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森林脑炎

森林炎是由黄病毒属中蜱传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蜱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突起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膜刺激征、瘫痪要特征,常有后遗症,病死率较高。本病是森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于我国东北,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北部林区,多发生于春夏季。又称蜱传炎(TBE),俄国春夏季炎,东蜱传炎等。森林炎是由森林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森林地带,流于春、......
目录

疾病概述

  森林炎是由森林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森林地带,流于春、夏季,病人常为森林作业人员。森林炎病毒寄生松鼠、野液中,通过吸昆虫(蜱)叮咬传播给人。本病潜伏期为8-14天。起病时先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志往往不清,并有项强直。随后再现颈部、肩部和上肢瘫痪,表现为头无力抬起,肩下垂、两手无力而摇摆等。如症状好转则体温在一周后降至正常,症状消失。恢复期较长,可留有瘫痪后遗症。本病要是对症处理。瘫痪后遗症可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森林作业人员要防止蜱叮咬接种森林炎疫苗,可以预防本病。

  森林炎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乙群,为RNA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耐低温,而对高温及消毒敏感,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本病分布中、苏、捷克、保加利亚、波兰奥地利等国。我国要见于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流于5~6月份,8月后下降。多发,林区采伐工人患病比较多。潜伏期7~21日,多数10~12天。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症状体征

   1.病史 注意起病情况,有无高热、剧烈头痛(以前太阳)、恶心呕吐、眩晕、乏力、全身酸痛、嗜睡、意识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2.体检 注意皮肤有无被昆虫螫伤痕迹;有无膜刺激征、张力减弱或消失及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征象。

疾病病因

  注意发病季与地区,病前一个月有无野外作业史,有无蜱叮咬史;有无森林炎疫苗接种史。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也有长达1个月者。

流行病学

  森林炎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乙群,为RNA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耐低温,而对高温及消毒敏感,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该病分布中、苏、捷克、保加利亚、波兰奥地利等国。中国要见于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流于5~6月份,8月后下降。多发,林区采伐工人患病比较多。

临床表现

  普通型患者急起发病,1~2日达高峰,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颈和肢体瘫痪膜刺激症。

  轻型患者起病多缓慢,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耳鸣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3~4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重型患者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或过高热,并有头痛恶心呕吐感觉过敏意识障碍等,迅速出现膜刺激症,数小时进入昏迷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发热一般在38℃以上,大多数持续5~10天,以稽留热为最常见,也有呈双峰热或弛张热者。偶有出性皮疹,部分病例出现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膜刺激征和瘫痪。半数以上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由嗜睡、谵妄昏睡,以至深度昏迷状态。亦有表现为狂躁不安、惊厥神经错乱等。意识障碍随体温下降而逐渐恢复。

  膜刺激征是本病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始为剧烈头痛,部位不定,其次为恶心呕吐膜刺激征一般可持续5~10天,意识清楚后仍可存在。

  瘫痪以发生于颈部、肩上肢肉为,其次为偏瘫和下肢瘫痪,颅神经瘫痪不多见。本病的瘫痪和乙不同,呈弛缓型,常发生于第2~5病日,发生在颈部或肩时出现本病特有的头部下垂症状瘫痪一般2~3周后逐渐恢复,约半数出现肉萎缩。病理性反射常见,部分病例出现锥体外束征,如震颤不自运动等,偶有语言障碍、困难等延髓受累症状

  本病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约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后症状逐渐消失,但瘫痪仍可继续存在。

病理生理

病毒传播

  (1)通过蜱的叮咬森林炎病毒进入人体,在接触局部淋巴结或单核-巨噬细胞后,病毒包膜E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然后融而穿入细胞,病毒在淋巴结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

  (2)复制的病毒不断释放而感染等脏器,感染后3~7天,复制的病毒大量释放至液中成病毒血症,可表现病毒血症症状,病毒随流进毛细管,最后侵入神经细胞,亦可通过淋巴及神经途径抵达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性炎症改变,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的症状

  (3)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后入起病毒血症,由于特异性抗体的成,大多数患者呈隐性感染或表现为轻型的不典型病例,仅一小部分患者,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病变。

  (4)病后15天约10%患者清中出现中和抗体,可长期存在。补体结抗体在感染后1个月始出现,半年后明显下降。凝抑制抗体出现较早,在清中存在时间较长。

病毒免疫

  (1)蜱传炎病毒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侵入人体病毒数量及人体免疫功能状态,若侵入人体的病毒量少,在病毒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过程中或复制后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程中,被机体细胞介导免疫、补体、抗体等人体免疫功能所灭活,则不发病若。

  (2)仅少数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毒力弱,不足以造成严重病理损伤,此时,则不起发病或症状很轻。若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大量病毒侵入人体,且病毒毒力强,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起大量神经细胞破坏。

  (3)此外,人体免疫功能在对抗病毒抗原反应中也可神经鞘的失和周围管及组织的破坏。由于管破坏环障碍,又进一步起相应神经组织的受损,这样,临床上出现明显症状和典型病程过。

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象白细胞1~2万,中性增高。

  2.液压力稍高,细胞计数一般在0.2×109以下,淋巴细胞占多数。糖及氯化物正常。

  3.补体结试验双份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者或单份清效价1:16以上可确诊。

  4.凝抑制试验双份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者或单份清效价1:320以上可确诊。

  5.病毒分离病初以清与液分离病毒,但阳性率低,死后可取组织分离病毒。

助检查

  采集病人双份清进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如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则有诊断意义。死亡病例可取组织分离病毒,作小接种,或用Vero细胞、BHK-21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治疗方案

  重危患者早期可试用恢复期清或林区人员浆,注20~40ml/d,2~3d。有条件时可注或静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6~9ml/d,亦可试用α干扰素等。

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护理、降温、止惊以及呼吸衰竭等处理可参照乙的治疗。

  (二)免疫疗法

  1.清疗法 起病3天患者可用恢复期患者或林区居住多年者的清20~40ml注,或椎管注射5~10ml。

  2.高效价免疫丙种球蛋白每日6~9ml注,至体温降至38℃以下停用。

  3.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核糖核酸酶均可酌情采用。

疾病预防

  1.加强防蜱灭蜱。

  2.在林区工作时穿五紧防护服及高筒靴,头戴防虫罩;衣帽可浸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每套200g,有效期10天。

  3.预防接种 每年3月前注射疫苗,第1次2ml,第2次3ml,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1针。

  4 林区工作做好治疗药品应急准备。

安全提示

  1、林炎是由森林炎病毒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森林地带,因多发生在春夏季,又春夏炎。感染者以男性为,多为森林地区的作业人员或外地到林区放养蜜蜂者。

  2、森林炎病毒寄生于啮齿动物如松鼠、野液中,通过吸昆虫(蜱)媒介传播。当人们进入有本病存在的森林地区时,被感染性蜱咬后,就可能受染,但大部分病入呈隐性感染或仅有轻微症状,只有一小部分出现明显症状

  3、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

  4、本病有严格的地区性,进入疫区前必须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在生活地区周围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灭、灭蜂工作。 初次进入疫区的人应接种森林炎疫苗。在疫区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服,扎紧袖、领和裤脚以防止蜱的叮咬。

  5、后遗症以瘫痪,应采用针灸推拿、体疗等综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痉病

下一篇 久痢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