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痉病

痉病是指由于筋肉失却濡养而不能自起的,以项强急、四肢搐搦,甚至角弓反张等为要表现的各种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常以筋肉拘急挛缩为其共同的候特征,可表现为卒然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亦可仅表现为某些或某个脏腑、经络的拘挛、强急。痉病系指由于筋失养所起的以项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中医药对痉病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验。历代医家对痉病发病原因的认识,历......
目录

疾病简介

痉病系指由于筋失养所起的以项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中医药对痉病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验。历代医家对痉病发病原因的认识,历了从外感致痉到内伤亦可致痉的过程。《》对痉病病因是以外立论为,认为系风寒湿,侵犯人体,壅阻经络而成。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则反折筋急。”《灵枢·热病》说:“热而痉者死。”汉《金匮要略》在继承《》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以表实无汗和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并提出了误治致痉的理论,即表证过汗、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等,致使外侵袭,津液受伤,筋失养而发本病。《金匮要略》有伤津致痉的认识,不仅对《》理论有所发挥,同时也为后世医家提出内伤致痉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宋《三因极一病论,痉叙论》明确痉病的病位在筋,病机是“筋无所”。明代对“阴虚少”导致痉病有较充分的认识。《景岳全书,痉》说:“凡属阴虚少之辈,不能养,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如中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而温病说的发展和成熟,更进一步丰富了痉病病因病机理论,其热盛伤津动,发本病的论述,使痉病病因说渐臻完备。如《温热纬·薛生白湿热病》说:“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反焚其木,以致痉。”同时,在外致痉中也补充了“湿热侵入经络隧中”的认识。

痉病古代亦称瘛疯、抽搦、抽风、反折。《张氏医通,瘛疯》说:“瘛者,筋拘急也;疚者,筋弛纵也,俗谓之抽。”《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可见,痉病讨论的是全身或局部肉强直性或阵发性抽搐发作的病。至于如金疮破伤,创不洁,感受毒病发的发痉,为“伤风”,因与一般痉病不尽相同,故在外科。

西医锥体外系疾病、高张力综征和膜刺激征的有疾病,符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考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经络风寒暑湿六气皆能致痉”(《温病条辨·痉因质疑》),若感受外,留滞壅塞于经络不能运,筋肉失养而拘急发痉。如《金匮要略论本义·痉病总论》所说:“者人之正气之道路也,杂错乎湿,则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蜷挛之见矣。”

2.热甚发痉或外感热之,或情志过激,肝火等,若热炽盛,必耗灼阴津,筋失濡而挛急发痉。如《温热纬·薛生白湿热病》说:“动则生而筋挛急。”亦即“木,热盛生。”

3.阴亏损多由误治或它病所致。误治者,即汗、吐、下太过,阴;它病所致者,即产后失汗证血证呕吐泄泻、久病体虚等,伤损液,导致津伤液脱亡血,筋失养而成。如《景岳全书·痉》说:“凡属阴虚少之辈,不能养,以致搐挛僵仆者。”《温病条辨·湿痉或问》说:“以久病致痉而论,其强直反瘛疯之状,皆动之为也。”此即阴虚血虚之谓。

4.瘀血阻多因病久人不畅而瘀,或外伤瘀血阻,新不生,进而不养筋而病痉。

此外,临床上亦可见因阳衰化所致者,即阳衰不能化,筋失荣,渐生痉病。综上所述,痉病为筋之病,“筋拘急所以反张”(《景岳全书·痉》)。筋,土可木,水可滋养肝木,且《素问·空论》说:“督脉为病,强反折”,因督脉少阴……贯”,故本病与)、督脉密切相起筋拘急之由,有外壅塞经络不畅;有热炽盛,耗灼阴津;有久病或误治,肝精亏损;或饮食劳倦土虚衰,阴阳生化不足;或久病人,或外伤瘀血阻,血脉不畅。总之,或虚或实,筋失养而挛急,此为基本病机之所在。

临床表现

肢体项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痉病候特征。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发病多数较急,也有慢性久病者。临床表现多样,轻者仅轻微项强几几,或仅限于某一脏一腑、一出现一定范围的拘挛、强急。经络,以发热胸闷,龄齿腹胀便秘温热致痉以喷射性呕吐自汗渴喜饮,两上视,昏厥谵语紧急为;阴亏虚是因禀赋素虚或失失液、病后而发,伴疲,气短自汗等症。

症候诊断

1.多突然起病,以项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候特征。

2.发病前多有外感内伤,或它病之后发病的病史。

3.必要时做液等检查,有助于痉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在临床上,应与下列疾病相鉴

1.病、痫病每发四肢抽搐,两上视,昏不识人,与痉病相似,但痫病多有反复发作史,发作前常无明显诱因,发病突然,伴吐涎沫,或有怪叫声、或有遗尿,移时苏醒,一如常人。痉病发作多有外感内伤病因,发时伴高热、呕吐等症,且多无自然恢复者。

2.痉病可伴有昏迷,与相似,伴发神昏时也有称为痉者,实为痉与并见。痉病是以肢体抽搐、强急为症,神昏为其或有的伴发症;而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冷为症,甚至也有一不复而殁者,一般无四肢抽搐和项强直等表现。

3.中病该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昏仆而渐进加重,即以半身不遂、歪斜为症,而痉病却无半身不遂、歪斜症,可资鉴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所致者,多有恶寒发热浮等表证,即使热直中,虽无恶寒,但必有发热肢体疼痛表证内伤所致者则无表证。2.辨虚卖痉病虚实,一般外壅滞经络、热盛发痉、瘀血阻属实证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大;产后失、汗吐下后、久病体虚属虚证,手足蠕动而无力外感风温暑热湿热,阳明胃热等属热,见身热、烦渴、舌红数等症;风寒湿致痉,阳衰寒证,见畏寒紧等症。

治疗原则

痉病属急症范围,因此,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故祛扶正是其治疗大法。具体治疗时,治实宜祛、除湿、清热;治虚当滋阴虚实错杂者,当标本并治,用泄热存阴、益气化瘀等法治疗。

分证论治

1、经络

症状头痛,项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白,浮紧。

治法:祛燥湿

方药羌活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藁本湿川芎蔓荆子止痛,则畅,和痉解而愈。项强直,加葛根解肌。肢体拘急,加白芍柔筋缓急。口噤不语,加石菖蒲远志开窍。若甚无汗,宜解肌发汗,用葛根汤治之。葛根味甘,生津滋养筋,以解项肉之强急;麻黄桂枝解表;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助葛根缓急止痉;姜、枣调和卫。若甚,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者,治宜和养津,用瓜蒌桂枝汤。以桂枝调和卫,解表;瓜蒌清热生津,和柔筋。若身热,筋拘急,胸脘痞闷,渴不欲饮,溲短赤,苔黄腻滑数,此湿热,宜清热化湿,通三仁汤清热化湿,再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以增强活之力。

2、热甚发痉

症状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骱齿,项强急,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

便秘苔黄腻弦数。

治法:泄热存阴,增液柔筋。

方药增液汤。

大黄芒硝荡涤积热,泄热以存阴;玄参、生地、麦冬养阴清热,增液柔筋。全用则热去津生,筋柔而痉解。若腹胀便秘者,加厚朴、理气导滞。若热伤津而无腑实证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救津。若抽搐甚者,酌加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熄风止痉。急躁心烦者,加栀子淡竹叶清心除烦。

3、温热致痉

症状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渴喜饮,舌质红绛,苔黄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透,镇痉止抽。

方药:羚麻白虎汤

白虎汤清热生津羚羊角清热解毒而镇痉;天麻缓急止抽。中可加银藤、钩藤丝瓜络木瓜缓痉。角弓反张抽搐甚者,可加全蝎蜈蚣熄风止痉。热势盛者,加生地、玄参养阴清热。呕吐者,加竹茹枇杷叶赭石降逆止吐。神昏谵语者,送服成药安宫牛黄或局至宝清心开窍,醒镇痉,若用水犀角应易以水牛角

对热甚发痉和温热致痉,都可选用下列药物同时治疗,效果较好。

1.复方连翘注射液(连翘、银贯众龙胆草、黄连、生石膏钩藤知母甘草等组成),肉注射或静注射。

2.清热镇痉(由羚羊角30e。僵蚕24g、蝎尾18S。蜈蚣12S。雄黄12S。琥珀128。天竺黄12S。辰砂6g、牛黄6S。麝香2g,共为细末)每服3g,日2-4次。

4、瘀血

症状头痛如刺,项强直,疲,四肢抽搐舌质紫暗,边有瘀斑,沉细而涩。

治法:益气化瘀,活止痉。

方药通窍汤。

麝香、老葱活通窍;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化瘀。可加君子汤健脾,以助活化瘀之力。若胸瘀甚者,用府逐瘀汤加味。两都可加全蝎蜈蚣僵蚕、·钩藤熄风止痉。若苔腻弦者,加半夏白芥子、天麻化痰止痉。

5、亏虚

症状:素体虚弱,或失,或汗下太过,症见项强急,四肢抽搐头晕眩,自汗疲,气短淡红,苔薄而少津,沉细。

治法:益,缓急止痉。

方药圣愈汤

中以人参黄芪大补元,益以生四物汤,全用,双补,能温煦经络、濡养筋而止痉。宜加天麻钩藤葛根缓急平而止痉。若吐泻后而抽搐者,可重用白芍,加乌梅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柔筋缓痉。若高热后阴伤,手足蠕动者,可用大定珠、三甲滋阴潜阳而止痉。

转归预后

感受风寒湿或热炽盛而起的痉,为外感发痉,多属实证。此时正气未虚,只要治疗得当,可以较快好转。反之,寒湿郁久可以化热,亦可以转化为瘀血浊,此时则属病情进一步发展。由于热盛所致的痉,若治疗不当,热毒内陷,则痉并见,病情凶险,危及生命。又热盛伤阴之阴衰竭,此时则转为虚证。由于亏虚所致的痉,来势一般不似实证之迅捷,可缓调治本。但在亏虚的基础上,每易感受外,此时则又属虚中有实,本虚标实,需医者明察。至于因瘀血阻或浊阻滞而致的痉,一般在久病后发生。瘀血浊虽为实邪,但多本虚标实。总之,痉病的转归较为复杂,内伤可以感受外而变为外感发痉,外感发痉久治不愈,最后亦能导致内伤发痉。痉病的预后一般较差。外感发痉若能迅速驱痉病得以控制,则预后良好。内伤发痉,大多属虚中夹实,治疗较为困难,应细察病机,审慎调治。古代医家据临床验,认为痉病如见瞪,昏昧无知,为竭;若见戴眼反折,遗尿,为液耗损;若见手足瘛疚,汗出如油如珠,为热毒液外;若见角弓反张,离席一掌,为精血亏耗,筋失养,均属预后不良的征象。

预防调摄

痉病的预防十分重要。若能有效地预防其发病,对减少病残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键在于对易痉病的原发病进积极有效的治疗。如外感病初起,宜积极疏,避免其壅塞经络;热盛于里,应及时清解并注意护津;见到亡血失津等病时,应及时养滋阴以濡筋。痉病发作前往往有先兆表现,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如发现双不瞬、肉抽动当立即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加羚羊角钩藤全蝎等止痉药物急顿服,或用针刺治疗,防止发痉。调摄面首先强调病人居室要安静,减少噪音刺激,减少探视;避免过凉或过热,以免因冷热刺激起发作;床要平整松软,应设床栏,以免跌落;发作时要保护头,避免咬伤和后坠,去掉义齿,避免液和其它异物堵塞道;于发作阶段宜给高热量流质饮食,必要时采用饲,病情稳定后可给半流质及软食物。在发作停止后要保病人安静休息,护理与治疗的时间要理,不要随便打扰病人。

文献摘要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则反折筋急。”

《灵枢·热病》:“痉身反折。”

《素问·空论》:“督脉为病,强反折。”《金匮要略·痉湿病脉并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曰柔痉”;“太阳病,其备,身体强几几然,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骱齿,可与大承汤”。

《景岳全书·痉》:“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筋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液,液枯,所以伤筋”;“痉之为病,即《》之痉病也,以痉作痉,盖传写之误。其反张,头摇口噤戴眼项强,四肢拘急,或见身热足恶寒面赤之类皆是也”。

温热纬·薛生白湿热病》:“湿热,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风藤黄连等味。”

温病条辨·湿痉或问》:“俗痉为惊,原有急慢二条。所谓急者,一感即痉,先痉而后病。所谓慢者,病久而致痉者也”;“以卒得痉病而论,为百病之长,六淫皆得而人。以久病致痉而论,其强直反瘛疯之状,皆动为之也。似之一,可以包得诸痉。要知痉者筋病也,知痉之为筋病,思过半也”。

温病条辨·痉有虚实四大纲论》:“六淫致痉,实证也;产妇亡血,病久致痉,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致痉者,热痉也。”

综合结论

痉病是以项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要临床特征的病,其基本病机为筋失养所致,与)、督脉密切相,但病因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或因风寒湿壅阻于,或湿热留滞于,或热之直趋热炽盛而阴伤,均致筋失濡;内伤多由久病、亡血或误汗吐下而致伤津液,亡血,也有因久病而阻者。故应先辨清外感内伤虚实热而后施治,外壅滞经络,治宜祛湿或清利湿热以通络脉;热甚发痉、温热致痉宜泄热存阴,增液柔筋镇痉;阻者,宜益,祛,通窍止痉;而亏虚则应益,缓急止痉。痉病属危急病,危及生命,故治疗应积极有效,并做好调摄护理工作,而预防则十分重要,见到高热、失、亡津等病时,要及时清热、滋阴、养液、补益等,以防止痉病的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鼠咬伤

下一篇 森林脑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