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半月线疝

鞘的前、后层在外侧缘处愈成半月状、凸向外侧的弧结构,即半月线。腹膜脏器外侧缘半月线突出,称为半月线疝(spigelian hernia),也称侧壁疝。Spige(1617)首先描述了半月线的解剖,故又有spigelian疝之称。半月线疝是一种壁间疝,较罕见,其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左右之比约为1∶1.6。嵌顿和绞窄的发生率可达21%,故应及早手术治疗。......
目录

流行病学

半月线疝是一种壁间疝,较罕见,其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左右之比约为1∶1.6。嵌顿和绞窄的发生率可达21%,故应及早手术治疗。

病因

1.组织炎症、脓肿,或手术后局部组织变性成薄弱区鶒。

2.直接外伤

3.神经损伤使局部组织失去神经支持,抗压能力减低解剖结构可分3层健康搜索,第1层为外斜延长部分,在中部和前鞘融;第2层为膜最厚,构成半月状线的体,在半环状线上参与构成前后鞘;第3层为膜构成后鞘。在此膜向前后鞘移区,由于某些原因成缺损或间隙时腹膜脏可由此出而成疝。

发病机制

半月线也称spigelian筋膜外斜膜组成,该筋膜的“范围”是指外斜外侧缘之间健康搜索的区域,是壁的又一薄弱区域。spigelian筋膜略呈弧,上起第9肋骨的前缘,下抵耻,宽约0.5~1.0cm鞘的外侧缘为其体表标志。当膜断裂、或膜和膜断裂、或三者均断裂,则导致半月线部缺损在压增高的情况下,腹膜外脂肪或脏通过半月线的缺损处突出而成疝膜或外斜膜有时可保持完整,与皮下组织、皮肤一起成疝的被盖。半月线疝是一种壁间疝疝囊多在外斜膜的下面和筋膜的前面。疝囊的前面常有一团脂肪覆盖,囊可以不含任何容物,也可含有网膜和肠襻。半月线疝多发生于壁下管以上、脐水平上下,尤其是半月线与半环线交叉处(脐与耻的中点水平)多见半月线一般较小,因而发生嵌顿或绞窄的机会较多

临床表现

1.症状 本病平素症状轻微只有疝区的疼痛或坠胀感,且常因压增加而加重。随着病程的推移疼痛逐渐变得迟钝以及弥,使诊断变得更为困难。如疝容物为网膜和肠襻时,可有深部疼痛。一旦发生嵌顿或绞窄后疼痛会变得剧烈,并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壁外侧包块是要体征因半月线疝是一壁间疝,疝囊多在外斜膜的下面,其疝块状多数扁平、直径很少超过2cm体检时不易发现,但在其疝孔处多有固定压痛,有时伴上腹痛。对于疝块较小或已还纳难以触及者,可嘱其站立位用力增加压,可发现疝块出;然后在膨隆突起部位压,疝块可伴随着一声咕噜声而消失,并能触摸到疝环孔边缘。

并发症

半月线疝较易嵌顿此时出现剧烈腹痛或伴有恶心呕吐,局部肿物压痛明显,有时伴有上区痛。

诊断

如果病人疝区的疼痛、壁包块能被实,尤其压疝块能还纳、并能触及疝环孔边缘,而且增加压的手法可使疝区疼痛加重时,则诊断几乎没有什么困难。但由于缺损可能位于完整的外斜膜之下,疝块状多数扁平、不易触摸到或者包块位于半月线有一定离的部位,因而诊断常常比较困难尽管单纯的疝孔处压痛并不足以做出诊断,但可提示其出部位(疝环或缺损所在位置),或多或少有助于诊断。B超和CT扫描可能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位置较低的半月线疝,容易和沟直疝相混淆。后者是直疝三角突出,其位置相对半月线疝较低,而半月线疝通过筋膜弓突出。

检查

B超和CT扫描可能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

半月线疝发生嵌顿和绞窄的几率较高,故本病一旦确诊,只要病人无手术,就应予以手术治疗一般横切外斜纤维向分,识疝囊后予以分离、切结扎筋膜的缺损通常用丝线横重叠褥式缝 预后: 半月线疝比较容易通过一期而治愈。

预防

1.减少或避免压增加的因素。2.积极治疗原发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