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针法

针法:民间医的一种疗法, 除传统的针灸法以外,更多的是用针挑法、放法以及将药物做成艾卷针之。如清代张麻疹阐注》记载“凡遇闷痧,分其细看,有红筋、红瘰,挑破即出”。又如民间流传治小儿疳积,可针挑四缝。《雅外编》介绍治疗昏厥,用银簪刺下两旁的管,谓出即活。又有所谓的阴症毒针、消癖火针百发针等,均属艾灸法。1、针法:民间医的一种疗法, 除传统的针灸法以外,更多的......
目录

针法

1、针法:民间医的一种疗法, 除传统的针灸法以外,更多的是用针挑法、放法以及将药物做成艾卷针之。如清代张麻疹阐注》记载“凡遇闷痧,分其细看,有红筋、红瘰,挑破即出”。又如民间流传治小儿疳积,可针挑四缝。《雅外编》介绍治疗昏厥,用银簪刺下两旁的管,谓出即活。又有所谓的阴症毒针、消癖火针百发针等,均属艾灸法

2、刺绣术语。指刺绣中运针的法,亦是刺绣组成线条的一种式。每一种针法有一定的组织规律与独特的表现效果,选用适的针法,能恰当地表现刺绣物体的质感,充分发挥针法的特长,增强刺绣艺术的表现力。如绣卉,宜采用针法,因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便于丝理转折自如,使镶色、接色和顺,善于表现卉娇艳多姿的特点。绣猫,则宜采用施针,因施针的线条是稀铺后分批逐层施密,线条可以略有交叉,适宜表现小猫遍身柔和松软的茸毛。

原则和方法

针刺的原则和法,包括针刺手法和针刺疗法两面。所谓针刺手法是指在针刺过程中,进针针法出针前对针具和所刺腧的操作法。要由医生两手操作,故称手法。针刺手法可促使针感的获得,并维持和加强针感,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等作用。针刺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助手法和补泻手法三类。所谓针刺疗法是指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并施以针刺手法作用于经络、腧或病变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法。实际上是一种以针刺的治疗手段,包括古代就有的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火针、挑刺、芒针,现代发展起来的耳针、头针、腕针、针、足针、面针以及使用现代针灸器械的电针、水针、穴位埋线、激光针等。

针灸技术

说明:专业医知识与专业技术,仅供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温针

【概述】温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法。又称为针柄灸法。在中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法。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

【操作法】先疾病的需要选取穴位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一定深度,于针柄装上小枣大的艾绒,必须捻紧,以防止落。也可取1.5~2厘米长的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从下端点燃,直到艾团烧完为止。为了防止艾落灼伤皮肤,可在区垫一张硬纸

【适应病症】温针要用于关节酸痛、部冷痛等病症,也适于保健。

【注意事项】 凡不能留针的病症,如抽搐、痉挛、震颤以及精神病人或婴幼儿等,均不宜使用温针法。在治疗过程中,要嘱咐病人不可任意变动体位,以防止艾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被褥等。

火针

【概述】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法。这一治法,在中国秦汉时代已应用。

【操作法】先据病情选定穴位或部位,用2%碘酒消毒后,再用75%乙醇棉球碘。有两种针刺法。

⑴深刺:须用长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将针在灯上自针身向针尖逐渐烧红,对准穴位,迅速刺人,稍停,随即退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揉针孔。针刺时,须细谨慎,动作要敏捷,一刺即达到所需深度。深刺的深度在0.3~0.5(1~1.7厘米)之间。

⑵浅刺:多用装有木柄的多针针具,在灯上烧红,轻轻地叩刺皮肤表面。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顽固性皮肤病,如神经皮炎牛皮癣等。病变范围较小的,可用单针针具点刺

【适应病症】火针用得较多的病症为:湿痛、淋巴结核、象度肿、神经皮炎等。

【注意事项】使用火针深刺时,必须避管与脏,以防发生不良后果。浅刺时,叩刺力量不能太猛,不可忽轻忽重,须均匀、稀疏,这样才不致于发生随针剥表皮等事故。

皮肤针

【概述】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的的针刺法。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操作法】右手握针柄,用无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际处,拇指与无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适应病症】皮肤针要用于头痛压、近视神经衰弱肠道疾病及神经皮炎等局部性皮肤病

【注意事项】皮肤针治疗时,针具要常保持完好,如有针尖钩毛、生锈等要及时修理或调换。针具要浸泡在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有条件的,应使用一次性灭菌针具。叩刺的部位也应严格消毒。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

【概述】刺法,又称为放法。因常用的针具为三棱针,所以有的书还称为三棱针法

【操作法】要有以下四种法。

点刺法:先推所选择的部位或区,使它充,消毒后,以左手夹持被刺区,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紧靠针身下端,针尖出0.l~0.2厘米,迅速刺人,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出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压止。本法应用面较为广泛。

⑵丛刺法:用三校针在一个较小的部位反复点刺,使其微微自然出。常与拔罐法结,即前面所提到的刺拔罐法。丛刺法多用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刺法刺法和丛刺法相似,但刺皮肤面积较大,点刺离也较大。据病灶大小,点刺10~20下不等。多用于丹毒神经皮炎等面积较大的病灶。

⑷挑刺法:它是点刺法的一种发展。要是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皮肤有部位上出现的异常点进挑刺,这些点可表现为压痛、酸困、丘疹皮下结等不同情况。并据病情,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常见于部第七颈椎至第五颈椎两侧。若为丘疹,多稍突起于表皮,如针帽大小,呈灰白、暗红、棕褐或浅红色不等。挑刺时,局部消毒后,左手压固定皮肤,右手持小号三棱针,挑破表皮,深人皮下,针身倾斜并轻轻提高,将白色纤维样物挑断十数至数十。挑刺完毕,拭去迹,覆盖消毒料,并加以固定。

【注意事项】刺法要注意严格消毒,对有液病的病人不可使用,对体弱、贫血以及孕妇等病人要慎用。每次出量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

针法

【概述】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或皮下,进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法。它是毫针留计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操作法】由于皮计要在皮留置较长的时间,选取的穴位应该不妨碍人体正常的活动,故多选用。具体操作有以下两法。

⑴颗粒型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以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斜刺人真皮进针0.5~1.0厘米,再以长条布顺针身的进人向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体时。

揿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穴位直压刺人,使针圈平附于皮肤上,再以小块布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

埋针时间,据病情和候而定,夏天不宜超过2日,冬天可3~4日。

【注意事项】皮埋针一定要重视无菌消毒。针针具最好用一次性针具,或浸泡于75%乙醇中,临用时以消毒镊子夹出。埋针后,如病人感觉刺痛或活动不便时,应取出重埋。夏天埋针,因出汗多而易发生感染,埋针局部如有疼痛不适,即应取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常现丝虫病

下一篇 长膜壳绦虫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