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胃息肉

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成的。生长息肉称之为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上绝大部分息肉是在上消化道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大约三分之二的息肉出现在60岁以后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很多息肉的发生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和人群......
目录

形成病因

病因不明。息肉是指起源于黏膜上皮细胞凸入的隆起性病变。

临床表现

胃息肉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多表现为粪潜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为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有困难。

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

并黏膜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实验阳性或黑便。

2.其他检查

(1)镜检查镜下可见黏膜表面隆起样病变,少数呈分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0.5~1.0厘米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厘米。腺瘤息肉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治疗。

(2)X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该法对诊断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镜,适用于镜检查有者。

诊断方法

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通过X线钡餐造影和镜检查被发现。

并发病症

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多表现为粪潜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则较为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困难。

治疗方法

1.镜治疗

镜切除是息肉治疗的首选法,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1)高频电凝切除法前应用最广泛的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

(2)微波灼除法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从而使组织凝固气化息肉灼除,同时具有止作用,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一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

(3)激光法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的。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

(4)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通过结扎息肉部,使其缺坏死,达到治疗的。结扎后第1周息肉落并成浅溃疡,第3~4周白色瘢痕而愈

(5)氩离子凝固术可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镜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厘米的息肉

(6)冷冻法将致冷特制导管通过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落。

(7)射频法射频为一种200~750kHz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发、干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的。

(8)注射法镜下用无水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2.抗Hp治疗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

3.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为:

(1)大于2厘米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预后事项

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息肉,因为一般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科对症处理之后效果较好。腺瘤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即宜手术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胃畸胎瘤

下一篇 泥胡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