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寒
振寒
振寒 ,证名。发冷时全身颤动。出《 素问·寒热病》。《 证治准绳·杂病》:“振寒,谓寒而颤振也。”《 灵枢·口问》:“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 寒栗。”《张氏医通·寒热门》将振寒分为三种:阳明热,阳盛而阴气加之,洒洒振寒者,治当泻阳,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阴盛阳虚,振振寒栗者,治当补阳,用黄芪建中汤;真阳虚寒栗不振,或兼风寒则振,治当温补,用桂枝加附子汤。参见战条。
病证名
即 寒栗(栗)、振寒寒栗,因寒冷而打冷战(颤),或皮肤因冷战起粟粒状鸡皮疙瘩。多属阴寒盛而卫阳虚,阳虚则外寒。
⑴《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 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 振寒寒栗(栗)。”
张介宾《类经十八卷·疾病类七十九》:“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栗也。”
张志聪《灵枢集注》:“此言阳气之在外也。诸阳之气,主于肌表,故寒气客于皮肤,借阳气以化热。若阴气盛而阳气虚,则为振寒战栗。”
⑵《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 寒栗。”
张介宾《类经十四卷·疾病类二十》:“寒气在外,阻遏阳道,故上焦不通,卫气不温于表,而寒气独留,乃为寒栗,此阳虚则外寒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