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流行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膜炎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流)是由膜炎双球菌起的化脓性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环,血症,最后局限于膜及脊髓膜,成化脓性脊髓膜病变。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项强直等膜刺激征,液呈化脓性改变。人感染膜炎双球菌为本病发病原因。该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球菌,直径0.3-0.8μm,呈或卵园型,常......
目录

发病原因

人感染膜炎双球菌为本病发病原因。该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球菌,直径0.3-0.8μm,呈或卵园型,常成双排列。据荚膜多糖可将该菌分为A、B、C等13个清群,90%以上为A、B、C3个亚群。该菌自鼻咽部侵入,进入环致人体发病。其释放内毒起皮肤瘀点、瘀斑为局部施瓦茨曼反应,激活补体,清炎症介质明显增加,较其他革兰阴性菌强5-10倍,也较其他内毒素更易激活凝系统,因此在休克早期便出现,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环障碍、出休克,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细菌侵犯膜,进入液,释放内毒素等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严重水肿脑疝,可迅速致死。

疾病分型

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

疾病危害

本病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性流,全年常有发病例出现,但在冬春季会出现季性发病高峰。中国曾先后发生多次全国性大流,自1984年展A群疫苗接种之后,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但近些年B群和C群有增多趋势,个省份发生过C群起的局部流

本病暴发型病死率较高,其中脑炎型及混型预后更差。并发症及后遗症均有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膜炎、心包炎、肺炎积水、硬膜下积液、肢端坏死、瘫痪癫痫精神障碍等。

疾病症状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7天,一般为2-3天。

普通型

本病绝大多数为普通型。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鼻塞咽痛等,持续1-2天,此期易被忽视。2.血症期 多数起病后迅速出现高热、寒战、体温迅速高达40℃以上,伴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及全身痛精神极度萎靡。幼儿常表现哭闹、拒食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惊厥。70%以上皮肤黏膜出现瘀点,初呈鲜红色,迅速增多,扩大,常见于四肢、软、眼结膜及等部位。本期持续1-2天后进入膜炎期。3.炎期 除血症期高热及中毒症状外,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以及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等膜刺激征,重者谵妄抽搐意识障碍。有些婴儿膜刺激征缺如,前者可隆起。本期治疗通常在2-5天进入恢复期。4.恢复期 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或结痂神经系统检查均恢复正常。病程中约有10%的患者可出现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痊愈。

暴发型

少数患者起病急剧,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危及生命,儿童多见。1.暴发型休克型 严重中毒症状,急起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出现瘀点、瘀斑,可迅速增多融。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周及肢端发绀,皮肤发、四肢冷、搏细速、呼吸急促。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迅速恶化,周围环衰竭症状加重,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昏迷。2.暴发型炎型 要表现为膜及实质损伤,常于1-2天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迅速出现昏迷压增高,膜刺激征阳性,可有惊厥,锥体束征阳性,严重者可发生脑疝。3.混型 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炎型的症状

轻型

多见于流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见少数出点。液多无明显变化,拭子培养可有膜炎奈瑟菌生长

(四)慢性型

少见,一般为成人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常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再次发作。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亦可出现瘀点。常伴关节痛、脾大液白细胞增多,液培养可为阳性。

辅助检查

1.象: 外周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升高。2.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呈浑浊米汤样甚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多核细胞为,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3.细菌检查:可取皮肤瘀斑处的组织染色或离沉淀液沉渣涂染色,液或液细菌培养。4.清免疫检查:膜炎奈瑟菌抗原、抗体检测。5.膜炎奈瑟菌的DNA特异性段检测。

鉴别诊断

1.其他细菌起的化脓性膜炎:一般无明显季性,以发为,无皮肤瘀点、瘀斑。(1)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大多继发于肺炎中耳炎和颅外伤;(2)流感嗜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3)金黄葡萄球菌起的多继发于皮肤感染;(4)铜绿假单胞菌膜炎常继发于穿、麻醉、造影或手术后;(5)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易发生于颅手术后。

2.结核性膜炎: 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晚,无皮肤瘀点、瘀斑,液细胞数以单核为,蛋白质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液涂可查到抗酸染色阳性杆菌。

疾病治疗

普通型

病原治疗 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疗程5-7天。

青霉素青霉素膜炎球菌仍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屏障,但加大量能在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成人量20万-3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每8小时1次,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注。

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屏障,且毒性低。头孢噻肟量,成人2g,儿童50mg/kg,每6小时静滴注1次;头孢松成人2g,儿童50-100mg/kg,每12小时静滴注1次。

磺胺药:曾是治疗流的首选药物。复方磺胺甲噁唑,3服,每日2次,用药期间给予足量液体,并加用等量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氯霉素液浓度为浓度的30%-50%,对骨髓功能有抑制作用,故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病原不明的患者。量成人2-3g,儿童50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滴注。

对症治疗 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平衡。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高压时给予20%脱水降颅压。

(二)暴发型流

1.休克型治疗

(1)早期联应用抗菌药物。

(2)纠酸抗休克:a、扩充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治疗:最初1小时成人1000ml液体,儿童10-20ml/kg,快速静滴注。输注液体为5%碳酸氢钠液5ml/kg(兼有纠酸和扩容作用)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此后酌情使用晶体液和体液,24小时输入液量在2000-3000ml之间,儿童为50-80ml/kg,其中含钠液体应占1/2左右。原则为“先盐后糖、先快后慢”;b、在扩容和纠正酸的基础上,使用管活性药物。常用药物为山莨菪碱,每次0.3-0.5mg/kg,重者可用1 mg/kg,每10-15分钟静注射1次,见面色转红,四肢温暖,压上升后,减少量,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

(3)防治DIC:对有皮肤瘀点、瘀斑的流脑病人宜尽早应用肝素量为0.5-1.0mg/kg,以后可4-6小时重复1次。应用肝素时,用试管法凝时间监测,要求凝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5-3倍为宜。

(4)上腺皮质激素:适应为毒血症症状明显的病人。地塞米松,成人每日10-20mg,儿童0.2-0.5mg/kg,分1-2次静滴注。疗程一般不超过3天。

(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注意功能,据情况,必要时作对症治疗。

2.炎型的治疗

(1)及时使用高效抗菌素。

(2)防治水肿脑疝:可用醇每次1-2g/kg静推注,可反复应用,直到呼吸、压恢复正常,颅高压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直至停用。此外还可使用白蛋白、呋塞米、激素等药物治疗。

(3)防治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治疗。

3.混型的治疗

此型病人病情复杂严重,应积极治疗休克,又要顾及水肿的治疗。因此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针对具体病情,有所侧重,二者兼顾。

专家观点

普通型如及时诊断,理治疗则预后良好,多能治愈,并发症和后遗症少见。一旦高度怀疑流,应立即给予抗菌治疗。尽早、足量应用敏感并能透过屏障的抗菌药物。早期发现病人就地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一般不少于病后7天。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流期间应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婴儿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罩。疫苗预防以15岁以下儿童为要对象,新兵入伍及免疫缺陷者均应注射。国多年来应用膜炎球菌A群多糖菌苗,保护率达90%以上。近年由于C群流,中国已始接种A+C结菌苗,也有很高的保护率。对密切接触者,除作医观察7天外,可用磺胺甲噁唑进药物预防,量均为每日2g,儿童50-100mg/kg,连用3天。另外,头孢松、氧氟沙星等也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不能眴

下一篇 利斯特菌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