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基本介绍
普通话拼音:hán
注音符号:ㄏㄢˊ
海南话拼音:hhanz 或 guaz
部首:宀,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五笔86:PFJU,五笔98:PAWU
仓颉:JTCY
郑码:WDOT
笔顺编号:445112213444
四角号码:30303
UniCode:CJK
汉字释义
形容词
1.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三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2.同本义。
寒,冻也。——《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乾为寒。——《易·说卦》
以享司寒。——《左传·昭公四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寒雨连江夜入吴。——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又如:寒肃(寒冷肃杀);寒悄(冷气侵入);寒衾(冰冷的床铺);寒噤(由于天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
3.贫困。如:寒门薄宦(穷家小吏);寒畯(贫寒的读书人);寒劣(贫弱无助的人);寒女(贫穷家庭的女孩)。
4.卑微;低微。
吾本寒家。——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寒官(下级官吏);寒品(出身寒微的人);寒族(寒微的家族);寒穷(寒微贫穷)。
5.冷清。如: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寒芒(使人感冷清的光芒);寒汀(清寒冷落的小洲);寒月(清冷的月光)。
6.声音凄凉。
又如:寒吟(哀鸣)。
7.凋零;枯萎。
8.谦词。如:寒第(对自己家的谦称);寒门(贫寒的人家。对人谦称自己的家);寒族(谦称自己的家族)。
9.古代中医用字,泛指邪气。如:《伤寒论》中的“寒”;在日本名医中西惟忠的《伤寒之研究》里说过“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
动词
2.恐惧:战栗。
3.特指终止盟约。
遂寒前盟。——宋·王明清《挥尘后录》
名词
又如:寒暄。
2.寒天。如:寒照(寒天的日光);寒蓬(寒天的枯草);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川(寒天的河流)。
3.寒夜。如:寒更(寒夜的更点);寒星(寒夜的星);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声)。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性质属于阴,其气清冷,寒邪侵犯人体,导致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 凝,凝结;滞,阻滞。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结阻滞不通。由于血、津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而“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温减轻。
(3)寒性收引 收,收缩;引,牵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5.姓,寒姓。
近反义词
近义词:冷、凉;反义词:暖、热、暑。
《康熙字典》记载
〔古文〕《唐韵》胡安切《集韵》《韵会》《正韵》河干切,音韩。《说文》东也。本作。从人在宀下,从茻荐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隶省作寒。《释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时也。《易·系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书·洪范》庶徴曰燠,曰寒。《传》焕以长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左传·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注》司寒,元冥,水神也。 又《周语》火见而淸风戒寒。《荀悦·申鉴》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 又穷窘也。《史记·范睢传》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传》畸人寒士皆赖之。 又国名,在北海,平寿县东寒亭。《史记·夏本纪》伯明氏之谗子寒浞封国。 又姓。汉博士寒朗。 又叶胡田切,音贤。《楚辞·天问》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又叶侧邻切,音眞。《欧阳修·答韩子华诗》俊乂沈下位,恶去善乃伸。家至与戸到,饱饥而衣寒。
方言集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