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伤
病因
症状
被老鼠咬了常见的情况是:
临床上以短期发热,继之出现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其主要表现。典型症状为三红、三痛:眼结膜红、颜面潮红、颈红、头眼眶痛、腰痛。病程在临床上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本病的隐性感染率低,仅为3.8-4%,人群普遍易感。
饮食
预防
本病主要因灭鼠工作不足造成老鼠过度繁殖,故消灭老鼠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具体方法可以在社区组织下进行定期的毒鼠,其次比较生态的方式是饲养老鼠的天敌---猫,上述两种方法均可有效的使老鼠锐减,前者幼龄儿童有误食毒鼠诱饵的报道,故对幼龄儿童有潜在威胁,后者比较安全、有效,故作为首选预防方法。
治疗
一般损伤可用清洁水冲洗伤口,把伤口内的污血挤出,再用双氧水消毒清洗干净创口后用碘伏消毒处理。
对已经出现皮肤伤口红肿、发热、疼痛甚至脓性分泌物者,证明伤口已经合并细菌感染,可行血常规检查明确有细菌感染后,可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
对于有高热、腰痛、严重全身皮肤、粘膜充血出血,休克及心功能衰竭的患者,有感染鼠疫的可能性,必须立即隔离,同时在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部为或者上级领导进行疫情上报。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补液支持治疗,避免水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
检查
本病主要是进行临床体格检查,根据伤口的形态、特点判定是否为老鼠咬伤,检查的同时需用3%的过氧化氢清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处理伤口,避免伤口过深造成厌氧菌的感染(破伤风)及减少细菌感染。
其他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因部分老鼠体内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如:鼠疫耶氏杆菌、沙门氏菌、土拉杆菌、炭疽杆菌、狂犬病毒、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故被咬伤后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根据检查结果协助诊断,避免上述疾病的发作或加重。
诊断鉴别
诊断
突发高热,病情迅速恶化,同时具有以下之一者,
③严重全身皮肤、粘膜充血出血,休克及心功能衰竭。因为可能被感染上鼠疫。
本病主要同其他动物、昆虫咬伤相鉴别。常与毒蜘蛛咬伤相鉴别,由于某些蜘蛛毒性巨大,可以产生类似鼠咬伤临床表现。毒蜘蛛蜇人后,一般以局部症状为主,如红肿、疼痛、出现皮疹等。蜘蛛毒素中的神经毒,可以使蜇伤局部苍白,周围红润和渗血,以后发生干性坏死。严重者除皮肤出血、坏死外,可以出现全身症状,表现为:软弱无力、双足麻木、头晕头痛、大汗、流涎、流泪流涕、恶心呕吐、腹痛、腹肌痉挛、寒战、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更严重者可以先出现血压升高,随后降低,呈休克状态,甚至昏迷死亡。有的患者还可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和剧烈腹痛等急腹症表现。
并发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