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五味所入

五味所入 五味所入:酸入,苦入,甘入,辛入,咸入。”是中医理论,五味五脏亲和偏好的总结。简称五入。《素问·宣明五篇》:“五味所入:酸入,苦入,甘入,辛入,咸入。”五味所入,简称五入,《素问·宣明五篇》:“五味所入:酸入,苦入,甘入,辛入,咸入。”是中医理论,五味五脏亲和偏好的总结,五脏五味各有特定的亲和性。掌握脏、味之间的这种系,对于正确使用药疗及食......
目录

概念

简称五入。《素问·宣明五篇》:“五味所入:酸入,苦入,甘入,辛入,咸入。”

解读

五味所入,简称五入,《素问·宣明五篇》:“五味所入:酸入,苦入,甘入,辛入,咸入。”是中医理论,五味五脏亲和偏好的总结,五脏五味各有特定的亲和性。掌握脏、味之间的这种系,对于正确使用药疗及食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应用

1、五味所入滋养身体。

《黄帝》认为,人禀天地之以生,人身气化即天地之气化。《类》释曰:“夫味得地之,故能生五脏之阴”。阴者,脏腑阴也,指物质基础而言。《素问·五运大论》更为具体谈到“酸生生筋,筋生……苦生……甘生生肉,肉生……辛生生皮毛,皮毛生……咸生骨髓。”由此可见,五味五脏起着重要的滋养和协调作用,五味化生精血成人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喜苦、喜辛、喜酸、喜甘、喜咸,五脏五味各有特定的亲和性。掌握脏、味之间的这种系,对于正确使用药疗及食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2、五味所入以治疾病

(1)由五味的特性,以类相从而“归其所喜”之脏以治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苦先入,甘先入,辛先入,咸先入”。这里所谓某味先入某脏,说明五味的归脏是有次轻重之分的,这是五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前提基础。由于机体受不同,所中脏腑、经络各异,而五味与人体生理病理系密切,五味所入脏腑经络、所发挥的补泻也各不同。我们便可以运用五味之性去纠正脏腑之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的。后世以某药药入某,用以治疗该之病的“药”,便是《黄帝五味归脏理论的发挥。

(2)由五味的作用,随五脏之“苦”、“欲”即去其苦、顺欲以治病。

五味理论运用于临床容丰富多彩。《素问·藏法时论》云:“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湿,急食苦以之……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急食辛以润之。”如之所苦为湿,临床上对湿气机不畅者可参选化裁。苍术、厚朴、陈皮皆苦温之品以燥湿健脾。再如五脏所欲,之所欲为甘,临床上常以建中汤治疗中央土受损,卫气生化之源不健所致虚劳里急。在姜桂辛甘化阳,芍甘酸甘养阴的基础上重用饴糖,甘温质润,温中补虚,既能益脾气而养脾阴,又可缓急而止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