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吸筒疗法

吸筒疗法 吸筒疗法即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现象的一种疗法。“拔罐”是中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法。拔罐法又”“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
目录

基本介绍

拔罐法又”“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淤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痨、湿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历史沿史

先秦时期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中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中,就已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面的专家考,《五十二病》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法。

晋唐时期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的《肘后备急》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石、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肘后备急·卷中》)。这显然是有道理,即使以今天的光来看,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始用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长三、四,孔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取之角螫处,冷即换。”指出应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罐法,或称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半,一头留,无头削令薄似剑。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点处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金元时期

如果说,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话,那么,到了宋金元时代,则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亦即先将竹罐在一定处配制的药物中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元代医家萨谦斋所的《瑞竹堂》中曾明确地加以记述:“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些子),二味和筒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令热,以筋箕(箝)筒,乘热安于患处。”

明代

拔罐法已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要用于吸拔脓,治疗肿。在吸拔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后的汁液中,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记载:拔筒:“羌活独活紫苏、艾、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一头留,用力划去外青,留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筒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数滚,约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上一三孔,深入浅,约筒圈,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乘热对疮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外科正宗·门》)。这种拔药筒的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

除了拔筒法,也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就载有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

清代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后,易产生裂漏。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罐”一词。对此,清·赵敏的《本草纲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大两头微狭,使促以受,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了。

其次拔罐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于患处。如头痛太阳户或颠腹痛在脐上。罐得舍于,即卒不可,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出。”此类拔罐法即前仍颇为常用的投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疮毒的界限,始应用于多种病症,恰如《本草纲拾遗》所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另外,清·《医宗金鉴·刺灸法要诀》中还提到一种治疗疯狗咬伤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伤处,“急用大嘴砂壶一个,盛于热,烫极热,去壶嘴向咬处,如拔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

综上所述,拔罐疗法在中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法。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其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它长期以来,要是用以治疗疮毒,清代虽有所拓展,而从总的情况,仍宥于疮疡外科的外治法之中。因此,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中国古代大量针灸著作中却十分鲜见。尤其是清末之后,随著针灸本身的衰落,拔罐法也流落于民间,其发展更趋于停滞。

治病原理

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疗法通过排造成罐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肉、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起一系列神经分泌反应,调管舒、缩功能和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环。

负压效应

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淤,小毛细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双向调,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落,从而是使体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温热作用

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管扩张、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相关记载

罐疗法,是祖国医遗产之一,在中国民间使用很久。晋代医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里,就有角法的记载。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法。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罐来治病,如文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半,一头留,无头削令薄似剑,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点处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明身轻也。”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罐的情况看来,中国晋、唐时代早已流罐了。

常用设备

罐的种类,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1)竹筒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一头留作底,罐直径分3、4、5公分三种,长短约8~10公分。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部。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罐,过于干,容易透进空。临用前,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然后再用。南产竹,多用竹罐。

(2)陶瓷罐:使用陶土,作成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济实用,北农村多喜用之。

(3)玻璃罐:玻璃罐,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似笆斗,肚大小,罐边缘略突向外,分1、2、3种号型,清晰透明,便于观察,罐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罐,已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4)抽罐:用青、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须光洁,瓶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时应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

方法类型

吸拔的法:拔罐的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罐法

利用燃烧时的焰的热力,排去空,使罐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有下列几种法:

(1)投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投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多,等到燃烧一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焰不会烧着皮肤。初法,还可在被拔地,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闪法:用7~8号粗丝,一头缠绕石棉或线带,作好捧。

使用前,将棒稍蘸95%,用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焰的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已成负压即可吸住。闪法的优点是:当闪动棒时焰已离罐,罐,可避免烫伤,优于投法。

(3)滴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将罐子转动一周,使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然后用柴将燃着,将罐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4)贴棉法:扯取大约0.5公分见脂棉一小块,薄蘸,紧贴在罐壁中段,用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5)架法:准备一个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

水罐法

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加水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乘热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先将青、链霉素等废瓶磨成的抽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抽出,即能吸着。

拔罐疗法

单罐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可病变的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径的罐。如胃病在中脘拔罐;冈上炎在肩髃拔罐等。

多罐

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病变部位的解剖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拾数个。如某一束劳损时可束的位置成排列吸拔多个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脏或器官的淤时,可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闪罐

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病例。

留罐

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推罐

又称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肉丰富的部位,如、大腿等部,须选径较大的罐子,罐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药罐

常用的有二种:

(1)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扎紧袋,放入清水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15分钟,使用时,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湿痛等病。常用药物处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佗罗、刘寄奴、乳香没药各二钱。

(2)贮药罐:在抽事先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2/3-1/2)。常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湿等。然后罐操作法,抽去空,使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罐盛贮1/3-1/2的药液,然后用罐法吸拔在皮肤上。常用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针罐

先在一定的部位施针刺,待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处为中,拔上罐。如果与药罐,称为“针药罐”,多用于湿病

(刺)拔罐法

三棱针、陶瓷、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先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要求,法刺破小管,然后拔以罐,可以加强刺法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

治疗疾病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气管炎、哮喘、水肿肺炎胸膜炎。:大杼、门、俞、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胃炎神经痛、消化不良症、酸过多症。俞、俞、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俞、俞、大肠俞、天枢。

[环系统适应症]

压。俞、俞、俞、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部及下肢部.

心脏不足。俞、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痛、肘关节痛。: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痛、椎痛、骶椎痛,髋痛。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罐,进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头痛、枕神经痛。: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神经痛。:秩边、环跳、委中。

湿劳损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大椎、膏肓俞、俞、市,及其麻痹部位。

痉挛。: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痉挛。: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部位。

神经痉挛。:下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痉挛。:隔俞、京门。

[妇科面的适应症]

痛经元、海、阿是

闭经元、俞。月经过多。元、子宫白带元、子宫三阴交。盆腔炎:秩边、俞、元俞。[外科疮疡面的适应症]疖肿: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多发性毛囊炎: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下肢溃疡: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急性乳腺炎;局部温水新毛巾热后,用中型或大型罐拔,可连续拨5~6次。

拔罐禁忌

家用真空抽式罐由于它的简便、易,已走进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家中。当人们受凉、肩疼痛时,年纪大一些的人都会说:“拔拔罐吧。”起罐后的一身轻松,能缓解甚至解除许多不适。但也有人因在使用中法不当,反造成了一些新的不适。

下面几点是家拔罐常见的忌。

1.首先,要确定拔罐者的体质。如体质过于虚弱者就不宜拔罐,因为拔罐中有泻法,反而使虚者更虚,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2.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因孕妇的骶部及部是止拔罐部位,极易造成流产。在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的刺激,一般人完全可以承受,但年老且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所以此类人群在拔罐时也要慎重。

3.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4.拔罐时不易留罐时间过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8分钟以),以免造成起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者,应尽量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染几率)。

5.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发的(每个罐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个罐多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6.注意罐子的清洁。如1人应专用1套罐具,一般每使用5次后应对罐具进1次清洗。以防止感染。

7.儿童是否适用于拔罐,前没有系统性研究,因儿童皮肤娇嫩,且发育未完全,拔罐前需要咨询临床中医师,确保安全。

操作方法

(1)准备材料:玻璃罐二个(备用一个),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一小瓶(大的),棉花球一瓶,柴一,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乎适应症。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适。检查罐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

(3)操作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柴燃着,用门法,往玻璃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郁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管渗出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适。实践明,短时间留罐比长时间留罐好处多。严重郁减为轻微渗出或充,便于吸收,增强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过度,造成水泡起感染;时间虽短,疗效较高。

(5)起罐:左手轻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准倾斜对肉处,轻轻下,使罐漏出空隙,透入空,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落。

(6)力大小:力大小,也要掌握好。多,力大则吸拔力大;少,力小则吸拔力小。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湿,或急性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肋窝以及颈椎、足、腓肠肉丰厚、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可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罐。

注意事项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罐易落。

(2)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的罐。应用投法拔罐时,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向上倾斜,避免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法时,棉花棒蘸不要太多,以防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下。用架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架撞翻。用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部腧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拔罐时,针刺皮肤出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径。出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罐排列的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罐漏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压一下,使漏人,罐子即能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紫绀色(淤),为正常现象,会自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料,防止感染。

烫伤预防

怎样避免烫伤

临床实践告诉我们;造成烫伤要原因是用的过多,滴在罐皮肤,烫起一焰烧热罐,容易叫罐圈。留罐时间过长,容易拔起白水泡。前二种是真正烫伤,后一种不是烫伤。那么能不能避免烫伤呢?能,完全能够,但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涂水:在拔罐地,事前先涂些水(冬季涂温水)。涂水可使局部降温,保护皮肤,不致烫伤

(2)焰朝罐底:棉球焰,一定要朝向罐底,万不可烧着罐,罐也不要沾上

(3)留罐时间短:缩短留罐时间,不要过长,过长容易吸起水泡,一般3~5分钟即可,最多不要超过10分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虱传斑疹伤寒

下一篇 瘢痕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