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淋巴丝虫病

淋巴丝虫病,俗称象皮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当丝虫寄生虫通过蚊子传染给人类时发生感染。疾病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期,对淋巴系统造成隐损害。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起。其临床特征要是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以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仅于微丝蚴者,即所谓“丝虫感染”。男女老幼均可感染,以20~50......
目录

基本概述

淋巴丝虫病(lymphatic filariasis)由班氏、马来和帝汶丝虫起。其临床特征要是急性期的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以及慢性期的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亦有不出现明显症状而仅于微丝蚴者,即所谓“丝虫感染”。男女老幼均可感染,以20~50 岁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为最高,1 岁以下者极少。男女的发病率无显着区

病因说明

1.成虫

白色细长如线,两端稍尖,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班氏丝虫雄虫的体长为28~42mm,宽约0.1mm,雌虫的长度和宽度约为雄虫的1倍。马来丝虫较短小。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雌虫的态与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差也甚微小。其要区在于班氏雄虫的肛孔两侧有乳突8~10对,肛孔后有乳突一对,肛孔至尾端间有时可见一两对乳突;马来雄虫的肛孔两侧仅有乳突四对,肛孔后有一对,而无肛孔尾端间乳突。各种丝虫的超微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马来与班氏丝虫成虫体壁超微结构可见角皮层、索和索间皮下层、体壁层等。虫体具有广泛的基膜系统,使所有的构造分,并与假体腔分。成虫寿命估计可活10~15年。

2.微丝

系胎生,要出现于外周液,游动如蛇。班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班氏微丝蚴为短细。在光显微镜下可见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的体核,头部无核部位称头端空隙。神经环位于虫体前1/5处,其后为排泄孔、排泄细胞虫体后部有G,R2,R3和R4四个细胞,其后侧有肛孔,尾核位于尾部。班氏和马来微丝蚴的态有显著不同。微丝蚴超微结构与光镜下所见基本相同,体壁与成虫相似,包括多膜层角皮,和侧索、皮下层和细胞等,无分化的假体腔。微丝蚴的寿命,在人体可活2~3个月,甚达3年者。班氏丝虫微丝蚴在实验动物身上可活9个月以上。

3.生活史

班氏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包括两个不同阶段:一个阶段发生在昆虫(蚊虫)宿即中间宿,另一个阶段在人体即终宿

(1)在蚊体当蚊虫叮咬微丝蚴阳性病人时,微丝蚴被吸入中约2~7小时蜕鞘穿过腔而入胸肌,到达胸肌后即可发育,在6~14天中经过两次脱皮成为第三期或传染期幼虫,发育成熟后,即离胸肌,移至蚊的下,在蚊吸时进入人体。

(2)在人体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有些幼虫在组织发育过程中死亡或被消灭有些幼虫到达淋巴管淋巴结发育为成虫。班氏成虫常寄居于腔、索及下肢的深部和浅部淋巴系统;马来成虫常寄居于下肢的浅部淋巴系统。自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微丝蚴出现于外周,班氏丝虫需8~12个月马来丝虫需3~4个月。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发现微丝蚴为止,一般1年左右,但亦可早至4个月或迟至1.5年。帝汶丝虫病潜伏期为3个月。从人体淋巴结检查最早查到班氏丝虫成虫为感染后3个月。丝虫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流地区可有50%~75%的“无症状”的感染者。马来丝虫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因此四肢淋巴管炎和象皮肿最为明显。班氏丝虫不仅寄生于四肢淋巴管,同时还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的泌尿、生殖器官索、附睾睾丸阴囊等的炎症和结前尚未明单纯马来丝虫病患者发生生殖系统的病变。帝汶丝虫病与马来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象皮肿。

1、急性期

本期突出症状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丝虫热、索炎等,特点是周期性的发作,每隔2~4周或每隔数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多在运动或疲劳之后。有时亦见不定期的发作。发作以夏秋比其他季为多。

(1)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但常与淋巴管炎同时发作,常见部位为沟、部、肘后及腋下等。但深部如腔、盆腔等亦可被侵犯,而临床上常见者则均属于肢体淋巴结炎,尤以下肢沟部及部最为常见,反复发作及同时伴有逆淋巴管炎为其特点。除全身症状外,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其肿大程度则与感染轻重有

淋巴管炎为丝虫病常见症状,马来较班氏为多,好发于四肢,下肢远较上肢为多,每次发作时可伴有发热,多在38~39℃之间,多数持续1~3天自退,少数可达10天以上,伴发症状头痛关节疼痛、畏寒等。常可在受累部位的皮肤出现自上而下、离性“红线”,即所谓逆淋巴管炎,一般均具有疼痛、压痛、局部烫热等,惟不如细菌性者重。帝汶丝虫病最显著的特征是急性淋巴结炎化脓后遗留的皮肤瘢痕。

(2)丹毒皮炎:为皮微细淋巴管炎所致,常继发于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亦可单独发生。因其发作时皮肤一红肿,状似丹毒,故称之丹毒皮炎,俗称“流火”,多伴发热,其热度高低与发作轻重有。每次发作时间一般较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持续时间为长。

肢体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及丹毒皮炎常同时存在。

(3)丝虫热:周期性发热,有时先有寒战,体温可高达40℃,2~3天后自退,亦可持续达1周。有的仅有低热,无寒战。局部无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可见,有时伴腹痛。此种发作可能由于深部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所起。

(4)索炎、附睾炎、睾丸炎:为班氏丝虫成虫寄居于索、附睾睾丸邻近的淋巴管起所在淋巴管炎及其间质炎症。表现为发热,一侧阴囊疼痛,可自沟向下蔓延至阴,并可放射至大腿侧,部分病例表现为绞痛。局部检查除可触及附睾睾丸肿大外,更要的是索结性肿块,且具有明显压痛,持续数日后由于局部炎症消退,肿块变小而较硬,可重复发作,局部肿块亦随每次发作逐渐增大。由于丝虫病变极少管本身病变,而仍有虫存在,因此阴囊丝虫病很少不育

(5)嗜酸细胞浸润症: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部呈游走性细胞浸润等;中多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夏科-莱登晶体,外周象中白细胞总数可高达40×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自20%~30%不等,微丝蚴多属阴性,抗微丝蚴抗体滴度高,IgE水平高。用乙胺嗪治疗有效,治疗者不但症状缓解,且可出现成虫死亡所起的结等;其他症状尚有荨麻疹及神经水肿等。有认为本症是一种“隐伏的丝虫病”(occult filariasis),宿的免疫系统可很快清除微丝蚴,所以难于找到病原体,但常可发现微丝蚴集聚而成的嗜酸性粒细胞灶点。推测本症病原要系由非人类丝虫起。

2、慢性期

由于反复炎症,淋巴结淋巴管最后为增生的肉组织纤维组织所阻塞,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

(1)淋巴结淋巴管张:淋巴结张系指淋巴结淋巴管张及淋巴管淋巴窦扩张而言,常见于沟和部,一侧或两侧,触诊时如一海绵包囊中有硬核感觉。淋巴管张,常见于索、阴囊及大腿侧,上肢偶见之。淋巴管张可同时有张,阴囊淋巴管张可与淋巴阴囊同时存在。淋巴管张亦可发生在深部,曾有报道,怒张导管直径达1.5cm。

(2)鞘膜积液、淋巴尿、淋巴腹水:由于索及睾丸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流入鞘膜腔所致。阴囊部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常因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发生水肿阴囊淋巴积液。鞘膜积液轻者无症状,积液较多者则有重垂感甚至走困难。检查时可见阴囊体积增大,肿物常呈状,阴囊皮肤紧张,皱褶消失,阴茎缩,透光试验常呈阳性,如鞘膜极度增厚并伴有阴囊象皮肿者,透光试验呈阴性。

淋巴尿偶可出现,尿液带色,含淋巴液。如有淋巴液流入腔,成淋巴腹水时,则可出现急性腹膜症状

(3)乳糜尿、鞘膜乳糜积液、腹泻乳糜尿为班氏丝虫病晚期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率约为2%,青壮年发病率占总发病人数之78.3%;病程短者数日,最长者可达54年,以25年者最多。乳糜尿患者淋巴管破裂部位,常见在盏及输尿管,而不在膀胱

乳糜尿发作常骤然出现,发作前可无症状,但亦可有畏寒发热部、盆腔及沟等处酸痛,继则出现乳糜尿。过度劳累及分娩常可为发作因素,偶有因饮、服驱虫药、症而起的。发作常呈间隙性,间隔数周、数月或数年不等,但也有少数病例呈持续性,高脂饮食可加重症状

乳糜尿呈乳白色或带色,静置分为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乳白色白色较清之液体,常混悬有小凝块,下层为红色红色沉淀物,含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白细胞等,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检出率为5%~13.8%。

鞘膜乳糜积液远较鞘膜淋巴积液为少见。鞘膜乳糜积液易找到微丝蚴,国报道阳性率可达77.8%,显然高于鞘膜淋巴积液。乳糜泻及乳糜水极为少见。在乳糜水时可有急性腹膜症状,并较易继发细菌性腹膜炎。丝虫病乳糜性关节炎、乳糜胸腔积液偶有所见。

(4)象皮肿:象皮肿为两种丝虫病晚期最常见的症状,自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因淋巴阻塞部位不同,发生部位亦异。发生部位依次为肢体、阴囊阴茎、阴阴蒂和乳房等。最多见的部位为下肢,国报道班氏丝虫病下肢占89.5%,上肢占1.2%,其他及复部位占9.3%,而马来丝虫病下肢占99.6%,上下肢同时发生占0.3%。帝汶丝虫病发生四肢象皮肿亦很多见。

(5)其他:眼部丝虫病极为少见,可虹膜状体炎、角膜炎、网膜神经萎缩、眼压增高、房水混浊等。在眼可检出微丝蚴。班氏丝虫偶可异位寄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淋巴管成类似肿的块物,可位于颈部、胸大部、壁后,脾脏等处。

诊断检查

诊断

1、流与临床诊断 丝虫病时必须结史,我国流地区的患者以农民为最多。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象皮肿为本病的特征。来自流地区而患有索炎、睾丸炎、乳糜尿者,大多属于丝虫病

由于我国援外任务日益增多,近年在一些援外回国人员中发现有患盘尾丝虫病罗阿丝虫病者,诊断时需予注意。

2、实验室诊断 找外周微丝蚴。查到微丝蚴,诊断即可确立。

3、治疗性诊断 本法的在于诊断具有可疑的丝虫病症状与体征,而在找不到微丝蚴的患者。给服乙胺嗪后,部分患者在2~14 天即可出现淋巴系统反应及淋巴管。这是药物作用于丝虫成虫的据。必要时可将结摘出,找丝虫。

4、淋巴管造影丝虫病患者常显示扩张的输入淋巴管和狭小的输出淋巴管淋巴结实质显影有缺损现象。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早期有过敏反应的患者白细胞总数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前者大多在(10~20)×109/L 之间,后者在20%以上。如有细菌继发感染,除白细胞总数增加外,中性粒细胞亦显着增加。

2、微丝蚴的发现

丝虫病的确诊有赖于微丝蚴的发现,通常采用外周液的检查,大多自夜10 时至次晨2 时微丝蚴最易找到,如夜间中超出150 条/60μl,白昼亦可找到。

(1)鲜法:用血红蛋白计吸管吸取耳垂20μl,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微丝蚴。阳性者可见微丝蚴自由摆动,前后卷,颇为活跃。

(2)涂法:耳垂叁大滴(约等于60μl)置于玻,涂成厚薄均匀边缘整齐的长,约2cm×3cm 大小。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又统一规定为120μl,即六大滴双法。染色可用品蓝硼砂亚甲蓝染色法,如鉴虫种有困难时可用吉姆萨或苏木染色。采用荧光色素吖啶橙染色法,亦可提高微丝蚴检出率。

(3)浓集法:微丝蚴的浓集法很多,都是将的红细胞溶解后,离沉淀,吸取沉渣,找被集中在沉渣微丝蚴。常用的溶血馏水。

(4)微孔膜过滤法:用含有5%枸橼酸钠0.1ml 的10ml注射器抽1 m1 混匀,再吸10%teepol 液9ml(或2%吐温80 液或0.1%碳酸氢钠液)混匀溶血,将注射器接25 mm 直径的5μm 孔径微孔膜过滤器,溶血液通过薄膜滤下,微丝蚴留于薄膜上,取下薄膜用0.1%苏木或0.1%亚甲蓝染色后镜检。

(5)微丝蚴白天诱出法:在白天乙胺嗪100mg 后,1h 微丝蚴可以在外周查到。本法不宜作普查丝虫病法。在门诊检查,可作参考。

3、各种体液微丝蚴检查

鞘膜积液乳糜尿、淋巴或乳糜水、心包积液、眼前房水等液体中检查微丝蚴,可用直接涂、染色镜检或离浓集法检查。

4、免疫诊断

前国外常用的免疫诊断法有:

(1)皮试验:注射犬恶丝虫抗原0.05ml 于受试者前,15min 后丘疹超过0.9 cm 者为阳性。此试验与丝虫病患者体征符率为73.6%~96.6%,与中带微丝蚴阳性符率为86.2%~94.1%,但与吸虫病可产生轻度交叉反应。本法只具过筛及助诊断价值,在防治后期也不宜用于监测。

(2)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以长爪沙等动物模型收集的成虫和微丝蚴作抗原,荧光抗体采用羊抗人IgG荧光抗体结物,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以成虫切作抗原,其敏感性为92%~98%,特异性为95%;以微丝蚴切作抗原,敏感性达92%~96%,特异性为98%。本法可作为丝虫病助诊断和清流调查与现场监测。缺点仍是不能用于疗效考核,及区患者属于既往感染或活动感染。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马来丝虫、犬恶丝虫、指状腔丝虫及微丝蚴等可溶性抗原,ELISA 测定抗体,与丝虫病患者的阳性符率为85%~100%,假阳性反应为1.5%~8.2%。用微丝蚴或成虫ES 抗原对微丝血症者阳性符率为93%~95%,非流区健康人及肠道线虫感染者均为阴性反应。本法检测人体丝虫病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适用于现场调查。同样本法不能用于疗效考核及区患者是否为活动性感染。

(4)检测环抗原:WHO 推荐应用免疫色谱技术(immunochromatographic,ICT)测试卡检测班氏丝虫抗原。据报告,该法敏感性为90%~98%,特异性达99%~100%。

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 ELISA)和斑点酶联法(Dot-ELISA)检测丝虫病患者清中抗原,特异性分为94%和96%,Dot-ELISA 可检出0.055μg/L 抗原,而McAb ELISA 仅能检出10μg/L 抗原。两者均能检出活动性感染作为丝虫病防治的后期监测、搜索残存传染源和评价防治效果。

5、分子杂交及DNA重组技术

前基因克隆和DNA 技术正应用于丝虫病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6、乳糜尿与淋巴尿

前者呈乳白色,可用乙醚提取,以苏丹Ⅲ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红黄色油点。淋巴尿的肉眼检查与正常尿无异,其含量以蛋白质为,也有少数红细胞,但无管型。自鞘膜积液穿刺而得的乳糜液与淋巴液,与乳糜尿及淋巴尿大致相同,自其沉淀中可发现活动的微丝蚴。

7、活组织检查

将疑似的病变组织,如下肢浅表淋巴结附睾切取小块,进病理检查,可找到成虫及可见相病理变化。

其他助检查

淋巴管造影 丝虫病患者常显示扩张的输入淋巴管和狭小的输出淋巴管淋巴结实质显影有缺损现象。

治疗相关

病原治疗

(1)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即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hetrazan),本品在体外并无直接杀灭微丝蚴作用,但对感染丝虫的人或动物,则能迅速清除液中微丝蚴。对马来微丝蚴的作用较班氏更为迅速而完全。使用较大量或较长疗程时,也能杀死成虫。间歇用药叁个疗程后,微丝蚴阴转率,班氏可达90%~99.8%,马来达96.3%~100%;结出现率,班氏为30%~40%,马来为50%以上。乙胺嗪量和疗程可据当地丝虫种类、感染程度、患者身体健康情况选择应用。

①1.5g 疗法:用于马来丝虫病的治疗。成人1.5g,晚上顿服;或0.75g/d,连服2 天;或0.5g/d,连服3 天。体弱者可采用小量递增法,连服10 天。

②3g 疗法:要用于班氏丝虫病,也可用于马来丝虫病微丝蚴较多而体质较好者。成人每天午后1.5g,连服2 天;或0.75g/次,2 次/d,连服2 天;或每天午后1g,连服3 天;或3g 均分5 天服。

③4.2g 疗法:用于治疗班氏丝虫病,成人0.6g/d,分3 次服,连服7 天。此法对杀灭成虫较可靠。

④间歇疗法:近年国外认为小乙胺嗪长程疗法,阴转率高,疗效可靠,副作用小。治疗班氏丝虫病乙胺嗪0.5g/次,1 次/周,连服7 周,总量3.5g;或0.3g(6mg/kg体重),1 次/15天或1 次/30 天,连服12 次,总量3.6g。治疗马来丝虫病,0.3g(6mg/kg 体重),1 次/周,连服6 次。以上乙胺嗪治疗丝虫病,不论微丝蚴转阴与否,均需连续叁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2 个月。对微丝蚴未转阴者继续治疗。

乙胺嗪药盐全民食用:药盐的乙胺嗪含量为0.3%(乙胺嗪3g/kg食盐),服用6 个月,每人约服乙胺嗪量9g[平均食盐16.7g/(d/人),含乙胺嗪50mg],可取得较好效果。

帝汶丝虫病应用乙胺嗪治疗,量为5mg/kg 体重,1 次/d 或1 次/周,连续或间歇服药10 次。也有采用小量长疗程疗法,成人50~100mg,1 次/周;1~10 岁儿童25~50mg,1 次/周。间歇服药,疗程为18 个月。乙胺嗪本身毒性反应很低。产生反应的要原因,是因大量微丝蚴死亡所产生的过敏反应。副作用及其预防措施如下:

①消化道症状:常见为恶心呕吐,最早可在服药后15min 出现,多出现在服药4h ,一般可对症处理。

过敏反应:包括寒战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皮疹、皮肤瘙痒等,偶可出现水肿气管痉挛。过敏反应多数于服药后6~8h 出现,也有迟至24h 以上出现的,多以对症处理。发生水肿气管痉挛应立即皮下注射1∶1000上腺素1ml(小儿酌减),症状能迅速缓解。皮质激素亦可使用。

③局部反应:可出现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索炎、附睾炎以及皮下结等,皮下结一般在半年到1 年消失。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索炎、附睾炎可用局部热阴囊托带以及服止痛等对症处理。乙胺嗪有驱蛔虫的作用,有重度蛔虫感染的患者服药后,可激发大量蛔虫肠梗阻或蛔虫钻入阑尾急性阑尾炎,应予及时处理。

缓治或忌对象为严重疾患,活动性结核,急性传染病患者。妊娠在3 个月以或8 个月以上的孕妇及月经期妇女。

(2)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1979 年我国成的抗丝虫病药。对班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显着的杀灭作用,副作用与乙胺嗪相仿,本品为肠溶量20mg/(kg/d),分2 次或3 次,连服7 天为一个疗程。

(3)伊维菌素(ivermectin):能有效地清除班氏微丝蚴,成人100~200 μg/kg体重,单或连用2 天服。短期清除班氏微丝蚴效果比乙胺嗪好,但持续效果的时间各家报道不一。对马来微丝蚴作用较差,不良反应有头痛发热厌食

等。

对症治疗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索炎、睾丸炎的治疗:可参照乙胺嗪治疗时的局部反应的处理。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下肢。泼尼松复方乙酰水杨酸复方阿司匹林)亦可应用。如有细菌继发感染者,应用抗菌药物。

(2)像皮肤的治疗:下肢像皮肤的治疗可采用绑疗法,患肢用辐射热或微波透热。疗后用弹性绷带包扎,1 次/d,前者1h/次,20 次为一个疗程,休息半个月,进下一个疗程;后者30min/次,15 次为一个疗程,休息2 个月,进下一个疗程。在疗和休息期间,白天均需用弹性绷带持续包扎患肢,治疗2~3 个疗程。兼有足癣的患者,用抗真菌治疗以控制感染。在进绑疗法的同时,配量长疗程乙胺嗪治疗,可制止流火发作。对少数巨型下肢象皮肿,可采用大面积的全皮移植术,并加压包扎。阴囊像皮肤的治疗,要施外科整术。

(3)乳糜尿的治疗:乳糜尿初发时,应平卧休息加压带,并抬高骨盆部,降低淋巴压力,可能促使已成的通道。患者需多水或淡,限制含有脂肪及蛋白质的饮食。可用中链油(中碳链甘油叁酯,MCT)代替普通食用油脂。长期休息或科久治不愈,仍排乳糜尿者,可考虑1%~2%硝酸银灌注或手术治疗。如有乳糜血尿者可酌用药物。

(4)鞘膜积液的治疗:前多采用手术疗法,疗效比较满意。一般术后应给乙胺嗪3g 疗法1~2 个疗程,作为病原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梨状肌症候群

下一篇 铝骨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