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湿

湿 湿(拼音:shī),汉语汉,笔画12画,左右结构。词性是容词时,指潮湿,沾了水或显出含水分多的。还指迟缓、不通畅。词性是动词时,指沾湿,淋湿 。组词有湿地、湿气。相古文有“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说文解》将“溼”与“湿”分列为两个头,二含义各不相同,其实它们也有相通的地。从汉隶以来,籍多有以“湿”为“溼”者,现代整理汉时将“溼”作为异体并入了“湿”。 “......
目录

文字源流

《说文解》将“溼”与“湿”分列为两个头,二含义各不相同,其实它们也有相通的地。从汉隶以来,籍多有以“湿”为“溼”者,现代整理汉时将“溼”作为异体并入了“湿”。

【甲组】“溼”演变流程图

“溼”,甲文作甲组图1,左部是水,右部为(绝的古文,像丝的绝断);或又从止,所会之意不明。商承祚谓:“象足履湿。”金文改从土,与甲文稍异。石鼓文(甲组图3)亦从土,而讹上部为二系相联,遂为小篆所本。

《说文解》:“溼,幽溼也。”所谓“幽溼”,也就是渗湿的意思。由此就可以申为“潮湿”。由“潮湿”可以申为“沾水”,如王昌龄《采莲》:“争弄莲舟水湿衣。”

【乙组】“湿”演变流程图

《说文》对“湿的解释是水,是古代黄河下游要支流之一,在今山东省境。读作tà,后作“漯”。从上看,“湿”右部的“(㬎)”或省去一半作乙组图3、图5,稍加变就成为“漯”。“湿”,战国文作乙组图1,左部仍是水,右部一说为“”,汉隶或简作“㬎”。有人说“㬎”是“显”的省略,“显”的古是人在日光下看丝,在这里作声旁表音。也有人认为日和丝应该分解释,像在日光下晒湿丝的样子,会干湿湿意,本与幽湿之“湿”音同而异义。后代“湿”“溼”二通用无,用作干湿之义统作“湿”,读shī。“㬎”,草书简化作“显”,为简化所本。

详细释义

读音词性释义英译例句例词
shī容词沾了水的或显出含水分多的(与“干”相对)。wet;damp;humid《周易·乾卦》:“水流湿。”唐·白居易《琵琶》:“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许浑《女祠》诗:“龙石床湿,鸟声山庙空。”湿度;湿地;潮湿湿漉漉
犹迟缓。delayed《吕氏春秋·贵卒》:“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则遫为上,胜之则湿为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
中医术语。湿六淫湿属阴,流于夏季。《素问·天元纪大论》:“湿,天之阴阳也。”湿气
动词用同“㬤(qī)” 。干《诗·王·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湿矣。”
湿wet唐·王昌龄《采莲》之二:“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唐·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巴金《家》四:“她自言自语,说到这里,泪水湿了她的衣裳。”
古水。在今山东省境。后作“漯”。《后汉书·郡国志四》:“平原郡……高唐湿水出。”
通“隰”。低湿的地
动词低下。《荀子·修身》:“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xiè亦作“隰”。 古人《谷梁传·襄公八年》:“郑人侵蔡,获蔡公子湿。”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

【卷十一上】【水部】失入切(shī)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㬎省声①。

【卷十一上】【水部】他切(tà)

湿)②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㬎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③”

〖注释〗①“从水”句:王筠《说文解句读》:“凡郁幽物者,必有以覆之。覆土而有水,则不见日,宜其溼矣。”②湿:俗作漯。钮树《校録》:“盖汉人隶书‘㬎’多省去一‘糸’,又变‘曰’为‘田’。”张舜徽《说文解约注》:“此水为古黄河下游支流之一。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黄河,东北流濮阳、山东范县、莘县、聊城、临邑、滨县等县境入海。今山东徒骇河,俗土河,土、湿双声,实一语也。盖即古湿水之残馀而稍有迁改。”东武阳:《汉书·地理志》东郡有东武阳县。在今山东朝城县西。③“出平原”句:见桑钦《地理志》。高唐:《汉书·地理志》平原郡有高唐县。在今山东省禹城西南。

说文解

【卷十一上】【水部】

(溼)幽溼也。从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凡溼之所从生,多生於上,有覆而不渫,故从一土水会意。

从省声。失入切,七部,今作“湿”。

【卷十一上】【水部】

湿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东郡东武阳,二志同,今山东曹州府朝城县县东南有东武阳城是也。《前志》东武阳下曰:“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过郡三,千二十里。”过郡三者,东郡、平原、千乘也。《水》曰:“河水,又东北过高唐县东。”注云:“河水於县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东武阳县东南,而北迳武阳新城东。又迳东武阳故城南。又北迳阳平县故城东。又北绝莘道城之西北。又东北迳乐平县故城东。又北迳聊城县故城西。又东北迳淸河县故城北。又东北迳文乡城东南。又东北迳博平县故城南。又东北迳瑗县故城西。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东。又东北迳湿阴县故城北。又东北迳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崔氏城北。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建信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间。又东北为马常坈。乱河流而入於海。”,此班、许所说故道也。《河渠书》:“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其河。”《汉书音义》曰:“二渠,其一出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则漯川。出贝丘者,王莽时遂空,唯用漯。”裁谓湿水故渎,今不可详。

从水,㬎声。切,七部。,《日部》㬎读若唫,此湿所以在七部也。汉隷以湿,乃以漯为洓湿。累者,俗絫。在十六部,於音殊远隔也。

桑钦云:“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东济南府禹城县西南有高唐故城。《左传》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钦言漯水所出。”郦注《河水篇》云:“《竹书》《穆天子传》两言湿水,其沿歴迳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盖津流所出,次於是间也。”,桑其源之近者,今禹城县湿水已不可详。

广韵

失入切,入缉书 ‖湿声缉1部(shī)

溼,水沾也。失入切。三。

湿,上同,见典。又他切。

切,入透 ‖湿声缉1部(tà)

漯,水,在平原。

湿,上同。

康熙

【巳集上】【水部】 湿·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4

古文:《唐韵》他切。《集韵》《正韵》托切。竝音踏。水。《说文》: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水注》:湿水,出累头山。一曰治水。

又《广韵》《集韵》《韵会》失入切。《正韵》实执切。竝音与溼同。《说文》:幽溼也。或作湿

又《集韵》叱入切。音蛰。湿湿,牛司动貌。《诗·小雅》:其湿湿

又鄂切。音。湿阴,汉侯国

又席入切。音习。与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湿

《通雅》“湿、溼、漯、显、以相借。《集韵》:漯、㶟、湿同。水出鴈门。○,《说文》湿水,即禹贡孟子济漯之漯。盖湿乃漯本也。后以漯为湿,又转以湿为乾溼之溼。原从纟作,不从亚。

【巳集上】【水部】 溼·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10

《唐韵》《集韵》《韵会》竝失入切。音䏉。《说文》: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尔雅·释地》:下者曰溼。《易·乾卦》:水流溼。

又吏治太急曰束溼。《前汉·酷吏传》:急如束溼。注:言其急之甚也。溼物则易束。

又溼溼,水光开合之貌。木华《海赋》:瀼瀼溼溼。

又扬子《言》:溼,忧也。宋卫谓之愼,或曰。陈、楚或曰溼,或曰济。自而西,秦、晋之间,凡志而不得、欲而不获、高而有坠、得而中亡谓之溼。或谓之惄。注:溼者,失意潜沮之

俗作湿。徐铉曰:今人不知,以湿为此湿乃水,非此也。毛氏曰:湿,本韵,托切,水。后误以为乾溼

字形书法

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➊“氵”窄“显”宽,部和底部左右旁齐平。❷“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上侧。❸“显”,“曰”的竖起笔于竖中线左侧,底部在横中线上侧;“业”的左竖在竖中线;点、撇左低右高;末笔横长,两端超出上部。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声韵系统韵部声母韵母
先秦高本汉系统ɕi̯əp
王力系统ɕǐəp
董同龢系统çjəp
周法高系统stʰjiəp
桂系统hrjəp
西汉
东汉
jəp
jəp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jəp
北魏後期北齐jəp
齐梁陈北周隋jəp
隋唐拟音/高本汉系统ɕi̯əp
拟音/王力系统ɕǐěp
湿ɒp
拟音/董同龢系统ɕjep
湿Ap
拟音/周法高系统ɕiɪp
湿əp
拟音/李桂系统śjəp
湿thập
拟音/陈新雄系统ɕǐəp
湿əp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小韵韵摄声调韵系声母开合等第清浊反切拟音
广韵湿、溼入声二十六缉侵A三等全清失入切ɕjep
湿入声二十七一等次清tʰAp
集韵湿入声二十六缉三等全浊席入切ziep
湿、溼入声二十六缉三等次清失入切ɕiep
湿入声二十六缉三等次清叱入切tɕʰiep
湿入声二十七一等次浊ŋɒp
湿入声二十七一等次清记(托)tʰɒp
湿入声三十帖四等次清悉协切sɛp
礼部韵略湿入声失入切
湿入声始立切
增韵湿、溼入声失入切
湿入声
中原音韵湿入声作上声齐微齿全清ʂi
中州音韵湿入声作上声齐微伤以切
洪武正韵湿、溼入声八缉全浊寔执切ʒiəp
湿入声次清t‘ap
分韵撮要湿湿阴入第十七金锦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泥鳅

下一篇 胃畸胎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