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霍乱

霍乱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每年估计有300万~500万霍乱病例,另有10万~12万人死亡。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起的。O1和O139这两种霍乱弧菌的清型能够起疾病暴发。大多数的疾病暴发由O1型霍乱弧菌起,而1992年首次在孟加拉国确定的O139型仅限于东南亚一带。非O1非O139霍乱弧菌可起轻度......
目录

疾病简介

霍乱据临床表现常可将霍乱患者分为典型病例(中、重型)、非典型病例(轻型)及中毒型病例(干性霍乱),分述如下。

一、典型病例(中、重型):有典型的腹泻呕吐症状,其中中型霍乱患者腹泻每日达10~20次,为水样或“米泔水”样便,量多,有明显失水体征。压下降,收缩压在70~90mmHg,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500ml以下。重型患者除有典型腹泻(20次/天以上)和呕吐症状外,存在严重失水,因而出现环衰竭。表现为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压明显下降,收缩压低于70mmHg或不能测出。24小时尿量50ml以下。

二、非典型病例(轻型):起病缓慢,腹泻每日不超过10次,为稀便或稀水样便,一般不伴呕吐,持续腹泻3~5天后恢复。无明显脱水表现。

三、中毒型病例(干性霍乱):其特点是起病很急,尚未见泻吐即已死于环衰竭,故又称“干性霍乱”。霍乱病程不长,轻型无并发症者,平均3~7日恢复,个病例腹泻可持续1周左右,并发尿毒症者恢复期可延至2周以上。

发病原因

霍乱霍乱弧菌是1883年第五次霍乱世界性大流期间Koch在埃及发现。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的尸体分离出与霍乱菌类似的特殊弧菌株并命为El-Tor弧菌。1966年国际弧菌命委员会将先后发现的两种病原性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埃托生物型。在第七次世界性大流中,后者逐渐取代了前者而成为霍乱要病原体。霍乱弧菌长1~3μm,宽0.3~0.6μm,菌体弯呈弧或逗点状,新鲜标本镜检,排列如“群”样。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胞和荚膜。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培养需氧,耐碱不耐酸,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碱性琼脂平生长良好。各群弧菌的鞭毛抗原(H)大多相同,仅菌体抗原(O)不同。据菌体抗原将弧菌分成O1~O6群(现已增至72群)。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均能与抗菌体抗原的清抗体产生凝集,均属于O1群。凡不属O1群的其他弧菌皆为不凝集,统称非O1群弧菌。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霍乱弧菌分为O1群霍乱弧菌、O1群不典型霍乱弧菌及非O1群霍乱弧菌,此后多依此命者们对霍乱弧菌菌体抗原进分析研究得知O1群霍乱弧菌含有共同的特异性抗原A和不同的特异性抗原B和C,据此将其分为三型,即稻型(Inaba,原型),含抗原A、C;小川型(Ogawa,异型),含抗原A、B:彦岛型(Hikojima,中间型),含抗原A、B和C。1992年在印度等地发生由非O1群霍乱弧菌起的典型霍乱样疾病的流,分离出新清型霍乱弧菌,定为O139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产生三种(I~Ⅲ型)毒素。I型毒素为内毒素,耐热,不能透析,系多糖体,存在菌体部,能起豚、小白死亡,对鸡组织细胞具毒性,是制作菌苗起抗菌免疫的要成分。Ⅱ型毒素为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enterotoxin)或称霍乱原(choleragen)。不耐热,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有抗原性,可激发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甲醛作用后产生类毒素。霍乱肠毒素使机体水和电解质从肠腺大量分泌,霍乱腹泻症状,是霍乱弧菌在体繁殖中的代谢产物。

霍乱弧菌对温热抵抗力不强。耐碱不耐酸,在正常酸中仅存活4分钟,0.5%石炭酸中数分钟可致死。每立升含1mg余氯的水中15分钟致死,对常用浓度的肠道传染病消毒均敏感,1%白粉液10分钟致死。对多西环素链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药物均敏感。

发病机制

霍乱霍乱患者具有特征性水样腹泻,从而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系列变化。霍乱弧菌粘附并定居于小肠中,分泌的外毒素,是产生这些变化的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使原有的理论更深入了一步。现在认为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存在霍乱肠毒素的受体GM1已明其为神经苷脂,它是细胞膜的水溶性脂质。GM1的化结构包括亲水性碳水化物与疏水性神经苷脂两部分。前者为亲水糖链,后者为疏水长链烷基。脂溶性长链的烃基嵌在细胞膜中,糖链则暴于细胞表面,可与霍乱肠毒素(CT)迅速紧密而不可逆地结在一起。CT的亚单位B与GM1结后,亚单位A得以穿入细胞膜。CT作为第一信使,前列腺素(PGE等,第二信使)的成与释放增加。PGE使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增高,催化ATP使之转化为环腺苷酸(cAMP,第三信使),从而使细胞膜cAMP大量增加,促进细胞一系列酶反应的进,促使细胞分泌功能增强,细胞水及电解质大量分泌。cAMP浓度增加抑制了肠绒对钠的吸收并动分泌氯化钠,导致水及电解质大量丧失。CT一旦与GM1结,则上述反应不可逆转,其作用的自然持续时间(腹泻时间)在临床上可短至数小时或长7~8日。现认为另一种O1群霍乱毒素(无CT的基因)以及埃托生物型产生的可溶素,可能也是致病因子。此外,弧菌的动力鞭毛及菌体趋化因子受体与黏膜上皮中趋化因子成的趋化性,是弧菌穿通粘液凝的先决条件。毒素共调菌毛(TCP)即是霍乱弧菌特有的定居因子,在致病性面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腹泻丢失大量肠液,产生严重脱水与电解质紊乱,液浓缩,微环衰竭。肉痉挛及低钠、低钾、低钙等是由伴随腹泻丢失了大量电解质所致。碳酸氢的丧失,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胆汁分泌的减少,使吐泻物呈米泔水样。由于环衰竭、流量不足、低钾及毒素的影响,可使功能严重受损。死亡的要原因是低容量性环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霍乱患者的液体丧失发生于整个小肠单位长度丧失液体量估计,以十二指肠最多,回肠最少。没有液过度分泌的据,肠道吸收功能依然正常。

霍乱病程中成的病理改变常甚轻微,仅表现为杯状细胞中黏液的明显减少、肠腺和微绒毛轻度扩张以及黏膜固有层轻度水肿。患者死后病理解剖所见,要为严重脱水现象,尸体迅速僵硬,皮肤发绀,手指皱缩,皮下组织肉极度干瘪。肠道的浆膜层干,色深红,肠充满米泔水样液体,偶见水样物,肠黏膜发炎松弛,但无溃疡成,偶有出。淋巴滤显著肿大,胆囊充满黏稠胆汁等脏器多见缩小。脏无炎性变化,小球及间质的毛细管扩张,小管上皮有浊肿变性及坏死。其他脏及组织亦可有出及变性等变化。

流行病学

霍乱一、传染源

霍乱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轻型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恢复期带菌者所起的作用更大,隐性感染者可多达59%~75%。

二、传播途径

霍乱的两个生物型均可经水、食物、苍蝇以及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水型传播是最重要的途径。因为水最易受到感染者排泄物的污染,而霍乱弧菌在水中存活的时间较长(一般5日以上,可长达数十日),被污染的水可使许多生冷食品受到污染。食物传播的作用仅次于水,霍乱弧菌在食品上的存活时间可达1~2周或更长。1972年曾有国际民航机上食物被污染起40余乘客患霍乱的食物型暴发事例。海南省山区,曾多次因山民办丧事聚餐,发生过多起由小川lb型霍乱弧菌起的食物中毒。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的传播作用也不可忽视,但其传播能力远不及前两个因素。

三、易感人群

人们不分种族、性和年龄,对霍乱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再感染的可能性也存在。1963年孟加拉的报告,每年再感染率为0.22%,两次感染的间隔为1.5~60个月,说明病后免疫力持续时间短暂。原有的霍乱菌苗(每ml中含小川型和稻型各40亿个死菌的菌苗)只能起抗菌抗体而并不产生抗毒素抗体,因而免疫效果不够理想,新的人工免疫制正在不断的研制。

临床表现

霍乱疾病症状

除少数病人有短暂(1~2日)的前驱症状表现为头昏、疲倦、腹胀和轻度腹泻外,为突然起病,病情轻重不一,轻型占有相当数量(埃托型约有75%的隐性感染者和18%的轻型病例)。

一、潜伏期

绝大多数为1~2日,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5~6日。

二、泻吐期

大多数病例突起剧烈腹泻,继而呕吐,个病例先吐后泻。腹泻为无痛性,亦无里急后重。每日大便可自数次至十数次,甚至频频不可计数。大便性质初为色稀水便,量多,转而变为米泔水样。少数病例出现水样便呕吐为喷射状,次数不多,也渐呈米泔水样,部分病例伴有恶心。肛温可达37.2℃~38.5℃。此期持续数小时,多不超过2日。有O139弧菌侵入流,血症血症的报道,尚未能排除是否偶然现象。

三、脱水虚脱

由于严重泻吐起水及电解质丧失,可产生以下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态不安,表情恐慌或淡漠,眼窝深陷,声音嘶哑,渴,极干,皮肤皱缩、湿冷且弹性消失,指纹皱瘪下陷呈舟状,体表温度下降。

2、环衰竭:由于中度或重度脱水容量显著下降及液极度浓缩,因而导致环衰竭。患者极度软弱无力志不清,压下降,搏细弱而速,音弱且率快,严重患者搏消失,压不能测出,呼吸浅促,皮肤黏膜发绀液检查可有红细胞、血红蛋白、浆蛋白及浆比重等的增高,液黏稠度增加,由于脱水环衰竭,使流量减少及小球滤过压下降,因而出现少尿无尿尿比重增高(1.020以上)。如每日尿量少于400ml,则体有机酸及氮素产物排泄受到障碍,因而液中尿素氮或非蛋白氮、酐增高,二氧化碳结力下降,产生前性高氮质血症

3、电解质平衡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泻吐丢失大量水分及电解质后,可产生液电解质的严重丧失。患者粪便中钠及氯离子的浓度稍低于浆,而钾及碳酸氢离子则高于浆,但粪便中阳离子的总和及阴离子总和与浆相等,故脱水性质属等渗性。在输液前,由于液浓缩,测定患者浆钠、钾、氯的离子浓度常表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钾离子甚至可以升高,但实际上患者体缺钠缺钾已很严重,如治疗中继续输入不含电解质的溶液,则可立即使液稀释产生低钠及低钾症。缺钠可肉痉挛(以腓肠最常见)、压、压小、搏微弱。缺钾可起低钾综征,表现为全身肉张力减低,甚至麻痹反射消失,鼓肠动过速,音减弱,律不齐,电图异常(Q-T时限延长,T波平坦或倒置,出现U波等),缺钾还可脏损害。由于碳酸氢离子的大量丧失,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尿少及环衰竭又可使酸中毒加重。严重酸中毒时可出现志不清,呼吸深长,压下降。

四、反应期及恢复期

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病人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病程平均3~7日,少数可长达10日以上(多为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并症者)。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性反应,以儿童为多,这可能是由于环改善后大量肠毒素吸收所致。体温可升高至38~39℃,一般持续1~3日后自消退。

疾病危害

霍乱由于该疾病传播快,常起世界性大流。自1817年以来曾发生过6次世界性大流,均波及我国。1961年以来由埃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取代古典生物型起的第七次世界性大流仍在进,至上世纪80年代发病人数逐年减少到大流的初期水平,但波及的国家却增加到3倍,并于1991年首次在南美洲发病,在秘鲁广泛流据资料报道,自1991年至1993年末,该国共发生212642例霍乱占南美洲病例总数的67%。同期霍乱波及中南美洲15个国家,累计病例731312例,死亡6323例,流过程十分惊人。事实上,霍乱已在拉丁美洲呈地性流,CDC检测明,秘鲁流的菌株为埃托生物型的Inaba型霍乱弧菌。另一面,1979年以来,在孟加拉国一直流着古典生物型霍乱(1982年9月大量发现),并于1992年在南亚发生了O139群霍乱的流。在6个月的时间,沿着孟加拉湾海岸线,到印度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及孟加拉国南部沿海地区广泛流。同年12月底,仅加尔各答即发生病例15000余人,患者临床症状重,病死率高(3.2%)。1993年头1个月,孟加拉国南部发病1万例,病死率达5%。疫情迅速蔓延,相继波及泰国、中国、马来西亚尼泊尔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1994年4、5月间缅甸发生O139霍乱暴发。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日本爱沙尼亚德国瑞士等国家或地区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事实上构成超越国界、洲界的大流态势。1993年5~9月,我国新疆阿克苏及喀什地区的5个县(82.5%的病例在柯坪县)发生了O139霍乱暴发流,病人200例,带菌者225例,总发病率1.29/10万,病死率2%,人群感染率2.74/10万。2010年由于海地地震污染水源,造成当地霍乱统计表明,至2010年12月19日,有10万余人染病,导致2535个死亡病例。现在霍乱每年有550万人发病,12万人丧生。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因中,霍乱占1/5。

诊断鉴别

助检查

霍乱一、常规及生化检查

由于失水起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增高,白细胞计数10~20×109/L或更高,中性粒细胞及大单核细胞增多。清钾、钠、氯化物和碳酸盐均降低,pH下降,尿素氮、酐升高。治疗前由于细胞钾离子外移,清钾可在正常范围,当酸中毒纠正后,钾离子移入细胞而出现低钾血症

二、尿常规

可有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尿比重为1.010~1.025之间。

三、检查

清凝集试验。在发病第1~3日及第10~15日各取1份清,若第2份清的抗体效价比第1份增高4倍或4倍以上,有诊断参考价值。

四、病原菌检查

1、涂染色 取粪便或早期培养物涂作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稍弯的弧菌。

2、悬滴检查 将新鲜粪便作悬滴或暗视野显微镜检,可见运动活泼呈穿梭状的弧菌。

3、制动试验 取急性期病人的水样粪便或碱性胨水增菌培养6小时左右的表层生长物,先作暗视野显微镜检,观察动力。如有穿梭样运动物时,则加入O1群多价清一滴,若是O1群霍乱弧菌,由于抗原抗体作用,则凝集成块,弧菌运动即停止。如加O1群清后,不能制止运动,应再用O139清重作试验。

4、增菌培养 所有怀疑霍乱患者粪便,除作显微镜检外,均应作增菌培养。留取使用抗菌药物之前粪便,尽快送到实验室培养。培养基一般用pH8.4的碱性蛋白胨水,36~37℃培养6~8小时后表面能成菌膜。此时应进一步作分离培养,并进动力观察和制动试验,这将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和早期诊断。

5、分离培养 用庆大霉素琼脂平皿或碱性琼脂平。前者为强选择性培养基,在36~37℃条件下,培养8~10小时霍乱弧菌即可长成小菌落。后者则需培养10~20小时。选择可疑或典型菌落,应用霍乱弧菌“O”抗原的抗清作玻凝集试验。

6、核酸检测 通过PCR技术检测霍乱弧菌毒素基因亚单位CtxA和毒素协同菌毛基因(TcpA)来区霍乱菌株和非霍乱弧菌。然后据TcpA基因的不同DNA序列来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4小时可获结果,可检出每毫升碱性蛋白胨水中10条以下霍乱弧菌。

诊断要点

依据患者的流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判断。

一、流史是指:

1、生活在霍乱区、或5d到过霍乱区、或发病前5天有饮用生水或进食海(水)产品或其他不洁食物和饮料史。

2、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史。

二、带菌者:无霍乱临床表现,但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三、疑似病例:

1、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史,并出现霍乱轻症病例临床表现者。

2、具备霍乱轻症病例临床表现并且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毒素基因PCR检测阳性

3、具备霍乱轻症病例临床表现并且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快速助检测试验(体金快速检测)阳性

4、具备中毒型病例临床表现并且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毒素基因PCR检测阳性

5、具备中毒型病例临床表现并且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快速助检测试验(体金快速检测)阳性

6、具备中、重型病例临床表现者

四、临床诊断病例

1、具备各型霍乱临床表现之一,并且在腹泻病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2、在一起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暴人群中出现任一型霍乱临床表现者。

五、确诊病例

1、具备任一型霍乱临床表现,并且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

2、在疫源检索中,粪便培养检出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腹泻症状者。

诊断

常见的鉴诊断如下。

一、急性肠炎:包括产肠毒素的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嗜盐菌)、O139群以外的非O1群霍乱弧菌、金黄葡萄球菌、变杆菌、梭状杆菌等,均可食物中毒性感染。多数有食用不洁食物史,同餐者往往集体发病,起病急骤,早期常有发热和其他中毒症状。先有呕吐而后腹泻,排便前往往有肠鸣、阵发性部剧痛,大便不是米泔样,常为水样或类似痢疾便,个重型患者大便可有清水样或洗肉水样(特是副溶血性弧菌所致者),很少发生肉痉挛、虚脱和高氮质血症

二、急性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起肠黏膜炎症及溃疡,并由此排出炎性渗出物,临床上常见有发热,大便为黏液、便,量少,有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大量的脓细胞。也有以水泻为里急后重不明显的不典型患者。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三、大肠杆菌性肠炎

1.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性肠炎,潜伏期4~24小时,有发热恶心呕吐部绞痛,腹泻每日10次左右,黄水或清水样便,无便,严重腹泻者亦可产生重度脱水,婴幼患儿常因此而危及生命。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性肠炎,大便为水样或蛋汤样,重者也会有脱水及全身症状

两者粪便培养均可获得相应的大肠杆菌。

霍乱四、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侵犯各年龄组,6个月以婴儿易罹患,新生儿发病尤为严重,多发生于5~8月份,可有发热腹泻血症腹泻每日2~20次,大便为稀水便,亦可有便,常起不同程度脱水,大便培养可获得伤寒沙门氏菌。

五、空肠肠炎:本菌可侵袭空肠结肠起病变。现已实本菌亦可产生肠毒素而致病,潜伏期3~5日,起病初期有发热或有乏力、头痛痛等症状,继而腹痛腹泻,大便为水样、黏液状、胆汁样或呈性。严重病例可有重度脱水环衰竭。个患者还可表现为症。一般典型病例不难与霍乱,大便培养可有弯菌阳性。

六、耶尔森氏菌、单胞菌及其他寄生虫性肠炎:有时也需与之进

七、病毒性肠炎:常见病原为人轮状病毒,侵犯各年龄组,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秋冬季,可呈流性。

急救措施

霍乱尽早诊断,危重病人应先在现场抢救,中、重型脱水病人需立即进输液抢救(具体措施见《疾病治疗》中容),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服补液。

代谢性酸中毒的重型患者,须立即给予碱性药物注射。在估计患者体重后,可快速静滴入5%碳酸氢钠5ml/kg或11.2%乳酸钠3ml/kg,上述量可提高浆二氧化碳结力1.8mmol/L左右(4~5mEq/L或10vol%);患者情况若有初步改善,如志好转、呼吸幅度减低和频率减慢、压回升等,则继续前述的输液计划即可;如情况无改善,1~2小时后再给上述用量的一半或全量,或浆二氧化碳结力测定结果计算用量。

急性功能衰竭患者,如有严重高容量表现如全身浮肿及水肿

社会病例

霍乱韩国

2016年8月23日,韩国光州市59岁市民被确诊霍乱,患者没有出境记录,被认为是韩国15年来首例非输入性霍乱患者。

2016年8月25日,韩国巨济岛一73岁女性被确诊感染霍乱

2016年8月31日,韩国新增1例霍乱感染病例,是一星期韩国确诊的第三起霍乱病例。

2017年3月4日,索马里总理哈桑·阿里·海尔对媒体表示,索南部拜州地区暴发霍乱,在过去的两天里至少有110人死亡。

2017年5月14日,红十国际委员会表示,也门霍乱疫情自4月27日以来已造成115人死亡,共发现疑似病例8500例。

2022年6月28日,据伊拉克新闻网报道,伊拉克卫生部发言人赛义夫发表声明指出,霍乱疫情正在北部的苏莱曼尼亚省、埃尔比勒省和基尔库克省疫情蔓延迅速,在过去的24小时,全国报告新增17例霍乱病例,全国累计霍乱病例增加到76例,特是出现了多年来首例霍乱死亡病例。

中国

2022年10月,中国出现3例霍乱弧菌感染病例。

2023年5月,中国(不含香港澳门政区和台湾地区)出现3例霍乱弧菌感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穴位注射疗法

下一篇 回归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