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瘢痕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属于艾炷灸之直接灸的一种。系指以艾炷直接灸穴位皮肤,渐致化脓,最后成瘢痕的一种灸法瘢痕灸可以说是我国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灸法,最早见于《针灸甲乙》:“欲令灸发者,灸履熨之,三日即发”。化脓灸在晋唐时期最为盛,不仅在医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而且文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著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写道:“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痕瘢”,韩愈还生动的描述了施灸的场面:“灸师施艾炷,酷若猎围......
目录

概述

瘢痕灸法,又称化脓灸。系指以艾炷直接灸穴位皮肤,渐致化脓,最后成瘢痕的一种灸法瘢痕灸可以说是我国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灸法。晋唐时期最为盛,不仅在医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而且文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著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写道:“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痕瘢”,韩愈还生动的描述了施灸的场面:“灸师施艾炷,酷若猎围”。当时的医家认为,化脓灸与疾病的疗效直接相,如唐代医家陈延之的《小品》中指出:“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圣惠》也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早用于急症灸治。《备急灸法》所载灸治的22类急症中,有对类系用直接灸疗,直接灸须出现灸疮,是许多医家追求的标,如《针灸资生》还记载了发灸疮之法“用赤皮葱三五去青,于(唐)灰中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自发”。瘢痕灸到南宋时,由于较为疼痛,不受达官贵人的欢迎,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中提到:“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灸,嗔怒叱去。”所以从金元时代起针法,特针刺手法重新受到重视。然而尽管如此,瘢痕灸仍然受到明清乃至近现代针灸医家的青睐。如清·李守先在《针灸》一书中容说:“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现代的临床实践也实,在某些病要是急难病的治疗上,瘢痕灸与包括无瘢痕灸等在的各种灸法相比,其疗效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操作方法

1.点及置炷 参阅无瘢痕灸法。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

2.燃艾 用燃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旁边。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医者用手轻轻拍打或抓爬区四周,分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施灸时的疼痛。艾炷燃尽,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消毒料,拭去艾灰。再灸第二壮。对惧痛患者,可先在区注入2%普鲁卡因注射液 1ml作局部麻醉后再施灸,或涂以中药局麻液。中药局麻液配制法为:川乌细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乙醇300ml浸泡24小时。使用时,取棕红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后涂于施灸穴位,1~5min之后可达到局部麻醉。

3.封护 于完成所灸壮数后,以上法拭去艾灰后,灸区多成一焦痂。在灸上用淡膏药据灸大小剪一块一般布,帖封,淡膏药以称灸疮膏药。护封的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疮,并促使其溃烂化脓。化脓后,每日每日换1次膏药布。脓水多时可每日2次。约1~2周,脓水渐少,最后结痂落后留有瘢痕。

主治病证

预防及治疗癌症、哮喘、慢性气管炎、预防中、治疗癫痫溃疡病、管炎、瘰疬、块等。

注意事项

1.贴灸疮 不可采用护疮膏类及药纱布。也不可以一见到脓液用清疮消毒之法后再布,只需采用棉球擦干脓液后即布。

2.护理灸疮 化脓灸要求灸后局部溃烂化脓,这是无菌性化脓反应,脓色较淡,多为白色。灸疮如护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脓色可由白色转为黄绿色,并可出现疼痛及渗等,则须用消炎药膏或红膏涂。若疮久不收,多因免疫功能较差所致,应作治疗。

3.注意调养 为了促使灸疮的无菌性化脓反应,要注意调养。对此,《针灸大成》曾有论述,可作参考:“灸后不可就饮,恐解;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大事,远色欲,平,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之物,使流通,艾逐出病。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液,阻滞病矣。鲜鸡羊,虽能发,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不可加于半月之后。”

临床应用

1.乙型

: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每次取1。治疗时在穴位上采用麦粒灸法,每 7壮,每壮艾绒 1.5 毫g,直接在穴位皮肤上点燃施灸,灸毕贴以灸疮膏,以后每日换膏药1次,在该上不再施灸。化脓一般需1.5个月,疮后再取对测另一施灸,左右上下交替取,所以在整个疗程中,每仅灸1次。6个月为1个疗程。灸疗期间药物使用同灸疗前,进灸疗前后的同体对照。

疗效:

(1)对功能的影响 在灸疗过程中,各项功能指标均出现一过性损伤,而灸疗结束后,各项指标均得到好转,甚至优于灸疗前。其中谷丙转氨酶( ALT)变化最明显,在灸疗前、中、后的3项比较中,均P<0.01,显示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谷草转氨酶(AST)亦有变化,在3项比较中,均P<0.05,显示出有显著性差异。

(2)对炎病毒的影响 灸疗后有12项病毒指标得到改善(这12项指标分布在10例患者中)。

2.气管哮喘

:大椎、俞。

治法:两轮用,俞穴取双侧。用化脓灸法,艾炷如麦粒大,每5~7壮。每次取1,每周灸1次。

疗效:共治疗136例。发作期组:15例;显效1例,好转3例,无效11例,有效率26.67%。缓解期组:121例;显效43例,好转38例,无效40例,有效率66.94%。型: 阳虚型:有效率69.33%;阴虚型:有效率77.78%;无明显虚证型:有效率62.16%。结果显示化脓灸治疗缓解期哮喘疗效明显优于发作期,化脓灸治疗不同气管哮喘疗效无明显差。临床宜在哮喘缓解期进化脓灸治疗,并在应用化脓灸治疗阳虚型哮喘同时,选择阴虚较轻的哮喘进施灸治疗。

3.慢性腹泻

:分两组。① 水分、天枢、气海元;② 大椎、膏肓

治法:化脓灸每年夏季施可从小灸到白),上述两组,视患者阳虚赢弱,泄泻缓急情况,分年连灸。每次灸一个点,一般灸9壮,但以直接灸穴位处呈深Ⅱ度的焦痂,边缘起小如一小指环状为度。一疗程所用二三点灸毕,须每日以鸡、羊、、肉等发物餐。灸疮感染常见细菌,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杆菌,个有绿脓杆菌感染,亦均无碍。前人验,脓出愈多,病除愈净。直到焦痂落停服发物。饮食清淡,脓水渐少,每日每膏药一二次,过40~50日,自然收。整个疗养期,止重体力劳动,夫妇须分床以便静养,同时期,始终忌食、蟹、姜之物。否则灸疮作痒,瘙破出则痛而且新肉长不平可成胬肉,长期痒痛,反受其累。

疗效:共治26例。其中,病程1.5年~10年共18 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100%。病程11年~20年,无显效病例,有效5例,无效3,总有效率62.5%。

4.压病

:足三里、绝骨

治法:用米粒状艾炷直接灸,两足两交替使用(即先左足三里,右绝骨;再右足三里、左绝骨)。每艾炷连灸7壮后,用布封固,的是促成灸疮。灸疮成后,每日换布,灸疮周围用75%乙醇棉球消毒,灸疮处用干棉球吸干。第一疗程每月灸1次。8次为1个疗程。第2疗程分季灸,即二分、二至、四立(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秋、立夏、立冬),亦灸8次。

疗效:共治26例,结果显效2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并发现原发性压病患者不仅灸后对降压有效,且清总固醇(TC)、甘油三脂(Tg)亦明显下降。表明化脓灸压病具有积极防治作用。

5.慢性结肠

:天枢、足三里、俞、章门。

肾虚者加俞、命门

治法:采用3年陈艾绒、加少量人工麝香,做成 0.7 × 0.7cm艾炷直接灸据病情每次取1~2。每 3~5壮,灸后用小膏药贴灸疮,使化脓直至灸疮愈为止。

疗效:共治56例,结果临床治愈37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

6.癌症

:大椎、俞、俞。

治法:采用小艾炷直接灸疗,每周灸2次,每次灸1.双侧同取,每灸3壮。每壮艾绒重5毫g,灸后在穴位皮肤上留下一个小的烫伤灶,上贴淡水膏。5个穴位均灸毕,停灸,一月后复查免疫指标。治疗期间,原服用中药不停。

疗效:共观察9癌症患者,采用小艾炷直接灸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结果表明:①艾灸对接受过化疗,白细胞数明显低下者,有一定的升提作用。②艾灸对癌症患者的K细胞ADCC活性似有双向调作用。③艾灸可提高癌症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④艾灸可使本组癌症患者明显低下的NK细胞毒活性得到显著增强。总之,艾灸能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御肿的能力。

7.遗尿

元、气海膀胱俞、三阴交。

气虚俞,脾气虚加足三里,气虚俞,梦多者加门。

治法: 药艾制备:丁香3g、冬虫夏草3g、硫黄5g、麝香0.5g、艾绒20g。 将丁香冬虫夏草硫黄共研末,再取麝香与药末共研,然后和艾绒拌匀,装瓶密封待用。施灸时制成约黄豆大的艾炷

操作:患者先作普鲁卡因皮试,将欲灸穴位常规消毒,用1%普鲁卡因约0.5ml作局部麻醉后,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待灸完1壮,用棉棒将余灰拭净,再更换艾炷,每灸5~7壮,随即在灸处贴淡水膏,以促化脓。灸后一般3~15日化脓,脓汁多者每日换膏2次,少者每日换膏1次。20~35日灸疮愈,而留有瘢痕。每10~15日灸治1次,每次灸3~5。每灸1次为一疗程,最多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在化脓灸的同时嘱患者睡前排空小便,晚饭后控制饮水。勿使孩子过于疲劳,培养孩子时排尿的习惯,以便增强和巩固疗效。

疗效:共治16例,痊愈12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8 %。

8.肱骨外上髁炎

阿是(痛点)。

治法:令患者仰卧,病侧必须屈肘“以手拱胸”,充分显痛点,不可随便移动和更换体位。于压痛点上涂上少许凡士林,然后放置半枣核大小艾炷点燃,续灸5壮。施灸后灸疮化脓,若脓水较多时,用棉球轻擦脓水,不需上药,单用消毒纱布包扎即可,约40日左右逐渐结瘢。一般灸后疼痛减轻,一月以后,随之症状逐步好转,直至消失。

疗效:对酸氢化考的松局部封治疗无效的15例患者,采用艾炷直接灸,结果15例患者一次灸治后痊愈13例,显效2例。随访三年效果显著。

9.腿痛

俞、阿是部压痛点)、环跳、殷门、阳陵泉、悬钟、昆仑。

血虚加足三里、海。

治法:采用3年陈艾绒,加少量人工麝香做成0.6 × 0.6cm大小的艾炷直接灸,每3壮。只灸1次,不用复灸。用小膏药贴灸疮,待灸疮愈为止。灸疮化脓时一般不需作任何处理。

疗效:共治106例,痊愈 81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7.2%。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吸筒疗法

下一篇 化脓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