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回归热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起人类发病者有虱传和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前者国已罕见报道,后者发于世界各地,我国以南疆及山西等地为要发病地。易被误诊。本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阵发性高热、全身疼痛,肿大以及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期查找病源体,可以及时明确诊断。虱传回归热的病原体为俄拜氏螺旋体(Borrelia obermeieri),蜱传回归热的病原体在我国已发现有波斯......
目录

病原学

虱传回归热的病原体为俄拜氏螺旋体(Borrelia obermeieri),蜱传回归热的病原体在我国已发现有波斯疏螺旋体(B.persica)及拉氏疏螺旋体(Blatyshevyi)两种。它们都是属于密螺旋体(Treponemataceae)科、疏螺旋体(Borrelia)属的螺旋微生物。其长约8~20μm、宽约0.2~0.3μm,菌体纤细弯,长短颇不一致,具有4~10个不规则的浅粗螺旋,两端尖细,无鞭毛。在光显微镜下可见其以旋转和移式前进或后退,并向两侧摆动。

流行病学

1.分布 解放前全国各省均有虱传回归热前已基本消灭。蜱传回归热则仅见于新疆及西部边远省份。

2.传染源 人类为虱传回归热的传染源。蜱传回归热原存在于啮齿动物中,其要贮存宿为沙、山等各种类。但在中非及东南非地区,人类亦可成为本病的贮存宿。由于螺旋体可蜱卵传给下一代,故蜱亦可视为蜱传回归热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体虱为虱传回归热要的传播媒介,但头虱与阴虱之作用也不容忽视。有实验表明虱传回归热不是通过体虱的唾液或虱粪传播,而是在体虱被压碎后螺旋体自虱体逸出,皮肤上的抓痕或体虱叮螫的伤,或眼结膜侵入人体。

染病蜱的基腺(coxal gland)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回归热螺旋体,其唾液腺中也可找到螺旋体。因此蜱类可以通过叮螫直接将螺旋体输入人体,此外螺旋体也可随基腺的分泌物粘污皮肤,抓痕或正常皮肤侵入机体。

4.流特征、由于体虱孳生与系密切,因此虱传回归热的流具有明显的季性。在华中及华南地区,本病多于2~5月份始出现,4~5月发病率最高,而本甓在华北各地的流则有向季移动的趋势。西南各省终年温波动较小,故几乎全年嚣有本病存在。蜱传回归热则以4~8月发病率最高。

人类对本病的易感性无明显年龄或性的差异。本病的发生要取决于与媒介昆虫接触机会的多寡。医务人员由于工作中与患者接触密切,也难免偶尔染上体虱而受到传染。蜱传回归热则以边防战士、勘测人员及牧民感染的机会较多。

发病机制

回归热患者症状的发作是由于大量螺旋体及其代谢产物进入环所起。此时从淋巴结的免疫细胞产生各种抗体,其中要包括凝集素、制动素、杀螺旋体素及溶解素等。上述抗体在免疫球蛋白M(IgM)的协同作用下,可使环中螺旋体的活动性减低且集聚成簇,继而被大量溶解,致使患者体温下降而转入间歇期。但隐藏在骨髓组织中的螺旋体多不能完全被消灭,而于间歇期继续繁殖再次进入症状发作。有时特是在初发期,由于抗体产生尚不十分完备,中的螺旋体未能全部被清除,因此少数病例尤其是儿童患者在间歇期也能从其中找到螺旋体。钟氏(1936~1937)曾于北京观察到3例回归热患者于整个间歇期,甚至在痊愈后两周中始终存在回归热螺旋体。上述现象可以解释为何在流区本病可能通过输传染,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何初发期患者中螺旋体的数量较多,而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中螺旋体越来越少。

病理改变

回归热病理变化以最为显著,其次骨髓中枢神经系统与网膜等也常受累。患者的皮肤、肠粘膜、子宫脏均可见多数小出点。脾脏肿大,质地柔软,有多处出性梗塞病灶及典型的粟粒状病变。镜下示马氏淋巴小体中呈坏死现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其中含有很多螺旋体。肝脏也肿大并有细胞混浊肿胀及退性变。在网状皮细胞可找到螺旋体。脏与也均显示退性变。骨髓显著充,成白细胞呈高度活跃状态。组织肿胀,偶见出脊髓膜炎,组织中可找到螺旋体。

临床表现

虽然在不同地区的回归热患者,其临床特征与严重程度以及复发次数均可能随着患者的年龄、养状况、体力消耗程度及抵抗力等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临床症状仍大致相同。

1.潜伏期 回归热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约为3~15天。个病例的潜伏期可长达3周。

2.前驱期少数患者于发热前1—2天可能出现畏寒头痛关节肉疼痛、精神不振、全身乏力及眩晕等前驱症状

3.发热期 绝大多数患者起病急骤,最初有畏寒甚至寒战,数小时后体温达38摄氏度左右,伴有剧烈头痛及四肢、肉疼痛,压痛明显。1~2天体温迅速升至40~41摄氏度,稽留不退,晨间略低。一部份患者体温也可呈弛张热型,尚有少数患者特是儿童热型可不规则。患者食欲减退且常感脘部疼痛,恶心呕吐颇为常见。多数病人有轻度咳嗽鼻衄也不少见。由于高热,不少患者尤其是儿童或老年患者,常出现智不清、谵妄抽搐。个患者尚可出现疱疹腹痛腹泻便秘症状。约1/3的患者巩膜可出现轻度黄疸,重症者全身皮肤发黄发热早期,常于颈、肩部位出现红色斑疹或出性皮疹,以后延及胸部。半数以上的病例眼结膜及部充,眼底病变亦非罕见。

大多数患者高热一般持续6~7天。体温下降前常出现短暂的上升,随后于2~4小时自40~41。C迅速降至37。C或更低,并伴有大量出汗,呈虚脱状态。中螺旋体也常于退热前消失。

4.间歇期 随着体温骤降,出汗甚多,衣被常被汗液湿透。患者极度衰竭,皮肤苍白,体温常低于37。c,甚或低至35。c。约8~4天逐渐El升至常温。历时约7~9天症状又重复发作。在此无热阶段,患者多疲乏无力精神萎靡,不少患者尚觉肉疼痛与四肢麻木

5.复发期 7~9天的无热间歇期后,患者先出现低热,体温下降后又复上升,所有初发期的各种症状又重复出现。复发期发热的期限大致和第一次无热期相近,如以后再次复发,则发热期逐渐缩短而无热间歇期则愈见延长。一般在体温重复上升之前,中即可再次出现螺旋体,但其数量常较初发期为少。

我国南所见的虱传回归热病例大多只发作一次。其它地区的患者复发次数一般1~2次的为最多。钟氏曾报道未治疗的虱传回归热患者,复发次数平均为8~5次。

蜱传回归热的临床症状与虱传回归热基本相似,但一般较轻微。发热多呈不规则的间歇热型。被蜱叮螫处常出现紫红色隆起的炎性反应,伴有痒感与微痛,且局部淋巴结常见肿大。痛及呼吸道症状较多见,而腓肠疼痛则较少见。复发次数比虱传回归热为多,一般为3~9次。

实验室检查

1、像 约1/3的患者出现轻度贫血,且于多次发作后贫血加重。白细胞增多为本病常见现象;约60%的患者白细胞高达15,000--20,000/mma,中性多核白细胞也相对增多。及出、凝时间多属正常,但酶原时间常延长。

于患者发热期间可自其末梢中找到大量回归热螺旋体,且以初发期中螺旋体最多。蜱传回归热患者末梢中螺旋体一般较少,但在间歇期中也可找到螺旋体。

2、尿 患者尿中常出现少量蛋白、白细胞及管型,偶尔尚可出现血尿

3、液 少数患者穿压力增高,液蛋白含量及自细胞均轻度增加,部份患者液华、康氏反应亦可暂时呈阳性,若不重复试验,常易误诊为梅毒

诊断鉴别

诊断表现

据发病季与地区、个人卫生情况及有体虱孳生等流资料,发热与间歇交替出现的典型热型,剧烈头痛、全身肉疼痛、肿大等临床症状,结实验室检查从末梢中检出螺旋体,本病即可确诊。

此外检查患者衣服或身上的体虱中是否有螺旋体,也具有诊断价值。钟氏曾观察到在回归热期间,无论是在患者的潜伏期、发热期或间歇期,或危重频死阶段,其身上或衣、被上体虱的体腔中均含有大量回归热螺旋体,采用暗视野直接镜检或作涂染色检查均极易找到。

蜱传回归热患者的体温线多不规则,中螺旋体又较稀少,诊断有时较为困难,其诊断法与诊断虱传回归热相同。此外,被蜱叮螫部位的局部炎症和相应的淋巴结肿大,以及类及蜱的发现,也均有助于诊断。

诊断

本病早期易与疟疾伤寒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相混淆,应注意予以鉴

1.疟疾 本病多见于夏、秋蚊虫孳生季,畏冷发热及出汗等症状呈周期性出现,患者于间歇期多无何症状脾大但无皮疹,白细胞偏低,末梢骨髓中可找到疟原虫。

2.伤寒 起病缓慢,体温逐渐上升,病程持续约4周,体温下降也较缓慢。患者常有相对缓脉清肥达氏反应呈阳性,并可自、尿、便中分离出伤寒杆菌。

3.斑疹伤寒发病季回归热相同,二者甚至可同时发生于同一患者,且发病均急,均有剧烈头痛肿大,但斑疹伤寒患者皮疹较多且为出性,病程较长,清外斐氏反应为阳性。

4.钩端螺旋体病本病多见于夏、秋季,患者黄疸较重,倾向明显,并常有腓肠疼痛与压痛,清钩端螺旋体补体结试验为阳性,并可自、尿或液中分离出病原体。

此外蜱传回归热患者呼吸道症状较明显,尚应注意与性感冒及肺炎等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相鉴

疾病治疗

1.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2.病原治疗

(1) 首选四环素 0.5g每6小时1次,连服7~10天。亦可用强力霉素0.1g,单顿服

(2) 青霉素 青霉素是治疗回归热较好的药物。

并发症

1、气管炎及肺炎为本病较常见的并发症,此外,腮腺炎、中耳炎、结膜炎等也非罕见。

2、弥漫性(DIC)虽不多见,但当患者有倾向时应考虑到此并症存在之可能性。若减少同时第V因子活性减低,均预示可能发生弥漫性

3、本病恢复后很少残留后遗症。个患者可能遗留面麻痹眼睑下垂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疾病预后

本病多能自控制,一般反复发作几次以后,每次发作的症状逐渐减轻。青壮年患者预后多属良好,老年人、孕妇、体弱养不良以及有严重黄疸其它并症者预后较差。本病痊愈后免疫力维持时间不长,一年以后可再次感染。

疾病预防

本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消灭体虱及改善个人卫生条件,对本病患者及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均应及时采取灭虱措施。除可选用各种有效的杀虫外,也可用烤等加热的办法以消灭衣服及被褥上的体虱及虱卵。至于蜱传回归热的预防,除灭蜱外还应同时灭,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防蜱的侵扰。

疾病护理

对所有回归热患者均应进灭虱处理,予以卧床休息,补充适量液体及电解质,同时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专家观点

1、注意上述预防措施。

2、到上述流地区旅游者,尤其有被虱、蜱叮咬者,在3周后出现发热症状,在就医时要动向医生告知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作出诊断和鉴诊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霍乱

下一篇 蛔虫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