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肓之原

出自《黄帝·灵枢》第一章九针十二原,是经脉肓的原穴的意思。拼音huāng zhī yuán出自《黄帝·灵枢》第一章九针十二原。原文如下:......五脏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
目录

肓之原

  拼音

huāng zhī yuán

来源

  出自《黄帝·灵枢》第一章九针十二原。原文如下:

......

五脏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 肓之原, 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

释义

  肓:古人把心脏膜之间叫“肓”。原:本原、真元之义。这里指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过和留止的腧十二经脉在腕、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为十二原穴

肓之原:一般认为是指任脉原穴。这里有争论,历史上没有定论。

位置

脖胦,一般认为是气海

体气穴位于下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取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

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壁浅动脉、静分支,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侧支。

争论和存疑

《黄帝》“肓”考识

“肓”在《全书中共出现12次,其义有三:

1. 肓指下鬲上的空隙之处,即心脏与隔膜之间:如鬲肓

1.1 文:《素问·刺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1.2 历代注家解释:文中“肓”之义,历代注家所注未尽一致。如

1.2.1隋唐·杨上善《 太素·知针石》:“下鬲上谓肓。”

1.2.2明·张介宾《 类·刺害》:“鬲,鬲膜也。肓,之下,鬲之上也。”

1.2.3明·吴昆《素问吴注》:“,隔膜也。肓,上无肉空处也。”

1.2.4明·马莳《素问注发微》:“者,隔膜也。上为肓。”

1.2.5清·高士宗《 素问直解》:“鬲,胸也。肓,脐旁肓俞穴也。”

1.2.6清·张志聪《素问集注》:“肓者,即募原之属,其原出于脐下,曰脖胦……张兆璜曰:‘肓,膏肓也。”

1.2.7日人·波元简《 素问识》:“下有微脂为膏,鬲上有薄膜为肓也。”

1.2.8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桂山先生曰:吴注《中论》曰:‘腔中无肉空隙之处,曰肓。又注《痹论》曰:肓,腔中空虚无肉之处也’。张则袭其说曰:‘肓者,凡腔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并因误读。王注曰:‘布于胸之中,空虚之处,熏其肓膜。’王意岂以肓为空虚之乎?而张于本节,则全依杨义,杨注原于《说文》,盖古来相传之说,宜无异论。志曰:‘募原之属。’高曰:‘肓俞,皆造矣。当与《痛论》及《痹论》参考。’《研》曰:‘鬲肓,隔膜也。在上遮隔之膜,曰鬲。凡腔肠间薄皽,总谓之肓。所谓肓之原在齐下,陷肉肓而中气,是已。’”

1.2.9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注云:“鬲即是肓,肓即是鬲,鬲肓一也。”

由以上注家之观点可见,“肓”之解释有分歧。

1.3 考识:

:《春秋左氏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晋·杜预注:“肓,鬲也;下为膏。”唐·孔颖达疏:“此膏,谓连脂膏也。”心脏的下部是“膏”,即尖之脂肪为“膏”。段注《说文》:“肓,下鬲上也……肓,鬲也,统言之。许云‘鬲上为肓者’,析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由此可见,膏、肓、鬲三之义,甚为明确。

据以上诸家之繁琐考认为,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胸隔膜之间为“肓”。“肓”,指下鬲上的空隙、间隙之处,即心脏与胸隔膜之间。时贤杨鹏先生所云“心脏膜之间的空隙”,为是。上述诸家如高士宗、张志聪之注,系以他篇之义来注此篇之义,张冠李戴,非也。波元简之注“鬲上有薄膜为肓也”,亦欠妥。

另,《春秋左传·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膏、肓,均属于人体深层部位,是药力所不能及也,比喻病重无法救好,成语“病入膏肓”则本于此。

2. 肓指脐下空隙之处。肓之原(3次),亦肓原(1次),即脖眏,亦气海、下肓,在脐下一五分,穴位

2.1.1《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眏,脖眏一。”

2.1.2《灵枢·四时》:“中肠鸣,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大肠,刺肓之原……盛则逆,上冲肠,熏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之。”

2.1.3《素问·中论篇》:“其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

2.2 历代注家解释

2.2.1《太素·杂刺》杨注:“取肓原。肓原,脖眏也,脐上(注:当为下)一五分也。”

2.2.2唐·王注云:“脐下,谓脖胦,在脐下同身之二半。《灵枢》曰:‘肓之原曰脖胦。’”

2.2.3张介宾《类·疾病类·伏梁》:“肓之原在脐下,即下气海也,一下肓。《九针十二原篇》谓之‘脖胦’者,即此。”

2.2.4吴昆《素问吴注》:“腔中无肉空腋之处曰肓。原,源也。脐下,气海也,一脖胦。《灵枢》曰:‘肓之原曰脖胦。’此之谓也。”

2.2.5马莳《素问注发微》:“肓之原,出于脖胦,此语见《灵枢·木输篇》,一气海,又下肓。正在脐下。”(注:见《灵枢·木输篇》误,当为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注发微·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其一。‘一下气海,一下肓,脐下一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

2.2.6张志聪《素问集注》:“肓乃膏肓,即膜原之属。肓之原,出于脖眏,正在脐下。”

2.2.7伊泽裳轩《素问释义》:“《原始稿本》云:‘《四时篇》云:刺肓之原。《甲乙》气海,一脖胦,一下肓。’吴曰:‘腔中无肉空腋‘腋’疑‘隙’误之处,曰肓。原,源也。脐下,气海也,一脖胦。’……桂山先生曰:‘:吴释肓乃似,张解募原恐无明据。《左传·成公十年》云:疾,居肓之上、膏之下。《说文》:肓,下鬲上也。‘下’‘上’原错,今从《左传音义》。傅氏《左传辨误》云:杜云:肓,鬲也。下为膏。愚考《素问·刺论》云: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杨上善云:下鬲上为肓。曾亲观猪藏鬲之处,者、隔也。自鬲以上,皆清洁之属;自鬲以下,皆肠污浊之属,则在上,鬲在下,固矣。而下有微脂为膏,鬲有薄膜为肓也。其《痹论》又云:皮肤之中,分(注:当为肉)之间,熏于肓膜。注云:肓膜,谓五脏之间,鬲中膜也。则正与下之微脂相对,益明矣。傅此说太详备,可谓发前注所未发矣。’”

2.2.8胡天雄《素问补识》:“[肓之原在脐下] 《九针十二原》云:‘肓之原,出于脖眏,脖眏一。’《太素·诸原所生》杨注云:‘肓,谓下肓,在齐一。’马云:‘一下气海,一下肓,脐下一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王注此云;‘脐下,谓脖胦,在脐下同身之二半。’注《府论》云:‘在脐下同身之一。’两注不同。天雄:脖眏即气海,《甲乙》云:‘在脐下一五分’,当以《甲乙》为正。《灵枢·四时》云:‘中肠鸣,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大肠,刺肓之原。’‘原’之常见于中者,一为十二原之原,一为膜原之原;十二原之‘原’是穴位募原之‘原’是空隙之处,二者不可混淆。此肓之原指脖眏,则穴位之原也。‘肓,鬲也。’见《左传》杜注,最为明确。”

2.3 考识

:晋·皇谧《针灸甲乙·卷之三·第十九》:“气海,一脖胦,一下肓,在脐下一五分。”而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广征博,参以己见,所云最确切明了,为是。

由上可见,所谓肓者,为脐下空隙之处。而肓之原在脐下,亦肓原,其始源,当位于脐下一五分,即脖眏,亦气海、下肓,穴位称。

肓之所指

肓指脏腑之间的空隙之处。膜,即胸、之膜,亦肓膜

3.1

3.1.1《素问·痹论》:“卫者……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于胸。”

3.1.2《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者也……针不陷肓,则。”

3.2 历代注家解释

3.2.1《太素·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者也。”杨上善注云:“肉肓者,皮下肉上之膜也,量与肤同类。”《太素·胀论》:“针不陷肓,则。”杨注:“不陷肓膜,则分肉间也。”等于说:“肓者,膜也;肓膜也。”

3.2.2王注云:“肓膜,谓五脏之间,中膜也。”

3.2.3张介宾《类·疾病类·痹》:“肓者,凡腔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如《刺论》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左传》曰:‘膏之上、肓之下’(注:当为‘膏之下、肓之上’,上、下错位)者,是皆言鬲上也。又《中论》曰:‘其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九针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于脖眏。’《胀论》曰:‘陷于肉肓,而中气。’则肓之为义,不独以胸鬲为言,又可知也。膜,筋膜也。”

3.2.3吴昆《素问吴注》:“肓,腔中空虚无肉之处也。膜,鬲膜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小肠之脂膜,谓之肓。”何谓脂膜?“募原者,脂膜也。”

3.2.4伊泽裳轩《素问释义》:“桂山先生曰:‘王注空虚之处,吴注《中论》稍同,张误读以为此注,乃与《痛论》小肠膜原注略同,不可从。《扁传》‘搦荒’,《说苑》作‘肓莫’,即肓膜也。”

3.3 考识

:肓,仿东汉·刘熙《释》之体例,“肓,荒也,言空虚、空隙之间也。”、“肓,罔也,言空空如野而无有也。”、“肓,腔也,言空腔、空隙之间也。”

无论是“下鬲上”之肓,还是“脐下腔”之肓以及“腔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腔肠间薄皽”之肓,凡“空虚、空隙之间”者,皆谓之肓也。中医认为,卫气其中。

现代医的认识,此“空隙之间”者,是指胸膜腔、腹膜腔也,并非空空如野而无物,是有脏腑间、组织间的粘液、组织液填充也,具有滋养、濡润之功能。

膜,《说文·肉部》:“肉间胲膜也。”段注:“《释》:‘膜,幕也。幕一体也。’”

《释·释形体》:“膜,幕也。幕一体也。……先谦曰:‘《说文》:膜,肉间胲膜也。在皮里肉间,周于一体,故云:幕一体。’”

《汉语大典·月部》:“膜,⑴生物体象薄皮的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如膜。”

张登本、武长春《词典》:“膜,皮肉、筋、脏腑间的膜状组织。……膜原,指上焦与中焦肠间的膜状组织,因其广而平,故。”

肓,当为脏腑之间空隙之处,即胸膜腔、腹膜腔也。

膜,此当为包裹脏腑的脂膜,即胸、之膜。因为“膜”居“肓”中,“膜”与“肓”相连,故亦肓膜肓膜,偏义复词,义指膜。

由于古文通假、假借现象非常普遍,系古人一种用现象。若不懂通假,则不宜读古书。鬲、通,募、同膜。

由以上得知,张志聪注:“肓者,即募原之属。”单就这句话而言,所言为是。肓,指胸膜腔、腹膜腔。募(膜)原,指(胸)腹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华佗夹脊穴

下一篇 牛耳枫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