知人,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后世不能详察,但以手足热为,又有以脚者,谬之甚也。虽仲景有热厥之分,亦以手足为言,盖彼以辨伤寒,实非若《》之所谓也。观《大奇论》曰:‘暴者,不知与人言。’《调论》曰:‘之与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则暴死。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俱竭,令人身皆重(动)而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若此者,岂止于手足热及脚之谓耶?今人多不知,而皆指为中也。夫中者,病多经络之受伤;逆者,直因精气内伤表里虚实,病情当辨。义不正,无怪其以也,医中之害,莫此为甚。”

张志聪《素问集注》:“,逆也。气逆则乱,故发为眩仆,卒不知人,此,与中不同。有热者,有阴有阳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犹逆也。经脉,皮毛之,不相顺接而逆也。”

森立之《素问考注》:“案:《伤寒论》六云:‘凡者,阴阳不相顺接,便为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应知者,阴阳之二不相顺接之,其不相顺接之际,阳衰于下则为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仲景于厥阴篇中偏以为之说,故曰‘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是专论之一端。非与《素问·论》其说不同也。但三阴逆为阴厥三阳烦热,‘郁郁微烦’、‘发热’,手足温之类,并为阳也。案:,本为气逆,故凡气逆,皆得。后文所云三阴三阳是也。[眉]《捧·卷六·脚篇》曰:‘黄帝时,两汉之间为缓,宋齐之后为脚。’[眉]宋臣《千金·凡例》曰:‘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蹷为脚。’”

天雄《素问补识》:“于鬯云:‘本有二:有脚,有气逆上之。王注云:,谓气逆上也,世谬传为脚,广施论焉。要两说皆可存,广饰不传,不知其论云何?第就篇中言之,其云: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之为也,必从五指而上膝,非明明指脚乎?其云: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非明明指气逆上乎?故即《素问》它篇诸言,亦当分辨观之。《五脏生成篇》云:凝于足者为,是脚也。《调论》云:则暴死,复返则生,是气逆上之也。然此《论》之,实赅二义,世传脚,原为偏说,而不可为谬,王氏谬之,而专气逆上之说,亦为偏也。’天雄:《释·释疾病》云:‘,逆从下起,上胁也。’《论》之,多具此义。另有蹶,本为跳跃、跌倒、颠覆、疾走各义,也有作足瘫不能的,如枚乘《七发》:‘出舆入辇,命曰痿蹶之机。’是说常的乘车坐轿,就隐藏着将来两足瘫废的可能性。脚原叫脚弱,《外台》《千金》云:‘考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类,自永嘉南渡,衣缨之士多有遭者,世人号为脚。’唐宋时代,有人把蹶当作脚,除王注外,宋臣《新校千金·例》云:‘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利为滞下,以蹶为脚。’实际上当时的脚,就是脚弱不能。蹶,即脚的雅称。与蹶,音相近,相似,古书常互相通假使用,其义遂紊淆不清。痿蹶,脚弱不能也,而《素问》皆作痿厥尸厥气逆上之病也,而《史记》作尸蹶,即是此故。于氏所谓‘有脚之蹶,有气逆上之。’不知脚,当作蹶;而气逆上之,乃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蹶是病病机,二者实未可混。不得以‘赅二义’笼而统之也。王注‘世谬传为脚,广饰论’,是说世人误把气逆上之当作脚病之蹶,而大做其文章,正是不误。篇中寒热厥,其皆从足起,的‘下气上争’,热厥胸烦满,都说明这个气逆上之,而不是脚病之蹶,说热厥皆从足起,从足起并不等于足不能,于氏指为脚,无一例,乃以王注为偏说,又以‘广饰’三为书,误之甚矣。”

其,他的,那个的:父;后。

乃,于是:“左丘失明,有《国语》”。

字源演变

厥

参考资料

方言用词

播报

◎赣语:jüɛ1 通“佢jiɛ1”

◎客家话:[海陆腔] kiet7 [县腔] kiet7 [东莞腔] ket8 [客英典] ket7 [宝安腔] ket7 [客语拼音汇] kiad5 [台湾四县腔] kiet7

◎粤语:kyut3

◎潮州话:kiag4 (khiak)「潮州」kiêg4 (khiek 旧时:khiet)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