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胆胀

胆胀是指气郁失通降所起的以右胁胀痛为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胆胀系病中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慢性胆囊炎、慢性管炎、胆石症等相似。胆胀多发生于40岁至65岁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偏肥胖体型为多见。当今胆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有胆胀病始见于《》。《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中苦,善太息。”不仅提出了病,而且对症状......
目录

简介

胆胀病始见于《》。《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中苦,善太息。”不仅提出了病,而且对症状描述也很准确。《伤寒论》中虽无胆胀,但其所论述的一些症状,如《辨太阳并治》中的“呕不止,下急,郁郁微烦者”,《辨少阳并治》中的“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热”等都类似本病,该书中所立的柴胡汤、陷胸汤茵陈蒿汤等皆为临床治疗胆胀的有效。其后《症因治》治疗胆胀柴胡疏肝饮,《柳州医话》所创的一贯也属临床治疗胆胀习用的效天士《临指南医案》首载胆胀医案,为后世临床辨证治疗积累了验。近年来,在辨证治疗胆胀面取得了不少验,同时也在古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些有效,既往多张用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现在也可用中医药综治疗,取得成功。

病因病机

汁。若道通降功能正常,在疏泄作用下,道排人肠中,助腐熟消化水谷。若因饮食偏嗜,忧思暴怒,外感湿热,虚损劳倦胆石等原因导致气机郁滞,或郁而化火液失于通降即可发生胆胀。  1.气郁忧思暴怒,情志不遂,肝脏疏泄失常,累及腑,气机郁滞,或郁而化火液通达降泄失常,郁滞于,则发为胆胀。   

2.湿热蕴结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腻,久则生湿蕴热,或邪热外袭,或感受湿化热,或湿热侵,蕴结腑,气机郁滞,液通降失常而为之郁滞,气郁郁则起胀痛,痛胀发于右胁,而为胆胀。   

3.胆石阻滞湿热久蕴,液,聚而为石,阻滞道,气郁液通降失常,郁滞则胀,不通则痛,胆胀。   

此外,也有由瘀血积块阻滞道而致者,其机理同胆石阻滞。   

胆胀病机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气郁液失于通降。病位在腑,与系最为密切。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正气日虚,加之恋不去,湿热,损伤生化不足,正气愈虚,最后可致肾阴虚或肾阳虚的正虚实之候。

临床表现

本病以右胁胀痛为,也可兼有刺痛、灼热痛,久病者也可表现为隐痛,常伴有脘腹胀满,恶心口苦,嗳,善太息胃气逆之症,病情重者可伴往来热,呕吐,右胁剧烈胀痛,痛等症。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多反复发作,时作时止,部分病例为急性起病。复发者多有诸如过食油腻,恼怒,劳累等诱因。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诊断

1.以右胁胀痛为症。   

2.常伴有脘腹胀满,恶心口苦,嗳,善太息胃气逆之症。   

3.起病缓慢,多反复发作,时作时止,复发者多有诸如过食油腻,恼怒,劳累等诱因。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4。十二指肠流、B超检查、部X线平、Cr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诊断。

鉴别诊断

1.胁痛胆胀实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胁痛,以气郁失通降而致的右胁胀痛为特征,伴有恶心口苦,嗳失通降,胃气逆之症,常因过食肥腻迅即起发作,病位局限于腑。其余的胁肋疼痛,则为一般的胁痛,病变以病为。   

2.胆胀痛因其疼痛位置相近,症状互兼,常致诊断混淆。痛在上中部脘部;胆胀位于右上胁肋部。痛常伴嘈杂吞酸胆胀常伴恶心口苦痛常因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而诱发,胆胀常为肥腻饮食而诱发。痛任何年龄皆可发病,胆胀多在40岁以上发病。纤维镜等检查发现的病变,有助于痛的诊断;B超等检查发现胆囊病变,则有助于胆胀的诊断。   

3.胆胀痛,二者皆可突然发生,疼痛剧烈,而痛则预后凶险,故需仔细鉴痛疼痛在胸部或左前胸,疼痛突然发生而剧烈,且痛及手少阴部位,可由饮饱食诱发,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身肢冷,“手足青至”,结代等心脏症状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胆胀疼痛则在右胁,痛势多较轻,可由过食肥腻诱发,常伴恶心口苦,嗳胃气逆之症,B超等系检查可见异常。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或病程虽长而属急性发作,胀痛持续不解,痛处拒口苦发热,苔厚实者,多属实。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胁痛隐隐,胀而不甚,时作时止,或绵绵不休,遇劳则发,苔少虚者,多属虚。   

2.辨缓急右胁胀痛,痛势剧烈,甚或绞痛,辗转反侧,呻吟不止,往来热,呕吐频繁,苔黄数者,则为急;痛势较缓,无发热呕吐黄疸者,则病情较缓。   

治疗原则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和降通腑。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疏肝通腑,据病情的不同,分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据虚损的差异,滋阴或益温阳等法,以扶正。   

论治

气郁   

症状:右胁胀满疼痛,痛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弦大。   

治法:疏肝理气通降。   

方药柴胡疏肝。   

柴胡白芍川芎疏肝壳、香附陈皮理气通降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应用时以四逆,可加苏梗、青皮郁金木香行气止痛。若大便于结,加大黄槟榔部胀满,加川朴、草蔻;口苦心烦,加黄芩栀子;嗳呕吐,加赭石莱菔子;伴胆石金、金钱草海金沙。   

气滞  

症状: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弦细涩。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四逆失笑。   

柴胡实、白芍甘草疏肝理气止痛,五灵脂蒲黄化瘀。可酌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大黄以增强行气化瘀止痛之效。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黄芩;脘腹胀甚者,加壳、木香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   ·

腑郁热   

症状:右胁灼热疼痛,口苦于,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烦失眠易怒,舌红,苔黄厚而干,弦数。  治法:清泻肝解郁通腑。   

方药汤。   

栀子黄连柴胡白芍蒲公英金钱草、瓜蒌清泻肝郁金延胡索川楝子理气解郁止痛,大黄通腑泻热。心烦失眠者,加丹参枣仁;黄加茵陈、壳;渴喜饮者,加天花粉麦冬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金钱草用量宜大,可用30-60g。   

湿热   

症状: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   

方药茵陈蒿汤。   

中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疏通腑,疏肝。可加柴胡黄芩半夏郁金疏肝而止痛,或与柴胡汤同用。胆石者,加金、金钱草海金沙穿山甲排石;小便黄赤者,加滑石车前子、白通草;苔白腻而湿重者,去大黄栀子,加茯苓白蔻仁、砂仁;若痛势较剧,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往来热者,加黄连金银蒲公英,重用大黄。   

阴虚郁滞   

症状:右胁隐隐作痛,或略有灼热感,干,急躁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眩,午后低热,舌红少苔,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疏肝。   

方药一贯。   

中生地黄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滋阴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心烦失眠者,加柏子仁夜交藤、枣仁;兼灼痛者,加白芍甘草;急躁易怒者,加栀子青皮珍珠母;胀痛者加佛手香橼。   

阳虚郁滞   

症状:右胁隐隐胀痛,时作时止,脘腹胀痛,呕吐清涎,畏寒肢凉,疲乏力,气短懒言,淡苔白,弦弱无力。 治法:温阳益疏肝。   

方药理中汤加味。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温阳益。可加干姜、制附子温阳,加柴胡白芍木香以增疏肝之力。中冷痛者,加吴茱萸乌药胆石者,加金钱草金。两亏者可选用八珍汤化裁。

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要为实证虚证转化,而成虚实夹杂之实证之初多为气郁,在外侵袭,饮食不等条件下可转为郁热或湿热,久则由实转虚,郁热不解,灼耗阴津,致肾阴虚,可转化为阴虚郁滞;过服凉,过劳伤,又可转化为气虚郁滞,进而转化为阳虚郁滞,虚实并见的候。若失治误治,可致阴液耗损,阴损及阳导致厥脱。本病久延不愈,木克土,还可痛等病。   胆胀病患者,如正气充足,一般预后良好,若迁延不愈,则反复发作,殊难治。若急性发作之时,出现危、坏,则预后较差。

预防与调摄

积极治疗胁痛、黄疾病及虫病,疗程要足,除务尽,病治愈后要注重调摄,皆为预防胆胀的重要措施。 调摄包括调养,保持恬静愉快的理状态;调劳逸,做到动静适宜,以使流通;调饮食,宜清,多食蔬菜、水果,如萝卜、苦瓜佛手、苹果等,有利于利湿,切忌暴饮暴食及食用膏粱厚味,勿酗、贪凉、饮冷。注意保暖。

结语

胆胀是指气郁失通降所起的以右胁胀痛为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为临床常见候之一。本病病机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气郁失通降。病位在腑,与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应与痛、痛等病相鉴辨证上以辨虚实和缓急为要点。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和降通腑。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疏肝通腑,据病情的不同,分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据虚损的差异,滋阴或益温阳等法,以扶正。应注意疗程要足,除务尽。

文献摘要

《素问·热论篇》:“三日少阳受之,少阳,其,故胸胁痛耳聋。”   《症因治·腹胀》:“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也。胆胀者,柴胡饮。”

现代研究

胆囊炎治疗的研究   

张氏用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200例,取得较好疗效。法是辨证论治原则,据临床症状将其分为两型进治疗。症见右胁下或右上疼痛,胀满,脘闷,食欲不振,嗳恶心胸骨灼热感,舌苔淡黄或黄腻,弦数者为胆实热型,共103例,安I号白术15g,元胡log,川栋子log,郁金12g,大青20g,金银20g,山栀log,金钱草30g,茵陈30g,皂刺15g。症见上或两肋隐痛不适,食欲不振,或食后作胀更甚,胃气上逆,口干胸骨后或右肋下灼热感较重,舌质红或质暗,或有瘀斑,苔黄少津,细涩者为气滞瘀型,共97例,安Ⅱ号白芍15g,元胡log,乌药log,甘松20g,桃仁log,荔枝核log,金log,山楂30g,金钱草30g,黄连15g。将以上两的一次量分加工成制粉末20g,一日2次,饭前温冲服。所有病例均以连续服药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结果:显效者113例,好转者80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96.5%。两疗效基本一致[中医杂志1994;35(10):605]。   蔡氏等探讨了用益升阳法治疗胆囊炎的适应虚证,其B超表现除具胆囊炎的一般特征外,还表现为空时一般张力较低,横径小,态多呈细长型,纵径与横径之比>或=2.5,占88.33%。以脂餐试验观察胆囊收缩功能时,发现虚证患者之胆囊收缩率较正常人低,更低于胆囊炎中的实证者,认为这一结果可作为虚证的客观指标之一。益升阳法的常用处补中益汤、柴芍君子汤逍遥黄芪党参等[北京中医药大报1994;17(4):42]。   

许氏等运用中药治疗结石胆囊炎活动期慢性胃炎4.5例,湿热不和、肝郁脾虚三种辨证论治,以同期西药治疗的30例为对照。中药以柴胡白芍香附茯苓实、法半夏、姜竹茹青皮陈皮大黄金钱草蒲公英)治疗,不和型用原治疗,湿热型加茵陈、黄芩、草河车,增大大黄用量;肝郁脾虚型去大黄,加党参白术:疗程为1个月。结果:中药治疗组近期缓解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显示中药有一定的排石作用,能消除显性胆汁返流并能改善慢性胃炎粘膜炎变[中医杂志1993;31(7):413]。   

董氏等采用茵陈蒿汤为的12味中药(茵陈、栀子大黄金钱草柴胡虎杖等)皮给药治疗绞痛78例。法是将上药水过滤成250ml液体再加透皮促进,制成亲水性乳膏,每次取15g,涂在料表面(10emXlOcm),贴于部右肋缘锁骨中线处。结果:用乳膏后2小时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者44例,有效率为76%。并认为皮给药的要优点是避免了药物和肠道相互影响和干扰;绕过肝脏肠道的“首过效应”,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用药量,减少给药次数,减轻毒副作用[中华消化杂志1997;17(3):141]。   ·

胆石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胆石病在我国的治疗,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5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属于外科治疗范围;60年代随着中西医结展,非手术疗法的应用日益广泛,排石疗法日益成熟;70年代随着溶石疗法的发现,溶石疗法成高潮;80年代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胭囊结石法传人,我国迅速展;90年代成了排、溶、碎、取四类法并之势,但各有褒贬,当前的问题是:第一,要掌握好四类法的适应,它们可互相配,但任何法尚不能完全取代任何一法;第二,每种法均有其优点与缺点,在分析疗效时,应考虑这些问题;第三,各种法均有改进与提高疗效的可能性,评价任何法要有发展的观点,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中西医结杂志1992;12(1):47]。   

许氏等应用活化瘀为胆石症100例进了前瞻性治疗研究,并与中医辨证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各30例进随机对照。结果:活化瘀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48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为91%,均优于中医辨证对照组和西医对照组;活化瘀对总管结石胆囊结石疗效较好,而对结石和多发部位结石疗效较差;对不同中医型进分析,其对湿热型和肝郁气滞型疗效较好,而对肝郁脾虚型则疗效较差;与中医辨证治疗组在不同面进比较,其对肝郁气滞型的疗效较好,从而表明活化瘀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胆石症,并在某些面有一定的优越性。法是:活化瘀为的治疗组药用姜黄大黄三七三棱莪术延胡索、川连、半夏金钱草乌梅山栀等,每日1中医辨证治疗组以中医辨证论治,肝郁气滞型以柴胡疏肝加减治之;湿热型以柴胡汤加减治之;肝郁脾虚型以逍遥加减治之。西医治疗组选用氟哌酸、熊去氧酸及654-2治疗,各组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并提出胆石症表现为固定性右上疼痛,病情缠绵难愈,久病人,久病必瘀;现代医认为由于结石的刺激,胆囊壁充水肿,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胆囊壁增厚等都可认为是瘀的特点。治疗机理是活化瘀使道中的瘀血清除,就能疏通道,有利于道中湿热瘀毒的排泄,并增强胆囊的收缩和排效能,以达到通腑的的[中国中西医结杂志1996;4(3):141)。   

吴氏用溶石灵治疗中老年结石164例,平均服药3.5个月,结果痊愈39例(23.8%),有效50例(30.5%),无效75例(45.7%),总有效率为54.3%。对胆囊管及总管结石均有较好疗效。豚成石模型表明,溶石组的成石率为25%,成石模型组成石率达70.6%—86.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溶石灵囊的成分有人参皂甙、绿矾、金、山楂、本黄、姜黄、元胡、陈皮虎杖月见草等[中医杂志1993;34(6):352]。  大黄有致泻、收敛止解痉利尿、健助消化等诸多作用,实验明,大黄素能解除乙酰碱所致的痉挛,其解痉作用较罂粟碱强4倍。大黄可促进胆汁的分泌,并能使;其中的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对胆石症患者进B超观察表明,生大黄有松弛括约,加强胆囊收缩,管扩张,驱除道异物的作用,且有抗菌作用,副作用小,故为道疾患的首选药物[董昆山等编者,现代临床中药.第1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40页]。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柠檬叶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