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利斯特菌病

李斯特菌病(也称为利斯特菌病,李氏杆菌或利斯特氏杆菌)是一种因为吃了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而患上的严重传染病。孕妇尤其容易感染李斯特菌病,从而给胎儿带来严重伤害。虽然中国准妈妈得李斯特菌病的比较少见,但你在孕期还是需要了解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李氏杆菌病,李司忒菌病,李司忒氏菌病,circling diseaseICD:A32感染科利斯特菌病是单核细胞增生性利斯特菌(Listeria......
目录

英文参考

listeriosis

疾病别名

李氏杆菌病,李司忒菌病,李司忒氏菌病,circling disease

疾病代码

ICD:A32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疾病概述

利斯特菌病是单核细胞增生性利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所致急性感染病,患者多在免疫功能低下时感染发病,也可起成人膜炎等。本病多为发性感染,多见于夏末秋初。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及40岁以上成人。男女发病无差

疾病描述

是单核细胞增生性利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所致急性感染病,患者多在免疫功能低下时感染发病,新生儿及40岁以上年龄者易感,如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化脓性膜炎或炎,也可起成人膜炎等,孕妇感染本病后可流产

症状体征

潜伏期从几天到数周不等。临床最常见的利斯特菌病膜炎(约占50%~60%);其次是无定位表现的血症(占25%~30%),伴或不伴有膜炎的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病变约占10%,膜炎占5%,其他尚有源播所致的少见的葡萄膜炎、眼炎、颈淋巴结炎、肺炎脓胸炎、腹膜炎、炎、脓肿胆囊炎、骨髓炎及关节炎等。

1.膜炎(炎)多见于出生叁天后的新生儿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患糖尿病、硬化或接受糖皮质激素类固醇治疗者,30%则无明显诱因。起病急,有严重头痛、眩晕、恶心发热项强直等膜刺激征,部分病人有惊厥易激惹定向力障碍症状类似其他化脓菌所致膜炎,重症可于24~48h昏迷。少数起病慢、病程长而有反复。约1/4患者有局灶性神经损伤。多数患者液中白细胞数为(0.1~10)×109/L,其中2/3为多核,半数葡萄糖含量<2.8mmol/L,蛋白质含量0.5~3.0g/L。如病变累及实质则可有炎、脑干膜炎(炎,rhombencephalitis)及脓肿。可有惊厥、轻偏瘫癫痫发作及脑疝成等。有些病人仅有低热及性格改变。病程呈双相,于病初的3~10天仅有发热头痛呕吐等前驱症状,尔后出现不对称的第Ⅴ、Ⅵ、Ⅶ、Ⅷ、Ⅸ、Ⅹ对神经瘫痪。此外,尚可有共济失调轻瘫及感觉迟钝等表现。未膜炎的患者CSF检查多正常,或仅有轻度淋巴细胞增多和蛋白质含量增高。大多数CNS实质病变患者细菌培养阳性。

2.血症血症利斯特菌病感染可见于成人(原因不明)及新生儿,成人多见于免疫抑制者,新生儿多见于出生后3天起病,其母多为无症状携带者。患儿多于分娩过程中经胎盘受感染,称为“肿性婴儿血症”。本菌是继大肠杆菌和B组链球菌之后,第叁种最常见的起新生儿脓毒血症膜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其他革兰阴性菌血症相似,但白细胞分类中大单核细胞可高达8%以上,患者如无淋巴,则有协助诊断的意义。培养阳性可确诊。

3.新生儿败肿病胎盘感染,患儿多种脏()及组织呈现多发性脓肿及(或)肿,羊水混浊被胎粪所染,病人衰弱,常伴有结膜炎咽炎、皮肤红丘疹,多发于躯干及肢端。患儿可出现呼吸及环衰竭,病死率高。

4.妊娠感染利斯特菌病患者中妊娠妇女占1/3,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但以后3个月为多见,可有畏寒发热咽痛痛、痛、痉挛性腹痛腹泻。体征无特殊,一般不影响胎儿。感染严重则可造成流产死胎早产或新生儿感染。

5.局灶性感染可由局部接触或起。利斯特菌所致感染性膜炎并非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而与左病损有动脉瓣病变者占2/3,叁尖瓣病变者占1/3,以40岁以上男性较多。患者出现新的或改变的心脏杂音,脾大肝大,CNS及肝脏等多种栓塞;发热最常见(占75%)。本病病死率较高。其他局灶性感染可见于皮肤脓疱溃疡、化脓性结膜炎急性虹膜状体炎、颈淋巴结炎、关节炎、骨髓炎、腹膜炎、胆囊炎、尿道炎等。

疾病病因

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病为革兰阳性杆菌,兼性厌氧,无孢。长1~3μm,有鞭毛及动力。在多种培养基中生长,耐碱不耐酸。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5~37℃,低于4℃生长较差,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不产过氧化氢酶阳性,甲基红及V-P反应阳性。在含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成粘多糖荚膜。在琼脂平上可产生溶血环。在标本中成对排列,如球菌,可误为肺炎球菌。当革兰染色过度色其状又如流感杆菌,有时与类白喉杆菌也极易混淆,则需其生化特性等作鉴

病理生理

病菌自肠道侵入后,由小肠微绒毛的上皮细胞摄作用所摄取,感染巨噬细胞,并随巨噬细胞播至全身。李斯特菌可产生溶血素,后者可与细胞膜的固醇结,并起巨噬细胞的死亡。病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沙门菌相似,是细胞寄生菌,可以在单核-巨噬细胞繁殖,多种因素能影响李斯特菌在细胞生长及致病,如物、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歧化酶、细菌表面成分及溶血素等。宿对这类细菌的杀灭作用要依靠细胞免疫。实验明,小感染李斯特菌后,在脾脏和局部淋巴结起T细胞的母细胞转化和繁殖。这种细胞如被动转移至正常小,可使后者抵抗李斯特菌的致死性感染;而清则不能被动转移抗病能力。T细胞的特异保护能力依赖于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在致敏的T细胞作用下,可迅速动员至炎症部位,吞噬致病菌,并增强杀灭致病菌的能力。动物实验还明,应用上腺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药物可有效地抑制细胞免疫,使受小量李斯特菌感染的动物死亡。

孕妇受染后本身病情很轻,但如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时,常起后两者严重感染。胎儿病理检查可见全身各脏器有播性、多发性针尖大小黄白色脓肿,在肝脏最为显着,其次为上腺、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镜检有坏死灶和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坏死区及其周围可发现革兰阳性杆菌。膜炎患者尸检所见为化脓性软膜炎和室管膜炎,常伴有肿大,上腺和有局灶性坏死和炎症。

诊断检查

诊断:依据临床特点,结资料,年老体弱及有免疫抑制、恶性肿、慢性疾病、脏器移植、使用皮质激素及药物治疗者、新生儿及孕妇等均易罹患本病。确诊应作下列实验室检查:①细菌涂:取脓性分泌物、穿刺液、液等涂,革兰染色检查。免疫荧光法比较特异灵敏,但结果也需仔细判断。②细菌培养:、CSF或组织标本送检时应注明“疑似利斯特菌病”,以防误认为污染菌。对肿病、新生儿血症应取胎粪、羊水或孕妇阴道排泄物作培养。③检查:双份清抗体效价递升有助诊断。由于该菌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具有共同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故其诊断价值有限。④动物接种:利斯特菌接种兔或豚结膜囊1~5天后可发生结膜炎(Anton试验);注入兔静3~6天后可见单核细胞增多;注入小腔1~3天后发生脓肿,通常少用。

实验室检查:患者白细胞总数常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致病菌虽命为产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但临床罕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单核细胞增多。膜炎患者液多数外观混浊,蛋白质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数(100~10000)×106/L,而糖量降低者仅40%。少数患者液澄清,分类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液涂仅25%可发现革兰阳性杆菌,培养则多为阳性。

其他助检查:穿少数患者液澄清。

鉴别诊断

液涂检查注意勿误认为肺炎球菌,流感杆菌或类白喉杆菌。

治疗方案

抗菌治疗以氨苄西林为最佳首选药物,对孕妇及婴儿安全,且能在达到有效浓度。膜炎患者每天200mg/kg,分6次静给药,疗程3~4周。严重病例和免疫功能障碍者用氨苄西林联庆大霉素治疗。后者用量要达到清浓度5~8μg/ml,CSF浓度达到1~2μg/ml。对青霉素过敏者采用甲氧苄啶160mg+磺胺甲噁唑800mg,每6~12h静给药。此法对艾滋病患者伴孢子虫病治疗,具有预防利斯特菌病的作用。

并发症

并发肺炎脓肿骨髓炎、脓肿等。

预后及预防

预后:本病病死率较高。新生儿感染病死率高达33%~100%。

预防:凡是免疫功能障碍的人群应避免与利斯特菌病患者接触,高危易感者免生奶,重视饮食卫生,不吃生蔬菜及未透的肉类食品。

流行病学

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已知羊、牛等42种哺乳动物与22种禽类可被感染,可从类、蜱类、蝇类及甲壳动物分离该菌,并可起多种动物发病,是反刍动物炎及流产的常见原因。1%~5%的正常人及10%~20%的屠宰场工作人员为无症状肠道带菌,病菌由消化道排出,广泛污染泥土、水及周围环境。要通过奶牛奶淇淋、生牛排、羊排及生菜等食品传播;病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黏膜人体。本病多为发性感染,多见于夏末秋初。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及40岁以上成人。男女发病无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流行性脑膜炎

下一篇 春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