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胃穿孔

新生儿穿孔为小儿外科罕见的症,据文献报道黑人的发病率高于白人。一般于生后2~7天发病,病死率很高,近年来因新生儿外科及麻醉技术的发展,理使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病亡率已有显著下降,术后存活率与患儿的体重和及时的诊断有直接系。Romas报道穿孔12小时手术者存活率45%,超过12小时则存活率为25%。说明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新生儿穿孔为小儿外科罕见的症,据文献报道黑人的......
目录

概述

新生儿穿孔为小儿外科罕见的症,据文献报道黑人的发病率高于白人。一般于生后2~7天发病,病死率很高,因新生儿外科及麻醉技术的发展,理使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病亡率已有显著下降,术后存活率与患儿的体重和及时的诊断有直接系。Romas报道穿孔12小时手术者存活率45%,超过12小时则存活率为25%。说明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病因

于本病病因各家见解尚不统一,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

1.层缺损

胚胎发育期,消化管来自,中层,层构成黏膜下上皮,中层构成层,当胚胎3~4周时,食管扩张的梭部分,胚胎5~6周时,左端始有中层环的始基,起始于食管下端,胚胎6~7周时渐渐向大弯及底部发展,至胚胎9周时,的斜纤维可由环发展,最后成纵,直至胚胎4个月时,发育仍不完善,但是胚胎后期纵发育较快,特底部,斜发育较慢,故在降生后贲门下壁仍很薄弱,如发育期发生障碍,即可层的缺损。

2.收缩拉力不均

层缺损时,收缩的拉力不均匀,可造成的破裂。

3.贲门部大弯部过分扩张

有些者认为生成过程中,贲门部大弯部的过分扩张(如小儿吞气后),使压增加,层因此发生断裂而至穿孔。

层缺损最常见于底部和大弯侧,Kneisil提出,这是正常发育尚未完全的薄弱间隙,这种小块状层薄弱区很可能是正常新生儿层尚未发育完全,在束之间有的交织间隙,这是正常发育过程,但在生后不久很快地继续发育完善,这些间隙也随之消失。

4.肠壁局部缺

还有很多作者不同意肠道层变薄是一种先天性畸相反认为可能是肠壁局部缺的结果,他们提出局部缺起穿孔的常见病因,当窒息,低氧血症难产和出等情况下,机体流代偿性重新分布,使肠道,和周围管床液供应减少而保心脏液供应,如果这个代偿保护局部反应过强,可产生肠道局部缺导致穿孔。

临床表现

本病无明显前驱症状,少数病儿有反胃呕吐拒食呕吐物为黏液及乳汁,可伴有少量性液或咖啡样物,一般均可有胎便排出,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麻痹肠梗阻,停止排便,排,偶可排出便。

破裂后,大量体进入腔,膈肌上升而影响换,患儿表现青紫,呼吸困难,因弥漫性腹膜炎,大量毒素被腹膜吸收,可出现中毒休克而有苍白,发绀,四肢冷皮肤纹等,部高度膨胀,壁静怒张,水肿或伴有紧张,全叩诊鼓音,浊音界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

检查

1.部X线检查

立位平可见到两侧膈肌上升,肝脏脾脏影位于中柱两侧,下大量游离体,尤以右侧为明显,可占据全2/3,并有大量液体积存在下部,因此可见到一个横贯全液平面。

低出生体重儿自发性肠道穿孔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或X线征象,定时反复摄腔穿刺术有助于迅速诊断。

2.腔穿刺术

Kosloske和Lilly的验,在侧用消毒作皮肤准备后用22或25号针插入,后接针筒,如针芯后退,提示有体,这个过程是比较安全的,但必须注意腔游离体,并不一定表明有消化道穿孔,它可能发生于破裂起的全腔产菌感染,甚至找不到原因。

诊断

诊断要依靠临床表现,生后2~7天发病,突发腹痛,出现弥漫性腹膜炎,部平示双下大量游离体。

治疗

一旦确诊,应急诊手术治疗。  

1.术前准备  

(1)置管减压吸尽容物。有时管通过的破裂孔置入腔,可抽出液体,腹胀缓解,呼吸功能改善。  

(2)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  

(3)加强支持疗法,如输、输氧。但不宜正压给氧,以免增加压。  

(4)给予抗生素维生素K。  

(5)重症高度腹胀患儿可采取腔穿刺减压,以缓解呼吸困难。  

2.手术

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破裂修补术。局麻下取正中或旁正中切,吸净腔液。探查病变,切除坏死组织,注意避免造成缝困难。然后在穿孔边缘健康两层翻缝,修补后可用网膜覆盖局部。修补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同时要仔细检查消化道远端是否存有梗阻,应同时给予处理。最后放置流管。有些张做近侧大部切除术,楔形切除或袖状切除,但手术创伤过大,新生儿难以耐受。  

3.术后处理

术后食,加强支持疗法,由静给液及抗生素,有条件者早期始静养,或空肠远端插管喂养。继续肠减压至肠道功能恢复为止。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