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囊虫病

囊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蚴虫寄生在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囊虫病是猪绦虫病源性的自体感染或人进食猪条虫卵污染的水与食物,虫卵感染进入小肠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出,穿过肠壁管,布全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肉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囊虫称囊虫病。其中囊虫病最为严重。囊尾蚴的寿命可长达十数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囊虫病是由猪肉绦虫的......
目录

概述

  囊虫病是由猪肉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组织起的疾病。侵犯部最常见,其他可寄生于皮下组织肉及眼部等。绦虫病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感染式有源性、外源性自身感染和异体感染,青壮年发病率高。属中医虫证”、 “痫”等范畴。

病因

发病原因

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俗称囊虫)在人体寄生起囊尾蚴病,而牛带绦虫的幼虫(牛囊尾蚴)不会起人体囊尾蚴病。猪带绦虫卵感染后在小肠消化液,尤其胆汁的作用后,卵的六钩蚴(脱囊孵出,布于全身。约3周幼虫在组织发育至1~6mm大小,并出现头;9~10周时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呈白色透明囊黄色清亮液体与凹的头,后者呈白色点状,位于一侧。囊尾蚴大小与状视其寄生部位而异。位于皮下组织,尤其者,生长纤维之间,呈,状如囊。实质囊尾蚴呈,约黄豆大小。脑室囊尾蚴亦呈,直径可达3cm以上;位于颅底软膜或脑室囊尾蚴生长不受限制,其直径达3~6cm,退化后其囊被膜呈袋状扩大,无头。由于囊尾蚴不断随向流动,常带蒂与膜或脑室相连。

囊尾蚴态与大小可分为三种:纤维素型、葡萄状型与中间型。纤维素型为最常见,因常位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命,大小为5~10mm,或卵,无色透明囊含清亮液体与白色点状的头。头上有四个吸盘与两排小钩为其特征。囊膜分为三层,最外层为皮层,系嗜酸性玻璃状薄膜。中间层为细胞核层。层为实质层,较厚,由细纤维网组成。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囊表面呈蛋石样,上有微绒毛与一小孔,头可从孔道伸出。葡萄状型较大,其直径可达4~12cm,为或分状囊,类似葡萄,肉眼看不到头为其特征。仅见于人的部,未见于其他中间宿如猪。近年来发现在显微镜检查时常可见头痕迹。中间型在人脑中发现,体较大,呈分状,长出一至数个囊,其特征为可见头,位于囊或部分从囊壁伸出,故其态与大小介于纤维素型与葡萄状型之间。在囊尾蚴患者中以纤维素型最常见,但在9%~13%尸检者同时有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并存。这三种囊尾蚴的部位、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纤维素型常局限于实质或蛛网膜下腔。除可脑室阻塞产生高压外,位于实质静区,囊尾蚴数不多的患者可无症状,或病情较轻。葡萄状型与中间型常位于颅底的危险部位,产生严重进性炎症反应,起颅底膜炎,因膜粘连产生第四脑室孔堵塞,高压与积水。

囊尾蚴寿命为3~10年,长者可达20年或以上。虫体死后发生纤维化与钙化

病机

猪带绦虫卵十二指肠消化液和胆汁的作用,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布至全身各种组织器官。幼虫寄生部位多见于皮下组织肉,其次为眼与部包括脑室组织表面,也可寄生心脏腔与脊髓。囊虫除在眼、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外都由纤维素包围。

活幼虫在局部则可起典型炎症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有时见异物巨细胞;继后纤维囊肿坏死与纤维化,最后虫体死亡、钙化。病变轻重程度因囊虫数量、寄生部位及局部组织反应不同而异,以部病变为最严重。

1、大脑型:六钩蚴环由丛入,囊尾蚴可寄生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半数患者仅1~2个囊虫,部分可多个,多处寄生寄生实质称大脑型,病变多位于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大的囊尾蚴病变呈占位性病变。

2、脑室型:寄生脑室常为单个,游离或带蒂系于脑室壁,在脑室孔处可造成活瓣性阻塞,发生间歇性积水。

3、膜型:囊尾蚴位于软膜下、蛛网膜下腔或颅底为膜型。由于周围有空隙,阻力小,虫体较大,最大者似葡萄,称葡萄状囊尾蚴,极易破裂。囊尾蚴寄生部位产生轻度炎症。在膜者有膜增厚、粘连,类似结核性膜炎。粘连重者环吸收障碍,产生交通性积水。

4、混型:部分患者几型可同时存在,即大脑型、脑室型或膜型并存在称混型。

从光镜、电镜研究结果,囊尾蚴可分为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三个明显阶段。蜕变死亡期囊尾蚴纤毛、头、虫体崩解,并释放异体蛋白。后者水肿,炎症反应,纤维增生,组织软化,甚至脓肿。过去认为囊尾蚴的囊液异体蛋白抗原数量微小,组织反应较轻,对人体毒性不大。近来国研究表明其囊液异体蛋白抗原可达相当高的水平。组织对其崩解后释放的异体蛋白可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石灰小体是囊尾蚴崩解后脓肿的重要依据。只要发现石灰小体即可做出囊尾蚴病的诊断。

显微镜检查在活囊尾蚴周围可见少量神经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死囊尾蚴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继之发生异物反应和纤维化。

报告本病流性乙型炎患者尸检发现,约1/3的病例并发囊尾蚴病,而其他病例尸检仅见0.014%~0.46%,两者差异显著,说明囊尾蚴病患者对性乙型炎病毒易感。病死率增高。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肉则产生皮下囊尾蚴结寄生于眼常在网膜、玻璃体、眼前房、眼、眼结膜下等,起病变及功能失常。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3个月。临床表现应视囊尾蚴数量、寄生部位及人体反应性而异。感染轻者可无症状,仅尸体解剖时发现。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分为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与皮型囊尾蚴病三种。

1、囊尾蚴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癫痫发作最常见,占52%~85%。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有如下4型:

(1)皮质型:占囊尾蚴病的84%~100%,囊尾蚴多寄生在运动中枢的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如果虫数少又不活动,可无症状。若寄生于运动区,则以癫痫为突出症状,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暂抽搐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囊尾蚴病中发生率为50%~93.5%,常为就诊时患者的诉。严重感染者压增高,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长期压增高,组织萎缩者可发生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视物变幻觉精神异常、痴呆等表现。病程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2)脑室型:以第四脑室为多见。六钩蚴环至脑室丛,并随液至第四脑室。囊尾蚴阻塞脑室孔,故在早期出现压增高综征。囊尾蚴悬于室壁,呈活瓣状,患者急转头部可突发眩晕、头痛呕吐环呼吸障碍而猝死,或发生小脑体疝,这种现象称Brun征,或体位改变综征。患者常有颈强直,强迫头位。

(3)蛛网膜下腔型或颅底型:要病变为囊尾蚴性膜炎。常局限在颅底颅后窝。初期有低热,临床上多以亚急性或慢性膜炎与网膜粘连所致症状,有头痛呕吐项强直等压增高综征,以及眩晕、听力减退耳鸣共济失调、面神经麻痹等。预后较差。

液检查:液压力增高常在1.96~3.92kPa(20~40cm H2O)或以上,以1.96~2.45kPa(20~25cm H2O)为多。细胞数为(10~100)×106/L;蛋白质轻度增高,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围。Wibler(1980年)报道5例囊尾蚴病液,一般为淋巴细胞增多,伴有异常淋巴细胞,有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认为具有特征性。

(4)混型:以上各型混存在,如皮质型和脑室型并存,症状最重。

另外,偶有囊尾蚴寄生于椎管,压迫脊髓,产生截瘫者。

2、眼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的1.8%~15%。囊尾蚴可寄生于眼、外各处,以玻璃体及网膜下多见。寄生网膜者可造成视力减退、网膜剥离、失明;寄生于玻璃体和前房者,患者感觉眼前有黑点或黑影飘动;寄生于外眼部者可见结膜下或睑包块结。囊尾蚴眼寄生虹膜状体炎、膜炎、眼压增高和继发性青光眼等。检眼镜、裂隙灯检查可见网膜下或玻璃体的囊尾蚴,呈一浅灰色的囊,周围有红晕光环,可见虫体蠕动。

3、皮下组织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组织肉,少者一两个,多者千余,呈结肿块,黄豆大小,或卵,质地较硬有弹性,以头颈部及躯干较多,四肢较少,手足罕见。囊尾蚴结与皮肤不粘连,不痛不痒,可分批出现,自消失。肿胀,个呈假性肥大,外束丰满,而患者感疲乏无力。囊尾蚴死后发生钙化,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

B超检查皮下囊尾蚴结显示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为0.6cm×0.3cm,平均大小为1.18cm×0.68cm,囊可见一强回声光团,位于中央或一侧,最大0.4cm×0.2cm,最小为0.09cm×0.09cm,平均为0.18cm×0.18cm。

此外,囊尾蚴还可寄生口腔、声带。若大量囊尾蚴感染者也可见于腔等,但生前不易诊断,常在尸检时发现。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囊尾蚴病。

1、皮下及肉囊尾蚴病:感染轻时可无症状寄生数量多时,可自觉肉酸痛无力,发胀、麻木或呈假性胎大症等。

2、囊尾蚴病:癫痫发作,压增高,精神症状囊尾蚴病的三大症状神经疾患和流障碍症状如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及精神症状,其他可有头痛头晕呕吐志不清、失语、肢麻、局部抽搐听力障碍精神障碍、痴呆偏瘫和失明等。也常并发基底部动脉起缺管病。

3、眼囊尾蚴病:症状轻者表现为视力障碍,常可见虫体蠕动,重者可失明。有时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神经萎缩等。囊尾蚴死亡时,可造成玻璃体混浊网膜离、神经萎缩,并发内障,继发青光眼等终致眼球萎缩而失明。

检查化验

1.液及液检查

外周象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液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异常淋巴细胞有参考价值。

2.囊虫补体结试验

阳性。前已很少应用。

3.粪便检查

粪中发现或虫卵者有诊断意义。

4.穿

颅压可增高,液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均可增高。

5.影像检查

包括X线,B超,CT和MRI检查和脑室造影,尤其后两种对囊尾蚴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可确诊大部分囊尾蚴病的活动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诊断钙化型优于MRI。CT可显示活动期与蜕变死亡期的各种类型。但其分辨力不及MRI,若囊尾蚴头显影不满意,不能对活动期或蜕变死亡期做出明确的病期诊断,而盲投药会诱发水肿高压或休克,而MRI可将囊尾蚴病分为四期: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MRI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6.免疫检查

(1)抗体检查用猪囊尾蚴液纯化后作抗原与患者清或液做间接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与敏感性,对临床诊断及流调查均有实用价值,但ELISA试验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并与包虫病有交叉反应。

(2)单克隆抗体(McAb)法检测囊尾蚴环抗原诊断囊虫病

鉴别诊断

  1、有肠绦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绦虫卵或

  2、出现癫痫高压、精神障碍三大症状,或同时伴有视力障碍皮下结

  3、免疫检查:有补体结试验、间接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者有助诊断。

  4、CT检查有助诊断。

  5、皮下结组织检查可见囊尾蚴头

  6、囊虫病应注意与原发性癫痫、结核性或隐球菌性膜炎相鉴

本病临床类型多,表现复杂,囊尾蚴病应与原发性癫痫结核性膜炎、管疾病、病毒性炎、网膜下腔出神经头痛等相鉴皮下结者应与皮脂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湿吸虫病皮下结等鉴。眼囊尾蚴病应与眼、异物、葡萄膜炎、网膜炎等鉴

治疗

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吡喹酮阿苯达唑是抗囊尾蚴的要药物,适用于活动期与部分退化死亡期的囊尾蚴,临床治疗皮下肉型和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非活动期及部分蜕变囊尾蚴则无需抗虫治疗。吡喹酮以杀虫作用为,药效快,疗程短,但副作用大。阿苯达唑以影响虫体的正常代谢为,药效缓和,疗程略长,副作用较小。

(1)吡喹酮本药有强烈杀囊尾蚴的作用,虫体大量死亡后释放异体蛋白,起严重过敏反应,尤其囊尾蚴病患者的反应更强,甚至发生脑疝,危及生命,故必须住院治疗。其量与疗程应据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皮型囊尾蚴病的量,成人为600mg/次,3次/d,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半个月,皮下结逐渐缩小,于1~2个月消失。病理检查可见结囊虫死亡,囊壁变性退化。弥漫性多发性皮肤型囊尾蚴病,尤其囊尾蚴性假性肥大者,可重复1~2个疗程。

囊尾蚴病采用吡喹酮量应囊尾蚴的部位与数量而不同。颅CT扫描与MRI检查可清楚显示组织囊尾蚴阴影,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如果虫数少,可采用吡喹酮10mg/(kg·次),3次/d,4天为一个疗程,总量为120mg/kg体重。如果囊尾蚴为多发性,尤其弥漫性者伴有皮肤肉囊尾蚴病或精神障碍、高压者,尤应特谨慎,应进眼底检查有无视神经水肿,并测定颅压,不宜过早用药。高压者应先用地塞米松醇静滴注,降低颅压,使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眼底视盘水肿明显好转时,才可用吡喹酮治疗。常采用小量长疗程与多个疗程为宜。量为20mg/(kg·d),3次分服,9天为一个疗程,总量180mg/kg体重。间隔3~4个月重复一个疗程,一般需要2~3个疗程。疗效较好,治后半年随访时约2/3患者癫痫停止发作,神经症状大多控制或改善。与治疗前CT对比,绝大多数消失。对皮肤肉型患者的效果更好,皮下结一般2~3个月消失。

副作用:常见有头痛,有时剧烈,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尤其因急性水肿压增高并发脑疝,可危及生命。弥漫性皮型囊尾蚴病治疗过程中也可产生发热过敏反应。有时“单纯”皮型由于的囊尾蚴死亡后也可水肿、剧烈头痛症状,应当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对症治疗。

(2)阿苯达唑本药对皮型、与眼囊尾蚴病均有良好疗效。常用的量与疗程为18mg/(kg·d),分2次服,10天为一个疗程。型患者间隔2~3个周,重复一个疗程,一般需要2~3个疗程。治后4~6个月皮下结平均减少96.5%~99.3%。型患者治后随访,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者占84.57%。

副作用:型患者于第一个疗程结束后7~16天发生头痛(53.7%)、癫痫(13.3%)、低热(22.7%)、视力障碍(4.8%),给予醇和地塞米松治疗后可以控制,1~2天恢复。反应较吡喹酮治疗为轻。这可能与囊尾蚴在组织缓慢死亡,起炎症反应较轻有

(3)甲氧哒唑:对猪囊尾蚴的实验治疗表明,其疗效明显优于吡喹酮阿苯达唑,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可能是治疗囊尾蚴病最有前途的药物,尚待扩大临床验

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干芜治疗囊尾蚴病的远期疗效:吡喹酮20mg/(kg·d),服用6天;10mg/(kg·d),服用24天;30mg/(kg·d),服用4天。阿苯达唑15mg/(kg·d),30天。干芜1.56g/次,3次/d,平均服药23个月±9个月。连续随访5年结果,近期与远期疗效的总有效率:吡喹酮组为68.6%与85.7%;阿苯达唑组为79.3%与93.1%;干芜组为68.7%与87.1%。三种药物远期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

对症治疗:对压增高者,可先给予20%醇注射液250ml静滴注,加用地塞米松5~10mg/次,1次/d,连续3天,再始病原治疗。发生癫痫过敏反应应作相应处理。

手术治疗:眼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如用吡喹酮治疗,虫体杀死后可起炎症反应,加重视力障碍或失明。囊尾蚴病,尤其是第三与第四脑室囊尾蚴多为单个亦可采用手术除之。

囊尾蚴病猪带绦虫病患者先及早驱虫,但不宜用吡喹酮。可用槟榔南瓜子等其他驱绦虫药治疗。

用药原则:

1、囊虫病型以服比奎酮和其他助药物治疗。

2、囊虫病型应用比奎酮前3天先用地塞米松治疗减轻免疫反应;伴发高压时加用脱水;并发癫痫时要加苯妥英钠治疗。

3、眼囊虫和脑室囊虫者应先进必要的手术治疗,后再用比奎酮治疗。

4、囊虫病治疗后发热头痛抽搐、皮疹时要加强对症支援治疗,病程长,体质衰弱者可用特需药物治疗。

预防

1、加强肉类检查

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在供应市场前,肉类必须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猪肉在-13~-12℃环境中,12小时,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

2、管理厕所猪圈

发动群众管好厕所、建圈养猪,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

必须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良习惯,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以防误食虫卵。烹调务必将肉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要分

4、防治感染

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猪带绦虫病患者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故患者的彻底驱虫治疗不但可预防他人感染,亦可避免自身感染,而且使猪的囊尾蚴病发病率下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毛孢子菌病

下一篇 疟疾肾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