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毛孢子菌病

孢子菌病是由毛孢子起的浅表性和系统性感染,多见于热带地区。某些温带地区也有较高的发病率。毛孢子菌既可起浅表感染,也可起侵袭性感染。浅表感染,又称为白毛结,为白色棕黑色或绿色颗粒状纺锤状小结,包围毛干并呈不规则在分布。白毛结多见于年轻男性,特是生殖器周围。但似乎并非接触传染,个人卫生差及较低的社会济地位不是本病的险因素。侵袭性感染要包括真血症、单个器官感染和播性毛孢子......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孢子菌属真菌分类为有丝孢子菌,属于担子菌门,系统发生与隐球菌属相近,实际上,包括了一个异质性的群体,多数毛孢子菌能同化多数碳源和氮源,使传统养实验难于鉴,毛孢子菌的生态特征为既可见于环境中腐物寄生于水和植物中,也可分离于人体的特定部位(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最近通过态,在细胞壁中存在木糖,超微结构,免疫特性,生理生化,辅酶Q系统,DNA-DNA杂交和部分26SrRNA序列分析,将本菌属重新划分为17个菌种和5个变种,其中有6种致病性菌:

1.卵孢子菌(Trichosporon ovoides),可起浅部真菌病即白毛结和皮肤损害。

2.孢子菌(T.inkin),要分离自人体沟区和肛门,可起阴毛的白毛结,也有两例起系统性真菌病的报道,即膜炎和腹膜炎。

3.T.asahii(包括三个变种,即var.asahii,var.coremiformis和var.faecalis),多数分离自源性免疫缺陷患者,也可分离自炎患者的液中,或起皮肤损害,也有起被哺乳动物白毛结的报道。

4.类星孢子菌(T.Asteroides)可起皮肤损害。

5.皮肤毛孢子菌(T.cutaneum)起皮肤损害和腋毛毛病及变应性应。

6.黏膜毛孢子菌(T.mucoides),多数分离自源性免疫缺陷患者,也可见于阴毛白毛病,最近也有分离自甲真菌病的报道,但前亦有人仍以白吉利毛孢子菌代表这一属的所有病原菌

(二)发病机

浅表感染,又称为白毛结,为白色棕黑色或绿色颗粒状纺锤状小结,包围毛干并呈不规则在分布,有时结可以融成团块,某些具有遗传素质的患者可与毛孢子菌的抗原发生反应而导致肺炎,侵袭性孢子菌病要见于免疫缺陷患者,约90%的患者见中性粒白细胞减少,通常为恶性液系统肿,皮肤损害是第三位常见病变,可反映感染播情况,表现为部及四肢的红斑性丘疹,有时可伴水疱,丘疹逐渐发展为中央坏死。

症状

1.浅表感染 又称为白毛结,为白色棕黑色或绿色颗粒状纺锤状小结,包围毛干并呈不规则在分布,有时结可以融成团块,在真菌生长处的毛干质脆易于折断,此种毛干上结质地较柔软,并易用手将结从毛干上擦去。

2.过敏肺炎 有报道本菌是过敏肺炎病因之一,某些具有遗传素质的患者可与毛孢子菌的抗原发生反应而导致肺炎,通过从患者居住的环境中清除此菌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率,前在日本以外地区尚无相报道。

3.侵袭性孢子菌病 要见于免疫缺陷患者,约90%的患者见中性粒白细胞减少,通常为恶性液系统肿,其他险因素包括艾滋病,严重烧伤,静插管,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以及瓣膜手术等,要由灰毛孢子菌和黏毛孢子起。

侵袭性感染可分为播性和局限性,播性最常见,表现为急性发热,一般常用的抗生素治疗无效,感染常进迅速,导致多器官衰竭和血症最常累及,部累及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少,胸部X线示弥漫性浸润,部累及多于尸检时发现,临床表现为肾衰伴镜下血尿蛋白尿,皮肤损害是第三位常见病变,可反映感染播情况,表现为部及四肢的红斑性丘疹,有时可伴水疱,丘疹逐渐发展为中央坏死,一些患者如细胞减少状况改善且应用抗真菌治疗有效,可转化为慢性播型有如慢性播型念珠菌病,罕见受损,表现为发热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感染可局限于单个器官,包括瓣膜,中枢神经系统,腹膜和外科伤,绝大多数膜炎由人工瓣膜起,也有因注射毒品而起,通常表现为大且厚的瓣膜赘生物,易发生栓塞,特是下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病,有一例脊髓X线照相致膜炎的报道,有慢性腹膜透析致腹膜炎的报道。

检查

,尿,液和皮损组织培养, 培养对播性感染的诊断非常有用,皮肤组织病理的培养也有提示作用,皮肤活检示真皮侵入菌丝和关节孢子,部分可见栓性管炎,应注意从和尿中培养出毛孢子菌,可能为定植菌而非感染,但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从任何标本中培养出此菌均应认真对待,并做进一步评估。

检查:在培养结果出来前,可采用法评估,毛孢子菌与新生隐球菌多糖有交叉抗原。

并发症

某些具有遗传素质的患者可与毛孢子菌的抗原发生反应而导致肺炎

诊断

检查:在培养结果出来前,可采用法评估,毛孢子菌与新生隐球菌多糖有交叉抗原,有报道毛孢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新生隐球菌抗原为阳性,因此,对于可疑病例,隐球菌抗原检查是有益的。

隐球菌感染相鉴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一种由新生隐球菌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膜、、皮肤、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脏均可受累。

治疗

(一)治疗 

对于浅表感染常用治疗法为将毛发剃光,或每天擦洗毛发,用手刮去结。可在剃除毛发后再用一些抗真菌,如0.05%氯化、6%水杨酸(柳酸)、12%苯甲酸、3%硫磺或2%甲醛溶液(福尔马林),即可治好。亦可用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的药液洗涤病发。  

由于大多数系统感染患者均有严重的免疫抑制和原发病,因而侵袭性感染的治疗较为困难。已报道治愈的患者多为无中性粒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迅速恢复的患者。  

在人清中两性霉素B的浓度可以抑制毛孢子菌,但不能杀灭。因此,两性霉素B不适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并的孢子菌病。氟康唑康唑、咪康唑和SCH39304的体外活性与两性霉素B相似。氟胞嘧啶可与两性霉素B协同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效率优于单用两性霉素B。推荐的治疗法:在功正常的情况下,两性霉素B 0.7~1.0mg/(kg·d)联或不联氟胞嘧啶100mg/(kg·d);以氟胞嘧啶600~800mg/d作为替代疗法或与两性霉素B联。在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改善患者的免疫抑制状况。刺激细胞因子以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的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真血症患者可拔除静插管。对于恢复良好的患者特膜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者,应维持长期抗真菌治疗,较为简便的法是氟康唑。一些患者虽然恢复并在停止抗真菌治疗后病情稳定,但一旦出现新的免疫抑制因素如长期的化疗或抗排斥反应治疗时,可能应继续给予系统性抗真菌治疗。  

中医治则:宜养阴清热,扶正解毒养阴汤加减。  

(二)预后  

由于大多数系统感染患者均有严重的免疫抑制和原发病,因而侵袭性感染的治疗较为困难。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发黄

下一篇 囊虫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