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春温

春温,泛指发生于春季的温病。常见症状发热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大致分为热郁腑型,热郁型,热灼胸型,阳明胃热炽盛型,阳明热结液两虚型,阳明腑实小肠热盛型,热灼阴型。(3) 温病的一种。春温是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热病。历代医家对春温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以伏温病而论者占多数。冬受,至春而发的温热病。见《温疫论补注·诸家温疫正误》。《温热纬·三时伏外感篇......
目录

基本介绍

概念与典故

(3) 温病的一种。

病理

春温是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热病。历代医家对春温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以伏温病而论者占多数。冬受,至春而发的温热病。见《温疫论补注·诸家温疫正误》。《温热纬·三时伏外感篇》将之归于温病。以初起即现里热症状如发热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治宜清泄里热为黄芩汤。兼恶寒头痛者,治宜表里两解,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芩。热入阳明,壮热渴,汗多,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者,治宜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选用白虎汤汤。热入营血,或伤阴,参用风温治法。《增补详注温病条辨》卷一:谓本病属新感温病。《时病论》谓因新感外寒触动伏而发。《类治裁·温症》谓或动伏,或乍感异,当春而发。参见温病新感温病风温等条。

冬令感受外伏化热,至春季伏而发,或因新感动伏而发的急性热病。初起即可出现高热心烦渴汗出,舌红苔黄,甚则神昏、痉,发斑等分或营血分里热症状,其病势急,病情重,变化多,发展快,属于温病的范畴。凡人体正气虚弱,复感春季温热,即可发为春温。在治疗上以清泄里热为基本大法。

临床常见

① 热在春温见身热心烦口干苦,尿短赤,舌红苔黄,弦数。治宜清热育阴,黄芩汤加味。

② 热结肠春温潮热便秘腹满疼痛,口干,苔厚沉。治宜滋阴攻下增液汤。

③ 热在春温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舌红无苔,细数。治宜清营泄热,清营汤。

④ 热盛动春温见身热烦躁斑疹,或神昏谵语吐血舌质红绛,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犀角地黄汤。

两燔春温壮热渴,或神昏吐血斑疹舌红苔黄,滑数。治宜两清,清瘟败毒饮

热盛动及热心包,为热炽盛所致,分治以凉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和清宫汤。后期耗伤之阴,当用加减汤以养肝

春温辨证论治

热郁腑型

见:身热,心烦干呕,胸胁不舒,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弦数。

治法:苦清热,宣郁透邪

治疗方药

1.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柳宝诒《温热逢源》)加减

黄芩12克,白芍12克,淡豆豉10克,玄参15克,栀子10克,竹茹9克,柴胡9克,蝉蜕6克,甘草6克。水服,每日l~2

呕吐较甚,或呕吐如喷者,可酌加龙胆草12克、川黄连6克、法半夏9克、生姜6克。若有表证恶寒头痛、无汗者,可加荆芥9克,薄荷9克(后下),葛根20克。

2.中成药

(1) 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服。

(2) 夏桑菊冲,每次l~2包,每日3次,冲服

(3) ,每次1~2包,每日3—4次,冲服

3.单方葱豉桔梗汤(俞初《通俗伤寒论》)

:鲜葱白10克,桔梗6克,淡豆豉15克,焦栀子10克,薄荷6克,连翘9克,鲜淡竹叶12克。水分2次温服,每日2。对春温初起里热已盛而兼有表证者,颇有疗效。

热郁

见:身热,心烦懊侬,坐卧不安,或微恶寒口苦渴。尖边红,苔薄微黄,数或弦。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

1.栀子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栀子12克,淡豆豉10克,淡竹叶9克,连翘9克,天花粉12克,薄荷9克,蝉蜕6克,甘草5克。水服,每日2

2.中成药

(1) 感冒清,每次3—4粒,每日3次,水送服。

(2) 银黄服液,每次1~2支,每日3~4次服。

3.单方解郁清心汤(赖天松等《I临床奇效新》)

柴胡10克,香附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郁金15克,石菖蒲6克,生地黄20克,黄连9克,羚羊角10克,竹叶10克,甘草6克。水服,每日1

热灼胸

见: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灼热如焚,渴,唇焦便秘溲黄。舌红苔黄,滑数。

治法:清泄热。

方药

1.(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加味

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栀子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薄荷10克,夏枯草12克,竹叶10克,甘草6克。水服,每日2

若大便不秘结者,去芒硝大黄不用。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咽喉肿痛者,加岗梅30克,桔梗6克,马勃9克。

2.中成药牛黄解毒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阳明胃热炽盛型

见:壮热,面赤,汗多,心烦,渴喜凉饮,口苦,尿短赤。舌质红,苔黄数。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

1.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粳米6克,生甘草9克,金银15克,芦根15克,石斛15克。水服,每日2,上、下午各服l

若兼见咳嗽黄稠者,可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鱼腥草20克,黄芩12克。若热扰神明,出现谵语烦躁者,可加水牛角20克(刨先煎),连翘12克,竹叶10克。若热盛波及肝经,出现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lO克,钩藤12克,菊花15克。若热盛已伤阴,出现汗出多而微喘、芤者,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

2.中成药

(1) 双黄连粉针,每日用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滴注,连续5。7日。

(2) 新癀,每次3~4,每日3次,服。

3.单方解热(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

大青30克,柴胡30克,连翘20克,黄芩15克,牡丹皮30克,白茅20克,法半夏12克。每日1,水取汁3碗,每4.6小时温服大半碗。具有清热解毒、辟时疫、退热的功效,对阳明胃热炽盛之高热,退热效果明显。

阳明热结液两虚型

见:身热,口干腹胀腹痛,倦怠少气,或撮空摸床,肢体震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干或焦黑,沉细数或沉弱。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阴。

方药

1.新加黄龙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玄参20克,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生甘草6克,党参12克(或太子参20克),当归6克,海参2条,生姜2。水服,每日2,以便通、热减、清为度。

若无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而以腹满痛、便秘口干唇裂舌苔者,可去党参当归生姜甘草,即成为增液汤,用于治疗单纯的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若腹胀腹痛之硬,或扪及粪块,腹胀痛明显者,可加厚朴9克,实9克,便通、胀消、痛减后止服。

2.中成药牛黄解毒西洋参服液:牛黄解毒3~4粒服,每日3次;西洋参服液l一2支服,每日3次。两药配使用,既清热解毒通便,又可益养阴。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型

见:身热不退,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小便时尿道热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红苔黄,弦数。

治法:通大肠秘结,泄小肠热盛。

方药

1.导赤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赤芍12克,生地黄25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连6克,黄柏10克,芒硝6克(冲服),白茅30克,甘草梢6克。水服,每日2,上、下午各服1,以便通、热减为度。

若兼见腹胀痛、舌苔焦干、沉实者,可酌加实9克,厚朴6克。渴甚、汗出多者,可酌加生石膏25克(先煎),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

2.单方通里攻下汤(赖天松等《临床手册》)

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溶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30克,丹参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牛膝15克,草河车15克,甘草9克。水2次分2次服,每日2

热灼阴型

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癍疹隐隐,口干反不甚饮。舌质红绛,苔薄黄干或无苔,细数。

治法:清营和阴泄热。

方药

1.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水牛角30克(刨先煎),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竹叶心12克,丹参9克,黄连6克,金银15克,连翘12克。水服,每日2,上、下午各服1

若兼见微恶寒头痛咽痛、苔黄薄者,可酌加豆豉9克,薄荷9克(后下),牛蒡子9克,以宣透表,透邪外出。若黄苔退尽、舌质红绛色深者,可去金银连翘,加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栀子12克。

2.中成药

(1)新雪,每次冲服1—2支,每日3—4次。

(2)清灵针,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点滴,每日1次。

3.单方柴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手册》)

柴胡10克,青蒿6克(后下),皮12克,黄芩12克,地胆头20克,倒扣草15克,狗肝菜18克,芦根15克,野菊花15克,甘草5克。水2次作2次服,每日2

()两燔型

见:壮热渴,头痛烦躁不安,肤发癍,甚或吐血、衄舌绛苔黄,数。

治法:两清气()。

方药

1. 牛膝熟地黄加生地黄玄参(吴鞠通《温病条辨》)

: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玄参20克,生地黄20克,麦冬20克。水服,每日2,上、下午各1

若癍疹显而色深,去生地黄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先煎),白粳米20克,生甘草6克,即成为化癍汤,也即是白虎汤水牛角玄参。若病情较重,烦躁不安、癍疹显吐血、衄者,去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先煎),黄连9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连翘15克,牡丹皮12克,竹叶12克,即成为清瘟败毒饮,也即是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四

2.中成药

(1)清灵针,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点滴,每日1次。

(2)醒静针,用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点滴,每日2次。

(3)紫雪,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消癍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

牡丹皮1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当归6克,茜草根15克,槐花15克,20克。水服,每日2,上、下午各1。适用于高热、肤发癍者。

热盛迫

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癍色紫黑,成成块,或吐衄便血深绛,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非典”与春温

“非典”中医属于春温中医养生慎对春温

中国中医研究院呼吸科专家王书臣、养生专家孔令诩和预防教授杨力三位中医者,提醒人们,只须注意勤洗手,居所注意保持空流通,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浑浊的场所去,非去不可时,戴上罩和手套,大可不必为非典型肺炎而忧忡忡。

“非典”中医属于春温

三位老中医认为,不论非典型肺炎是何种病菌、病毒或病原体所致,在中医范畴都属于温病,确切地说是春温。发病原由与之有:冬季养摄不当,感受了“风寒暑湿六淫中之,当春季来临,阳上升,万物萌动之际,也就有了作祟的机会。此时若再感受外,则视之轻重可表现出不同的温病临床症状,有的仅仅是轻微不适,也可能病情十分凶险,非典型肺炎就属于较为凶险的一类。

凉疏解通里泄热清

于非典型肺炎的防治,专家们表示,中医的特长在于辩施治,就是针对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参照息的迟数沉浮、舌苔的深浅薄厚等一系列生理指征,拟订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治疗案,并据病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在药味或分量上予以变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也就是所谓的个体化诊疗。譬如临床上的发热中医就不仅仅拘泥于温度的高低,还要分析热的表里、上下、归经据不同情况投之以不同的方药。如热在表则清凉疏解,药用金银连翘薄荷芦根等,成连翘败毒等。如热在里则通里泄热,药用石膏知母水石等,可用白虎汤、紫等临床加减。若遇进入的大热危,则以安宫牛黄等应之。总之,要以临床症候的不同而区对待。由于非典型肺炎尚属病因不明的新疾患,具体的治疗法也只有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论。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必然有其共同性,这也就是中医通治出现且流传不辍的基础。当然,既是通治,想必就是顾及了绝大多数人的一般情况而制定,其药性多较为温和,但亦足以缓解症状,起到治疗作用。况且,一般人们尤其是占人一半的青壮年也很少罹患严重疾病,所以除了通治,偏、验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不失为一种济、便捷、有效的保健途径。当然,有条件时还是以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断为好。

清热解毒防“非典”

具体到预防非典型肺炎,专家建议,一般身体状况良好者,可以金银菊花饮以清热解毒,其间加入甘草效果更佳,若有轻微咳嗽还可配以少许紫草(上述甘草紫草用量3至5克左右)。年迈体衰者或儿童宜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水饮(儿童药量酌减),可以有效提高身体免疫功能。若欲防治兼具,则可以生黄芪10克、大青15克、20克、贯众12克,水服。

春温之际我们吃什么

由于今春温几番急升骤降,且一反以往干候而偏于湿润,使北京人不太适应,以致毒蕴挟湿。原本北人身体强壮,但北京人在大城市生活了数十年,体格已不那么强壮了,加上平素多不注意锻炼而偏于虚弱,对时疫的抗御能力大大降低。为了更加健康地生活,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加紧锻炼身体,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此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少食油腻,忌食辛辣。因为北京的春天没有什么时令水果,可以多吃些时令菜蔬,加小白菜、菠菜、小萝卜等,有助于清解热,时近夏日,常饮绿豆汤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老年人防春温

所谓春温,是指被温热侵袭而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一类急性热病。该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病程长等特点,初起虽仅有高热、渴、心烦、小便黄赤等热症状,但在病变过程中极易出现斑疹惊厥昏迷等险恶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春季急诊患者每10个人中约有1人的病与春温

专家指出,老年人防春温需要从以下几面入手:

窗通窗通不仅可以把各种致病因子排出室外,减少微生物等对人体的侵袭,还能调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状态。研究发现,窗通30分钟,可使室的细菌数减少70%以上,通时间越长,室的细菌数就越少。

及时治疗。发现春温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并遵医嘱对病人采取隔离措施。老年人接种流疫苗、流感疫苗对春温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保暖。《黄帝》中有“冬伤于,春必病温”之说,指出人若在冬季感受后,伏化热,至春天阳升发之时,则易发生春温春温的这一发病特点,在春天乍暖还之时要注意防保暖,并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人体的耐和抗病能力。

适当服用中药。服用补兼施的“”中药,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固表御之效。具体方药为:黄芪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3,加水适量,入沙锅取2次,分取其汁液混匀即成。每日1,分2次空饮。还可每日取金银10克,甘草6克,水沏饮用,该清热解毒,能降低人体咽喉部带菌率,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灭活作用,有减少春温发病几率之效。另外用15克,大青15克,水后饮用,每日1,连服3~7天,对春温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春温预防

在流期作好卫生宣传,搞好公共和个人卫生,儿童要避免上公共场所。早期发现病人,就地隔离治疗,是阻断传播的重要措施。

药物预防

对于密切接触者,应服药预防:中药有大蒜大青金银野菊花贯众等,服或滴;西药可磺胺嘧啶(SD),成人2克/日,分二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连服3日,小儿每日100毫克/公斤。以上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发病率。预防还可用流菌苗皮下注射,使用对象为15岁以下儿童。初次量:7岁以下为0.3毫升,8岁以上0.5毫升,间隔4~6周注射第2次,量为0.5毫升。

特殊预防

对于流或其他急性热病患者的护理要随时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及体温、压、呼吸、象、搏等的变化,高热、昏迷抽搐者要及时护理常规处理,昏迷病人要随时吸,以防呼吸道堵塞。病室要通、清洁,还要避免冷空直接进入室。对于昏迷时间较长或有瘫痪后遗症的病人,要预防发生褥疮,保养,保充分水量供给,对有后遗症的病人,要法给予语言、智力、肢体的康复指导。

饮食预防

饮食调理十分必要,应以促进食欲,扶持胃气,顾护津液为原则。发热期多进流质、半流质养丰富而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炸食物。恢复期注意益增液,但不宜多进肉食。食疗有:黑米肉末粥:适量黑米配少量瘦肉末粥;黑米银耳羹:黑米、银耳枸杞子、玉竹百合,共薄羹。

春温秋肃

春温秋肃最初出自于哪?

一、江枫 湛湛江水,上有青枫。深情永固,老始红。 岁华既晏,秉此素衷。浸霜染,艳色欲浓。 春温秋肃,生意难同。爰有,无愧容。

二、抑或出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自序:我在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著,记得曾有几位记者在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儿,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眼睛,平一平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正,致使海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

此语古已有之,出处无考,较早出现的例子如:

明代山西汾阳知县汤信对联:

作汾阳一吏,春温秋肃

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

清代程春海侍郎寄赠陶云汀宫保联:

海涵地负之才文章博辨议论雄伟

春温秋肃之政动用县解静专直

清代 <斩鬼传>序

春温秋肃;帝王之治,德感刑威。人趋于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利斯特菌病

下一篇 撮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