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发黄

发黄指由各种不同原因起遍身皮肤或眼巩膜黄染症状。又叫做“黄疸”。寒湿发黄,属于阴黄。见《治汇补·黄病章》。指因寒湿郁滞,脾阳虚弱,液外渗起之黄疸。患者身发黄呈暗晦色,畏寒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不实,小便短少,沉濡或濡缓,淡苔腻。宜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理中汤加味伤寒发黄外感而出现黄疸。《景岳全书·杂谟》:“表邪发黄,即伤寒也。凡伤寒汗不能透,而......
目录

寒湿发黄

寒湿发黄,属于阴黄。见《治汇补·黄病章》。指因寒湿郁滞,脾阳虚弱,液外渗起之黄疸。患者身发黄呈暗晦色,畏寒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不实,小便短少,沉濡或濡缓,淡苔腻。宜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理中汤加味

伤寒发黄

伤寒发黄外感而出现黄疸。《景岳全书·杂谟》:“表邪发黄,即伤寒也。凡伤寒汗不能透,而湿在表者有黄;或表邪不解,自表传里,而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黄。”表邪未解者,发热身痛浮,少汗,宜从汗湿热郁者,烦热缓滑,多汗,宜分消清利;阳明实邪结胀满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热。伤寒发黄表邪未清而湿热又盛者,治宜双解,柴苓汤茵陈五苓之;若热甚而表邪仍在者,柴苓之。若但有湿热实胀而外无表邪者,茵陈蒿之。若因内伤劳倦致染病伤寒而见发黄者,但察其本无湿热实邪,当以阴黄之法调补治之。《备急千金要》卷十指黄汗黄疸谷疸女劳疸等五种黄疸伤寒发黄

湿热发黄

湿热发黄,属黄疸病之阳黄范畴。见《法·疸》。为湿热相搏所致之黄疸。《伤寒全生集·辨伤寒发黄》:“湿热发黄,一身尽痛,发热渴,小便不利,色如熏黄,暗而不明也。”如热重于湿,则色如黄鲜明,渴较甚,治以清热为,兼用利湿消黄,用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如湿重于热,治以利湿消黄为以清热,茵陈五苓、参苓湿汤、消毒等。

小儿瘀热发黄

《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四:“小儿瘀热在,或湿热相搏,熏在肉,其黄,身或疼痛,肉如色。或得之伤寒,或得之邪气,或得之风温。皆胃气虚,邪热谷气相搏所为也。”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治准地黄汤(茵陈、生地、川芎赤芍当归花粉茯苓泽泻甘草)加减。

蓄血发黄

伤寒全生集·辨伤寒发黄》:“蓄发黄者,其人身黄,沉结,小硬满,小便自利,大便黑色,其人如狂,此为蓄在下焦,用桃仁汤下之,盖下则黄退也。”

瘀血发黄

瘀血发黄,见《医入门》卷五。又瘀血黄、蓄发黄。《治汇补》卷三:“瘀血发黄,喜忘,如狂,溺清,便黑。”《张氏医通·杂门》:“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胁有块或胀,沉或弦,大便不利,稍实而不甚弱者,汤。下尽黑物则退。”

小儿发黄

小儿发黄,指小儿头发色黄的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足少阴,其华于发。若不足,则不能润悦于发,故发黄也。”治宜滋,用二至四物汤加制首乌、菟丝子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蜻蜓兰

下一篇 毛孢子菌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