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泥鳅

泥鳅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鳅科泥鳅属动物,有“水中之参”的美誉。泥鳅形体小,细长,体,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青黑,前段略呈泥鳅后部侧扁,,头小、小、下位,马蹄。它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埋于皮下。体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要栖息于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
目录

形态特征

泥鳅须5对,最长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无眼下刺。鳞小,埋于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与尾鳍相连。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肛门靠近鳍。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8。

泥鳅头部较尖,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长小于眼后头长。小,亚下位,呈马蹄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浅黄色。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泥鳅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分支鳍条为8,共11鳍与鳍相对,但起点在鳍之前,约在前鳃盖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鳍较远,鳍短小,起点位于鳍基部中后鳍不达鳍。尾鳍呈。胸鳍、鳍和鳍为灰白色,尾鳍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泥鳅小型底层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入泥中潜伏。以各类小型动物为食。分批产卵,繁殖要5~6月。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水产品之一。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直接吞入空,而由肠壁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之称。冬季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常分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分布范围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在中国的西部(由东往西流向,全国就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该条河流与哈萨克斯坦湖巴尔喀什湖相同。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乡,江苏连云港墩尚镇等地。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类。

繁殖饲养

养殖条件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繁殖,5~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30 ℃ ,最适水温为22~28 ℃。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2个卵巢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10000粒,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18000粒,体长20 厘米怀卵量为 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 6.5 万粒。卵,卵径0.8~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1.5 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60%。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巢一对,位于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11厘米时,精子约有亿个。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于雌鳅部,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体外受,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落沉到水底。

池塘养殖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便,进出水均用丝网防逃。放养前应进清塘消毒,其法和用量与苗池相同。如无生石灰,也可用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附近设置集坑,便于日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要据池塘水质情况,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蝇蛆、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据不同季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的4%~5%;7~8月为8%~10%;9~10月为5%~6%。池塘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的。

1,鳅种放养

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

2,水质管理

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改良水体。

3,饲料投喂

要求配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投喂饲料时遵“四定”投喂原则。

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

5,疾病预防

每公斤饲料添加三黄粉5克、维生素C 2克,拌匀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改良水质。预防泥鳅病时,做好对池中各种体饱和度的检测,保饲料供应充足,减少泥鳅吞食的机会。若泥鳅发生了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合剂(5:2)溶水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杯虫病。

池塘混养

即和其它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等混养。该种养殖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类投饵。而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稻田养殖

中国南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⒈稻田选择

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坑,便于日后捕捞。

⒉放养与管理

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搭配少量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坑塘养殖

这种养殖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米到四五十平米均可。一般常规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平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管理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点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院养殖

江苏省滨海县部分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废弃池塘、低洼地等进修正、改建,发展院养鳅,实践明,它具有法简单、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饲养管理便等优点,是农民发展家副业、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门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现将院养殖泥鳅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鳅池建设

鳅池宜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通向阳、进水和排水都比较便、便于管理的地状可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以长、东西走向较好。鳅池面积因养殖式及养殖水平不同而异,一般来说,院养殖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80平米,池深1~1.5m。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设压,压向池延伸出5~6cm。池底中央设有排水,水管直径1.5cm左右,同时在池边设有溢水1个,以便控制水位。出水与溢水应用丝网罩住,以防逃苗。鳅池可种植一些水草,如水生、水葫芦等,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另外,还可在鳅池周围种植一些葡萄丝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为泥鳅提供遮阳纳凉的场所。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0.2kg/平米彻底清塘;5~7天后,蓄水10~20cm,施用10~15kg/亩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物培育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肉丰富、无病无伤、体色鲜亮,放养密度应据池塘条件、饲料来源、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情况下,规格为体长5~7cm的鳅种的放养密度为80~100尾/平米,同时可在鳅池中搭配放养5~8尾/平米的鲫鱼

饲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粉、麦麸等。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投喂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4小时吃完为准。成鳅期,饲料投喂量应据天情况和泥鳅生长、摄食情况等作出适当调整。残饵要及时清除。

水质调控

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cm;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天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日常管理

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食、早放养(延长泥鳅生长期);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病害防治

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病的发生。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等敌害生物。

捕捞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人工下池捕捉的法。

反季养殖

在塑料大硼水泥池中,实反季养殖泥鳅,特是在元旦、春期间销售价格高时上市,差价在3~5元,效益相当可观。现将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建池条件。依各自院而定,水泥池面积以100~150平米为宜。养鳅池建成地上式,地下式、半地下式皆可,并有进排水,池深1.2~1.5 米,池底30厘米处设排水,并安装防逃设施,池水深0.8~1米。放鳅前,事先放入20厘米厚的肥泥,在放养前10~15天对鳅池进清整消毒。7天后,加水20~30厘米,每平米放入畜禽粪肥0.3~0.5千克,然后加水至40~50厘米。数天后当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15~25厘米时放养。

温室安装。蔬菜大棚搭设法搭建,有单层或双层结构,材料可选用竹竿,有条件者可用钢筋结构,另外需备适当稻草席或帘,冬季覆盖在塑料大棚保温。

放养泥鳅泥鳅放养前通常采用3%~5%的食盐水浸3~5分钟,防止水霉病,消除体表寄生虫。密度为每立米水体放养25千克左右,随放养量增加,体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8~1米(有条件者可保持池有微流水,效果更佳)。泥鳅入池时,还要防止温差过大,以免造成泥鳅感冒而起死亡。

饲养管理。泥鳅为杂食性,天然饵料有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螺蛳、蚯蚓、动物脏、藻类、米糠、豆渣等。投喂时注意动、植物饵料理搭配,投饲应做到四定。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可不投。在饲养中,应注意施肥,每隔4~5天向鳅池泼洒粪肥1次,每平米50~100克,保持水体透明度15~25厘米,并及时换水,鳅池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水30厘米(若池有微流水条件者,无须常换水,但要防止水质恶化)。晒水池要常蓄满自来水,以便水源充足。

大棚管理。照农技要求,参照蔬菜大棚管理要点进

苗种培育法

场地选择

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池塘建造

⒈池塘规格

面积50~100平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

⒉防逃设施

养殖池周围用网、塑或瓷做围墙,以防蛇、等敌害进入养殖区。进排水用120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和野杂卵、苗种进入池塘。

⒊进排水设施

进排水呈对角线设置,进水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设在溜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高出水面30厘米,排水时可通过调PVC管高度任意调水位。

溜(集泥坑)

便捕捞,池中应设置与排水底相连的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50厘米,溜四壁用木围住或用水泥砖石彻成。

放养前准备

⒈池塘清整

泥鳅放养前10天,清整池塘,察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米用1公斤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

⒉蓄水施肥

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每10立米水体施入发酵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苗种投施

泥鳅苗下塘时间为每年5月,投苗密度1500~2000尾/平米。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筛选分塘,泥鳅苗种密度60~80尾/平米。在苗种投入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试水,检查水体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的水温与池水水温差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塘前作“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20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饲养管理

⒈前期培育阶段(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

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过发酵的猪、牛、鸡、人粪等农家肥,也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采取少量多施的法,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

⒉后期培育阶段

泥鳅苗种规格达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培肥水质外,还应投喂配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投饵量应视水质、天、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旺盛;28℃以上,食欲则逐渐减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

日常管理

⒈调水质 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2次,勤施肥,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

⒉巡塘 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⒊定期预防病害 勤打扫、清洗饵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病的药物。

⒋防害防逃 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和泥鳅逃跑,要常检查进排水和池埂。

病害防治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体含量过多起。症状 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防治法 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⒉车轮虫病

症状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法 0.7×10⁻⁶溶液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5∶2)合剂全池泼洒。

⒊赤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法 用1×10⁻⁶溶液浓度的白粉全池泼洒。当泥鳅长至体长5厘米时,完成泥鳅苗种培育阶段,进入成鳅养殖阶段。

4、水霉病

该病菌的早期不易被发现,当肉眼能发现时,菌丝已侵入泥鳅,并向外长出外菌丝,簇拥成棉絮状,俗称“毛霉病”或“白毛病”。因为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可将病鳅组织降解而分泌出大量黏液,加重病情,使之食欲大减,衰弱而死。由于水霉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宽,即5~26℃均能生长繁殖,其最适繁殖水温是13~18℃,常在春、秋季或冬季繁殖,只要类皮肤有创伤即可被感染。

5、打印病

1、症状。病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红色患部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7~9月为要流

⒉防治。用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10⁻⁶。

6、寄生

症状泥鳅寄生虫病时,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浮水面。

防治

⑴车轮虫、杯虫可用0.7ppm 硫酸溶液全池泼洒治疗。

⑵三化虫可用0.5ppm 晶体敌百虫溶于水中进全池泼洒。

泥鳅病的发生原因与预防

饲料因素 泥鳅前段时间刚始摄食,过越冬期,泥鳅体质较弱,整个越冬期都处于停食阶段,泥鳅的肠壁比较薄,加上较长时间没有蠕动,消化能力还很弱。所以即使养殖户没有大量投喂,也易出现胀的现象。 水质因素 越冬期后,泥鳅的水质较浓,水体中有机质、杂质偏多,有的池水手感发黏或发涩,这样的水质,水体中的体含量往往偏高,容易泥鳅发生“胀”,即泥鳅肠道充满了小,增加了泥鳅的浮力。所以,较小的泥鳅会出现侧身躺在水体表层的现象。生活在此水体中的泥鳅,摄食时水中的体伴随着饲料进入肠道,这就是为什么饲料投喂量小也容易胀的原因。水体条件过差极易发生气病。

泥鳅吃食起胀,从外表看,泥鳅的肚子滚,肚皮朝上躺在水中,可以看到肚皮黑一块白一块,黑的就是饲料;剖泥鳅肠道,可以看到饲料排在泥鳅肠道,稍用力,即从肛门溢出。许多养殖户对此不以为然,但大量胀现象的发生,又会泥鳅肠炎病的暴发,因此要提前预防泥鳅肠炎病的发生。

防治建议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水质发黏或发涩时及时换水;

定期改良底质,控制底泥排放体,减少水体中气体的含量;

前期投食量要少,不要多喂,并逐渐增加饲料投喂量,阴雨天减少饲料投喂量。

浅池藕养

栽培浅池藕并混养泥鳅,是水产生产中收人比较高的一种模式。以栽种雪莲藕为例,年亩产池藕8000斤、泥鳅400斤计算,市场价藕在1元/斤、泥鳅在35元/斤以上,每亩藕池年可收人11200元以上。具体生产技术如下。

藕池建造

藕池要选在阳光充足的位置。池深60厘米,池壁斜度60度,将池底整平压实。在池底、池壁上铺平塑料薄膜,用2-3厘米厚的混凝土抹平。将水泥斜立在池壁上,用水泥将缝抹好。

整地施肥

池建好后回填好土,高20厘米左右。排藕前,将土杂肥5000千克、硫酸钾50千克、尿素20千克与盖土混均匀后均匀撒。在清明到谷雨时进排藕,每亩用藕种350千克左右,为150~200厘米,株为60以上。排藕前向种藕喷400~500倍的50%多菌灵药液,闷一天后备用,以防腐烂病发生。排藕后及时灌水,水深4~5厘米。

田间管理

与其他莲藕种植式相同,采藕时可用水枪将泥冲起,藕自然浮出水面,简单快捷。

种类介绍

青鳅

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尾部侧扁,下位,呈马蹄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浅黄色,尾柄基部上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部向前突出,眼和较小。

大鳞副泥鳅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肛门近鳍起点。

中华沙鳅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长而尖。须3对。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也有很多观赏用泥鳅,体态和一般泥鳅一样,只是色更为艳丽,适用于家饲养及观赏。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在中国的西部(由东往西流向,全国就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该条河流与哈萨克斯坦湖巴尔喀什湖相同。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乡,江苏连云港墩尚镇等地。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类。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1、滋补泥鳅,对于虚弱所导致的膝酸软、腿疼、质疏松、生殖功能下降,泥鳅通过滋补有强壮筋、预防和缓质疏松、提高生殖能力的养价值;

2、增进食欲:泥鳅,对于虚弱所导致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通过滋补脾有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的功效;

3、增强身体抵抗力:泥鳅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能够为体众多免疫物质的成提供原料,对于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的人,适当地吃泥鳅补充蛋白质,可以提高体免疫物质的数量,进而发挥出增强身体抵抗力的功效。

因为泥鳅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容易产生嘌呤,使得尿酸水平增高,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忌食用过多,否则会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

养成分

食品中文泥鳅食品英文Loach
食品分类蟹贝类可食部60.0%
来源食物成分表2009产地中国
养素含量(100克可食部食品中的含量)
能量(千焦)402蛋白质(克)17.9
脂肪(克)2.0饱和脂肪酸(克)0.4
反式脂肪酸(克)单不饱和脂肪酸(克)0.5
多不饱和脂肪酸(克)0.4固醇(毫克)136
碳水化物(克)1.7糖(克)
乳糖(克)膳食纤维(克)
可溶性膳食纤维(克)不溶性膳食纤维(克)
钠(毫克)75维生素A(微克视黄醇当量)14
维生素D(微克)维生素E(毫克α-生育酚当量)0.79
维生素K(微克)维生素B1(硫胺素)(毫克)0.10
维生素B2(核黄素)(毫克)0.33维生素B6(毫克)
维生素B12(微克)维生素C(抗坏酸)(毫克)
烟酸烟酰胺)(毫克)6.20叶酸(微克叶酸当量)
泛酸(毫克)生物素(微克)
碱(毫克)磷(毫克)302
钾(毫克)282镁(毫克)28
钙(毫克)299(毫克)2.9
锌(毫克)2.76碘(微克)
硒(微克)35.3铜(毫克)0.09
氟(毫克)锰(毫克)0.47
δ-E(毫克)(β-γ)-E(毫克)
α-E(毫克)胡萝卜素(微克)
脂肪酸(总)(克)灰分(克)
水分(克)能量(千卡)96


泥鳅的家常烹饪

泥鳅1000克,色拉油50克,食盐1大把,油20克,葱50克,姜4,干辣椒10个,料15克,东北大80克,十三香1匙,猪油(油)25克,植物油几滴,香菜1棵,水1碗。

泥鳅放入清水中滴入几滴植物油养一天,让其吐尽中的杂物,将泥鳅捞出来放入一个深点的容器中,然后撒入一大把盐,立刻将容器盖上,泥鳅会在盐的作用下扑腾的很厉害,过了一会基本就会没力了,打盖子,将泥鳅放在水下冲洗干净捞出备用,将锅烧热放入色拉油和猪油,改成小,等油热了,放入干辣椒、葱姜,还是小出香味。

放入大到大出香味,改大放入料油和十三香爆出香味,放入一碗清水,只要能没过泥鳅的量就可以,烧,汤后放入泥鳅盖上锅盖,等到锅再次大的时候,中10分钟,然后打盖子中大将汤汁收浓稠后,撒上香菜就可以了!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食治疮癣,通血脉而大补阴分。

⒉《医入门》:补中,止泄。

⒊《纲》:暖中益,醒,解消渴

⒋《随息居饮食谱》:杀虫。

⒌《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食物相克

泥鳅不宜与狗肉同食,狗血泥鳅相克阴虚盛者忌食;螃蟹泥鳅相克,功能正好相反,不宜同吃;毛蟹与泥鳅相克,同食会中毒;但不与豆角相克

食用

泥鳅的做法有很多种,家中最简单又有养的做法有以下三种:

1.生姜泥鳅

泥鳅放在水中,摘少许植物油在水中,使泥鳅吐出泥土。换水洗去黏液,剖脏,控干水分,加清水两碗,沸后改中,汤汁浓缩到一半时,用盐、味调味即可。泥鳅汤汤计鲜香,肉质鲜嫩。

2.泥鳅豆腐

豆腐切成4小块;除去泥鳅的肋及脏并清洗干净。将泥鳅一下,放入砂锅;再把豆腐、姜丝入锅,加入适量清水,以小20分钟,再放入葱花、盐,稍一下即成。豆腐要最后放入,这样才能保持鲜嫩。可常与枸杞子结补可以起到很好的滋补效果。一般清洗泥鳅可以取适量活泥鳅放入清水中,滴入几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污水,换入清水,待它排去肠泥水异物后洗净备用。

3.泥鳅

把活的泥鳅放在碗里并把盐和南瓜冲放在一起盖好盖。3分后,以带盐的南瓜叶柔后。在锅里放香油后倒肉汤,并倒在筛子上用木勺杆揉搓,使肉掉在下面,头和皮留在上面。在场里冲清辣椒或大调味,并放胡椒粉和生姜。放绿豆、蘸菜、葱,再加料的牛肉

市场前景

泥鳅具有广阔的国外市场。在国,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将泥鳅视为滋补强身的佳品,市场需求年年攀升,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在国际市场上,泥鳅更是畅销紧俏的水产品,是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商品,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尤其受欢迎。在日本泥鳅的价格甚至高于鳗鲡,还常供不应求。据市场调查显示:从1995 年至今,小泥鳅连续10 年走俏市场。国市场需求量每年为10万~15万吨,但市场仅能供应5万~6 万吨,缺很大,拉动市场价格连年攀升。1995年全国市场批发价平均为5~7 元/千克,2002 年上涨至15~18千克。近两年,有些市场批发价格甚至上升至32 元/千克。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泥鳅需求热度也逐年升温,订单连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需求段较大。连云港岸仅2006 年2 月份一个月就出泥鳅542 吨,货值97 万美元,分比2005 年同期增长了193 %和239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韩国泥鳅的年需求量在10 万吨左右,中国已无大货可供。香港澳门市场也频频向地要货,且数量较大。因此,许多部门和专家在预测未来几年最有前途的水产品时,都将泥鳅养殖作为热门对象之一。

有了市场销路,发展养殖就有了动力。尤其是由于市场需求量增大,人们加大了捕捞天然泥鳅的力度,再加上农药及工业“三废”等的污染,使得天然泥鳅资源急剧减少,仅靠捕捞早就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人工养殖泥鳅始在各地发展起来。中国的泥鳅繁育和养殖起步较晚,1985 年随着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泥鳅养殖业才始逐步发展起来。在中国南的一些地如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等省进的苗种繁育和养殖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泥鳅人工繁殖的苗种可以和四大家的苗种一样批量供应,池塘养殖成鳅,每667 平米产量可高达1 000 多千克,社会效益和济效益显著。

从养殖角度来看,泥鳅病害少,繁殖简单,运输便,而且泥鳅能用肠呼吸,耐低氧,食性杂,几乎什么动、植物食料都能吃,饲料来源广,最有利于养殖的是由于能耐低氧,泥鳅的适应力特强,几乎能在各种容器和水域中养殖,像木箱、水缸、水桶、土池、水泥池、稻田、莲田、荸荠田等,甚至排水沟中也能养。而且,养殖泥鳅成本低,市场价格高,所以济效益显著。稻田养殖,既可收稻谷又可产泥鳅,一两得,每667 平米稻田可产泥鳅50~100 千克,增加产值1 000 元以上;池塘养殖,每667 平米可产泥鳅1000 多千克,产值至少10000 元,除去苗种成本、饲料成本、水电、防治疾病药物成本等,每667 平米可获纯利6000~7000 元;网箱养殖,普通8 平米网箱,可产泥鳅1000 千克左右,产值也要过万元,由于网箱养殖成本较高,纯利润能达5 000 元左右.

实证明,泥鳅养殖有广阔的市场为依托,有成熟的技术为保,必能带来可观的济效益,帮助养殖者走上致富之路。

动物保护

保护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2011年 ver 3.1——无危(LC)。

浅池空菜养

与其他空菜种植式相同。

越冬期管理

每年到了10月下旬的时候,泥鳅就会始停食,停食后即要进入越冬期。据养殖户的情况看,2013年越冬期的泥鳅比往年要多,所以如何能够让泥鳅安全的渡过越冬期,成为很多泥鳅养殖户尤其是泥鳅养殖新手最的问题。

为了让泥鳅安全的渡过越冬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面:

一、停食前的养积累。

这点很重要,养殖户如决定年前不出塘,在9月底就要始进养投喂,要饲喂多种维生素、免疫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由于10月中下旬泥鳅的吃食量已大幅下降,有的还达不到1%,所以这时要抓紧投喂,可每顿都拌料投喂。同时为了加大泥鳅的吸收,可用多种维生素化水全池泼洒,每天一次,如天突变可在夜间泼洒一次,增强泥鳅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二、肥水

停食前尤其是在10月中下旬这段时间,由于泥鳅蓝绿藻大量死亡,而喜冷性的硅藻、裸藻等又没有繁殖起来,所以这时期的水质比较偏瘦,养殖户可在此期间肥水调藻。

三、池底消毒

泥鳅进入越冬期后,为了保暖都钻入到底层二十公分左右的淤泥中,所以一定要定期改底和消毒,消毒时可用颗粒状的药物,直接干撒到塘底,让它慢慢在淤泥上溶化,消毒效果会更好。使用底改是为了让底层的有机物和杂质分解更快,以便让越冬的泥鳅在底层的冬眠不会受到打扰。消毒药一般15~20天用一次,底改一般也是在15~20天用一次,即同时使用消毒药和化改底药物。

四、换水

有的养殖户在整个越冬期不换水,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越冬期也要定期换水,一般在2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不能过大,以防泥鳅应激反应。这要是为了预防病的发生,还可定期使用增氧,给泥鳅增氧的同时也预防了亚硝酸盐的增加。

五、破

越冬期如塘中的水结,要及时破,或用微流水注入及时化,预防泥鳅发生缺氧状况。

整个越冬期养殖户要备好增氧和VC应激灵或多种V生素。不管是换水还是平时的管理,都要定期泼洒,以增强泥鳅的抗应激能力。让泥鳅安全的渡过越冬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胃溃疡

下一篇 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