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夹脊穴
基本简介
《素问·缪刺论》亦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太素·缪刺论》杨注:“脊有廿一椎,以两手挟脊当椎,按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最早明确提出位置的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二》曰:“华佗治霍乱已死,上屋唤魂,又以诸治皆至,而犹不瘥者,捧病人腹卧之,伸臂对以绳度两头,肘尖头依绳下夹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试数百人,皆灸毕而起坐,佗以此术传子孙,代代皆秘之。”目前华佗此术掌握在华佗传人魏灵女士手中。
李鼎先生以为这是华佗对脏腑背俞的特殊定位,是华佗从理论中对《明堂经》背俞定位的合理改动。首先提出“华佗夹脊穴“的称号,并未定义位置和数目,且将其归入经外奇穴之列;近代承淡安先生所著《中国针灸学》,认为夹脊穴为自第一椎至第十七椎,每椎下从脊中旁开0.5寸,凡34穴;尔后王乐亭先生将夹脊穴定位于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旁开3分;而上海西医学院编写的《针灸学》中,夹脊穴定位是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每椎下正中旁开0.5~1寸等等,普通教科书或有关腧穴著作多源于承淡安先生之说。
穴位
华佗夹脊穴有34个穴位:〔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解剖〕横突间韧带和肌肉中,一般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大致分三层:浅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中层有上下锯肌;深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主治〕第一胸椎至第三胸椎主治上肢疾患;第一胸椎至第八胸椎主治胸部疾患,第六胸椎至第五腰椎主治腹部疾患,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主治下肢疾患.〔操作〕斜刺0.5~1寸.
但是在临床运用中,夹脊穴被不时扩大,如颈段和骶段夹脊处已被不少医家列入夹脊穴范围。据夹脊穴的地位特点及古代解剖知识,夹脊穴当包括C1至S4脊旁0.3~1寸范围内的一切穴位。
对应症状
颈椎1 C1眩晕、偏头痛、失眠、嗜睡、头昏沉、颈性高血压、脑供血缺乏、摇头
颈椎2 C2眩晕、头痛、失眠、嗜睡、眼干涩、耳鸣、心动过速、腮腺炎、过敏性鼻炎
颈椎3 C3眩晕、头昏沉、偏头痛、颈肩综合征、神经痛、湿疹、牙痛、张口不能
颈椎4 C4头昏、恶心、呃逆、双手麻痹、肩周炎、落枕、鼻塞、牙痛
颈椎5 C5胸痛、心跳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痛、口臭、火气大
颈椎6 C6血压动摇、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扁桃体肿大、肩膀痛、上肢外侧麻痛
颈椎7 C7气短胸闷、第四、五指麻痛、颈根、肩胛痛、咽喉痛、肩膀硬化、上肢后内侧麻痛
胸椎1 T1气短、气急、肘手痛、凉、早博、手软有力、上臂后侧麻痛
胸椎2 T2气短胸痛、心律正常、冠心病(心绞痛)、肩膀硬化、上臂后侧麻痛
胸椎9 T9肾功用妨碍、小便白浊、尿不畅、过敏证、身体手脚冰冷、癫痫
胸椎10 T10肾功用妨碍、性功用妨碍
胸椎12 T12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不孕症、风湿症、生殖器官外表痛痒、胃胀
腰椎4 L4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侧、痔疮
脏腑关系
夹脊穴可以说从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密切相关,是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连通的点。其联络途径,也是次要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联络为基础,并且这种联络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只具有经络的循环往复,而且借助于气街径路与上下、左右、前后经脉之气沟通,从而夹脊穴成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气的转输点。督脉与肾、脑、心及胞中有密切联络。《素问·骨空论》描绘督脉属络肾脏,络脑、贯心。《难经·二十八难》中指出督脉属于脑。《奇经八脉考》:督脉起于肾下胞中,并贯脊里与脊髓直接连属。就其功用而言,督脉为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气皆会于督脉,它能统摄调理全身阳气,维系全身元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发生联络,为一身之巨阳,头背部乃诸阳经统率诸阴经汇合之处。甚至可以说,全身经脉之气均可注入足太阳膀胱经,这一途径是经过经别的出入离合完成的,这样足太阳经接纳、转输各经之经气,而又经过经脉、经别的汇合,交会穴的通达,是足太阳经具有特殊的联络作用,在整经络零碎中成为中心经脉,它与五脏六腑皆相通,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从某种意义上讲,足太阳膀胱经是五脏六腑的统领联络经脉。夹脊穴旁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相通,为夹脊穴与脏腑联络提供了基础条件。夹脊穴和背俞穴一样,作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反映脏腑形态,医治脏腑疾病。古代医生通过解剖也证明,夹脊穴从散布方式上看与神经节段关系极为亲密,针刺夹脊穴不但可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触及其前支,前支与交干相联络,能影响交感神经,从而与脏腑活动相关,具有调理脏腑气血的功用。
从夹脊穴与经络、脏腑之间的特殊联络可以看出,夹脊穴是人体除背俞穴外和经络脏腑直接互相转输流注的腧穴,它依靠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借助于气街之经气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内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调理枢纽穴作用。夹脊穴的这种共同作用,使其对许多内脏病及疑问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夹脊穴的这种作用和优势在针灸临床愈来愈受到重视。
"hasImageCarousel":null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