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灸法

灸法是指以艾绒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法。灸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灸法常用于痹症虚寒肠病、遗精阳痿气喘、婴儿腹泻、中虚脱晕厥症状灸法的作用灸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
目录

作用

灸法的作用

灸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著作中更比比皆是。灸法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长期施保健灸法,能使人身舒畅,力充沛,祛病延年。施灸对于压、呼吸、搏、率、神经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明显增高,固醇降低,沉沉降速率减慢,凝时间缩短,对糖、钙以及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作用。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用,尤其有促进儿童发育的作用,使用范围广泛。

适应症

常用于痹症虚寒肠病、遗精阳痿气喘、婴儿腹泻、中虚脱晕厥、胎位不正、慢性肿疡、神经皮炎湿疹下垂、肛等,亦可用于防病保健。

材料制作

施灸材料的制作

灸法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干后在室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用食、中、拇指捏成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艾卷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

间接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蒜、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2~3毫米厚的薄,并在姜、蒜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操作方法

艾灸操作

1.艾炷

是将艾炷放在腧上施灸的法。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上,用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痊愈,结痴落后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结核、瘰疬、慢性肠病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患,如哮喘、风寒湿痹等。

(2)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是用某种物品将艾炷与施灸腧部位的皮肤隔,进施灸的法。所隔的物品常用生姜大蒜、盐、附子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置于应灸的腧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或吐泻并作,中等。

4)隔附子饼灸附子研成粉末,用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衰而致的阳痿早泄、宫不孕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2.艾条

又称艾卷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水或浆糊封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常用的施灸法有温和灸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部位或患处,皮肤2~3厘米左右,进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施灸的离和防止烫伤

(2)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离,而是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3.温针

针刺与艾灸结应用的一种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出针

4.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筒灸具,故又称温灸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或应灸部位,进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温中的作用。

禁忌症

1.凡实热阴虚发热邪热炽等,如高热、压危象、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部、骶部,均不宜施灸。

3.面部、颈部及大管走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4.空、过饱、极度疲劳者应谨慎施灸。

注意事项

1.掌握热量,防止烫伤。尤其对局部皮肤知觉减退及昏迷患者。

2.做好防护,以防艾掉下烧伤皮肤或烧坏衣褥。使用温针时,可用硬纸剪一小孔,套住针体平放在进针处,即可避免艾直接掉落于皮肤上。施灸后艾条必须彻底熄灭,以防失

3.艾炷灸容易起疱,应注意观察,如已起疱不可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过大,75%乙醇消毒后用注射器将疱液体抽出,外涂甲紫,再用料保护,以防感染。妇女妊娠期间,小骶部不宜施灸。

艾灸反应

1.皮肤潮红

艾灸时,由于热力的作用,会使局部的毛细管扩张,刺激液流动,所以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现象。

2.灸疱

是灸疮的前一个阶段,多见于化脓灸

3.灸疮

灸疮是艾灸的特征性表现,只有有灸疮,疗效才好。灸疮期间也要坚持温和灸,让艾灸效力持续,否则会出现病情反复。

4.

很多人艾灸之后会渴,这是正常现象。艾灸后可以红糖水或温水,不要菊花凉性质的饮料,否则影响艾灸的效果。

5.灸感传导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感觉,例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柯萨奇病毒感染

下一篇 绿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