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先天性外展性髋挛缩

先天性外展性髋挛缩症(congenitalabductioncontractureofthehip,CACOH)是一种姿势畸,是由先天性因素起的以髋关节外展外旋畸旋功能障碍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要表现为双下肢不等长。虽然发病较高,但往往被父母忽视而就诊不多。疾病称:先天性外展性髋挛缩 所属部位:部 就诊科室:症状体征:体型异常先天性外展性髋挛缩是一种姿势畸......
目录

定义

疾病称:先天性外展性髋挛缩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

症状体征:体型异常

概述

  先天性外展性髋挛缩是一种姿势畸要表现为双下肢不等长。一般认为本畸胎儿子宫位置异常所起的姿势性畸。早期病理改变仅仅是外展短缩。若出生后未能及时治疗,可导致髋外展、外旋挛缩。但有些病例外展短缩性改变可自消失。

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数认为是由于胎儿在宫位置不正,使外展群(要是阔筋膜)和外旋群及髋关节囊发生挛缩所致。出生后多不被发现,走路后才被重视。有人认为是因为外展和外旋群先天性养不良,或多次肉注射所致。在解剖上,阔筋膜起于髂前上棘和髂嵴外呈梭纤维向下而向后在股骨上中部,移为髂胫束,其深层则在阔筋膜深面向上,附着于关节囊外侧。起于髂面,而成一扁平扇形束,止于大转子,前部被阔筋膜覆盖,后部为掩盖。向后上牵拉髂胫束,中、小向上、牵拉大转子上缘而出现下肢外展位,而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症状

  正常婴儿俯卧,双髋关节置于中立时,其两侧髂嵴则在同一水平。而罹患外展性髋挛缩的婴儿,在俯卧位及双髋关节保持中立位时,则出现盆倾斜,其患侧髂嵴明显低于健侧,患侧下肢也长于健侧,椎棘突凸向患侧,并有纹、横纹不对称。但是,若将患侧下肢置于外展30°以上,这些体征可完全消失。

  有者通过总结,将本病分为三种类型:

  (1)伸直型:以阔筋膜前缘增厚、挛缩为,伸膝、伸髋时双膝不能靠拢为要表现。

  (2)屈型:以及阔筋膜后缘挛缩为,双下肢屈髋屈膝时双膝不能靠紧为要表现。

  (3)混型:伸直型及屈型的临床表现均有。

检查

1、体格检查

  正常婴儿俯卧,双髋关节置于中立时,其两侧髂嵴则在同一水平。而罹患外展性髋挛缩的婴儿,在俯卧位及双髋关节保持中立位时,则出现盆倾斜,其患侧髂嵴明显低于健侧

,患侧下肢也长于健侧,椎棘突凸向患侧,并有纹、横纹不对称。但是,若将患侧下肢置于外展30°以上,这些体征可完全消失。

2、X线检查

  X线检查可在盆正位上发现健侧髋臼化延迟。这与健侧髋臼处在收位,其股骨头作用于髋臼中的压力减少有。若外展挛缩未早期矫正,可造成健侧髋半位。X线检查还能除外盆倾斜的一些畸,诸如骶部半椎体、先天性柱侧凸等。

鉴别诊断

  本病与臀肌挛缩症及先天性髋关节位相鉴

(1)臀肌挛缩症因多次肉注射所,其表现为患者臀肌块缩小,外侧皮肤凹陷,呈“尖征”,多为的挛缩,手术切断松解挛缩之臀肌筋膜臀肌挛缩症大部分患者通过挛缩部分切除松解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2)先天性关节病因说较多,病理多趋向于接近出生时胎儿关节囊膨胀,出生后股骨头在关节松弛,随之出现髋臼变浅,臼充填肪组织股骨头移于臼外,头小于髂翼相互挤压而变,随之出现肉萎缩、前凸、部后耸之摆动式步态。因年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法。且先天性髋位者多有外展受限,套叠试验阳性。而本病髋外展活动增加,Ober试验阳性等,容易与先天性髋位相鉴

并发症

  由于挛缩的中、小的牵拉使患肢长期处于外展、外旋的位置和健肢处于收位置时,股骨头与髋臼处于非同的位置上,导致股骨头同的压力减小,健侧可出现髋臼发育不良,严重者甚至出现股骨头半位。同时,由于挛缩组织盆的牵拉,致使盆向患侧倾斜,从而起继发性柱侧凸、姿势性斜颈和足外翻等。

治疗

  治疗本病的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先天性外展性髋挛缩的药物治疗前尚未得到推广,临床一般采用下述法治疗先天性外展性髋挛缩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以按摩、牵外展群为的是松解外展、外旋群及关节囊,以减轻临床表现达到治疗效果。

  早期手法被动活动,可获得完全矫正。生后二周是治疗本病的最好时机,坚持被动牵拉挛缩的外展群,可望在四至八周治愈。手法操作时将婴儿置于俯卧位,保持健侧髋、膝关节,使椎前凸消失。术者左手稳定盆和健髋,右手握持患侧膝部,尽量将髋关节过伸,继而收、旋髋关节,并在此位置上保持10秒钟后放松。如此重复20次左右,每天做四至六次。对严重的外展挛缩者,则需做肢体牵和双髋人石膏固定,保持患髋收、伸直和旋位固定三至四周。

手术治疗

  手术切选在大转子下,因病变组织多位于外下移于髂胫束处,呈2~6cm宽的状挛缩,以筋膜变性增厚为臀肌关节囊变性相对较轻。病理变化均为“明显、变性之肉及神经纤维”。故无论是屈型还是伸直型,均应横切断紧张、变性、挛缩之阔筋膜,在伸髋伸膝位收下肢,注意此时应下压双侧髂,避免部离床及盆倾斜,但要区分本病史较长继发的盆倾斜,甚至柱侧凸者。若能超过中线且中、小不紧张、屈髋屈膝位双膝能自然并拢,手术即完成;若单纯阔筋膜切断仍不能收下肢,可顺切上延而作部分、中、小纤维挛缩部分切,直到伸直双下肢交叉超过中线,屈髋屈膝位能自然并拢双膝为至;若仍不能解决问题,再切断挛缩、变性之关节囊,并延长关节囊,达到彻底松解为止;部软组织状挛缩者,估计单纯松解不能解决时,可作髂嵴切,髂剥离臀肌起点并下移起点,其优点是既能获得良好手术效果,又能防止广泛松解带来的伸髋无力和髋关节不稳。

预防

  出生后未能及时治疗,可导致髋外展、外旋挛缩。但有些病例外展短缩性改变可自消失。还需注意对于术后的患者,应注意早期进锻炼,但过早的功能锻炼可能会让儿童产生害怕疼痛的理而拒绝功能锻炼,故临床上需据儿童的特点,选择适的时机,以确保患儿能够尽早恢复又不留下后遗症。

病例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男46例,女38例;年龄4~33岁,平均8.5岁,大于16岁者3例(3.6%)。双侧臀肌挛缩者82例,单侧臀肌挛缩者2例,其中1例股骨头坏死(Ⅱ期)。82例有反复臀肌注射史,2例有1~4次臀肌注射史,其中92%(77/84)为农村患者。臀肌挛缩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走路呈“外八”步态,并有盆倾斜者走路多为“跛”,跑步或上楼时尤为明显,坐位时双腿不能在膝上交叉,不能并膝下蹲,下蹲时必须分双腿向外做“划圈”动作。

术前检查

  臀肌挛缩症患者,部外上可见皮肤凹陷成沟状,皮下可触及条索带,Ober征[1]阳性,下肢收试验阳性:即立正时出现盆倾斜,且部皮纹不对称,而当两腿分髋外展时盆倾斜消失。本组84例患者双下肢立正时一足跟离地0.5~4.0cm,其中62例超过1.5cm,但双下肢绝对长度相等;盆倾斜角(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与水平线夹角)为5°~25°,平均为15°。对45例患者站立位X线检查,显示有盆倾斜者41例,其中有1例股骨头坏死(Ⅱ期),2例并有非结构椎侧凸;另外有4例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表现,考虑为:

(1)摄X线时患者体位变动,若假性长肢侧稍有外展、双下肢分或长肢侧稍为屈膝,则可表现为盆不倾斜;

(2)轻度盆倾斜在X线上不易显示,故仅依靠X线不能确诊是否患有盆倾斜。

手术

  本组8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盆倾斜向、下肢收受限程度,分选择绕大转子弧、大转子上横、大转子上纵三种手术切

本组84例,由于盆倾斜而造成的假性长肢侧,所有患者均采用大转子上纵;而由于盆倾斜而造成对侧的假性短肢侧的患者中,有48例屈髋30°~60°时收受限最严重,则采用大转子上横;有34例屈髋60°以上收受限最严重,则采用绕大转子弧;另有2例是单侧病变。术中观察两侧髋关节向,臀肌挛缩不平衡,且有多块肉挛缩,要有髂胫束、髂胫束移部、外旋小群、,我们重点探查

术中统计假性长肢侧(立正时足跟着地侧)臀肌挛缩情况,36例有挛缩(43%),76例有挛缩(90%),其中包括同时挛缩;而对侧(假性短肢侧),挛缩共22例(26%),而且挛缩带面积明显小于假性长肢侧。彻底松解挛缩组织,对臀肌挛缩超过1/3者,可股骨转子止点斜切断延长术,并将部分前移缝至大转子处。在16岁以上的3例患者中,1例并Ⅱ期股骨头坏死者,术中同时行股骨头钻孔减压术。

结果

  本组获随访68例,随访时间3个月~8年,平均2.6年。63例(93%)盆倾斜完全矫正,其中61例一次手术成功,2例因术后发现未松解挛缩的,使盆倾斜未完全矫正而进再次手术,获得完全矫正,术后患者恢复正常步态,可并膝下蹲,臀肌力无明显减弱。3例(4%)盆倾斜部分矫正者,通过功能锻炼仍残留轻度步态异常。2例(3%)因臀肌外展力减弱,术后步态轻度不稳,半年以上功能锻炼后恢复正常。

  术后84例中有2例发生伤渗液,其中1例3周的换药,伤,1例再次清创缝后愈;其余82例伤均一期愈。术后病理检查均显示纤维横纹消失,玻璃变性或纤维化。本组有6例挛缩组织在美国MTS公司制造的MTS858材料试验系统上测定其拉伸的力性质。生物力测试显示,挛缩带的极限强度、弹性模量均明显高于正常臀肌,而臀肌的极限应变均明显高于挛缩组织

讨论

  一、病因分析

  臀肌挛缩症,由Valderrama首次报告。大部分者认为反复注射是臀肌挛缩的要原因,特对苯甲醇稀释青霉素注射反应最大,肉因变性、坏死,而致纤维化。部分者还认为与免疫、瘢痕体质、儿童易感因素和遗传因素等有

我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年龄为3~6岁的龄前儿童,其中男3625(58.5%),女3375(41.5%),进调查。结果显示:农村5250儿童,患臀肌挛缩症218例(4.2%),城镇950儿童,患臀肌挛缩症11例(1.1%),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且养不良、卫生条件差、生活地面不平坦地区发病率高于养卫生条件好的平原地区。也有报道认为臀肌挛缩症与外伤,但导致盆倾斜的原因尚不明确。

郑启新认为,挛缩导致盆倾斜是由于挛缩组织的“缰作用”,即牵拉同侧盆而对侧髂前外侧端抬高。我们观察发现,立正时出现盆倾斜,使一侧足跟离地,而当两腿分髋外展时盆倾斜消失。本组84例中,有76例为挛缩(90%),而挛缩仅有36例(43%),因此推测挛缩是导致盆倾斜的要原因。2例盆倾斜未完全矫正者,当再次手术时发现,盆倾斜未完全矫正的原因是第一次手术未松解挛缩带所致。均起外展作用,的支持力大于据吴维才等杠杆理论,髋关节中立位时,状面上纤维与下肢纵轴线所成角度大于起“缰作用”力度更大,但由于位置深被遮挡,所以松解时容易遗漏,因而影响矫正效果。

  二、术前检查

  正确制定手术案,避免手术中的盲性。曾湘穗等利用Ober征对臀肌挛缩进分级,但是部分臀肌挛缩盆倾斜患者Ober征阴性,即在屈髋、屈膝90°时收受限,而单独屈髋0°~30°时也发生收受限。说明臀肌挛缩患者髋关节角度不同,髋关节收受限程度也不同。我们认为髋关节在某一角度收受限最严重时,此角度相应向的肉挛缩可能也最严重。挛缩的肉起“缰作用”牵制着髂与大转子,致使髋关节收受限。手术虽可松解挛缩的肉使患者坐位时可交叉双腿,但难以确定下肢短缩是否已被矫正。盆倾斜术后需过一段时间的功能锻炼才能恢复正常体位。

  三、手术切的选择

  据挛缩带的位置选择切盆倾斜假性长肢侧以中部挛缩为大转子上纵更为直接。而对屈髋30°~60°时收受限最为严重者,常以松解髂胫束移部及后缘挛缩为,即采用大转子上横更易达到松解的的。对屈髋60°以上收受限最为严重者,常以松解后缘、后缘、外旋群挛缩为,通常采用绕大转子弧,俞辉国等认为,此切能更清楚、安全地显要松解部位。

  四、术后盆稳定性问题

  认为若挛缩只是小部分肉挛缩,挛缩带直径在1~4cm时,仅切除挛缩带而不切除过多的正常组织,并不会导致盆不稳而出现Trendenlenburg步态等情况。若挛缩超过1/3,需做部分股骨转子止点斜切断延长术,并将部分前移缝至大转子处。本组有2例因过多切断,至臀肌外展力减弱,出现盆轻度不稳,过半年以上功能锻炼后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对臀肌挛缩导致的盆倾斜,术前检查应注意臀肌挛缩的部位;手术需重点检查假性长肢侧(立正时足跟着地侧),明确肉挛缩的具体部位、程度及选择适的切除范围;术后早期进系统功能锻炼,对矫正骨盆倾斜,保持盆稳定起促进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五味所禁

下一篇 五味所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